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佛学在邺下地区的传播

2013/11/12 15:31:37 点击数: 【字体:

    佛学在邺下地区的传播

    和古都安阳一带的佛寺武僧武艺

    □ 马爱民 文/图

    十六国时期,各国起兵混战。公元335年,后赵石虎迁都邺城后,西域沙门佛图澄到邺都弘扬佛法,佛图澄“诵经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暗若符契,无能屈者”(《高僧传·佛图澄传》)。我国北方各民族区域的佛教即源于佛图澄于后赵的传播,因而可以说安阳一带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之地。后赵全国大建寺庙,遍及各地,百姓也纷纷剃度出家学佛。据慧皎《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佛图澄以神异著称,其受业门徒有数百,前后弟子近万人。后赵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佛图澄117岁终于邺地,仅随葬有一钵一杖,被埋葬在漳河北岸紫陌附近。继高僧佛图澄之后,最有影响的是他的著名大弟子释道安成为了全国佛教道场的一位重要核心人物。道安法师通经明理,精研佛经,在邺地安阳一带弘扬佛教,传授弟子,译经说法,具有极高的声望。以后道安法师又带领众多弟子到我国南方各地弘法授徒,使这一时期的佛教活动在全国更加普及和兴盛。后赵邺地的佛教传播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佛教活动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民间武术更是盛极一时,外来的佛教思想逐渐融合在汉民族文化中。历史上的邺下一带(今河南安阳一带),随着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不断争夺中,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汇与统一,促进和丰富了邺都武术活动朝着多样化发展。北朝时期在邺下建造寺院有4000多所,出家僧尼近8万人,全境寺院多达4万所,住寺僧尼有200万人。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特征,就是既信奉佛教又喜尚与佛教戒规不相容的习武活动广泛流行。佛教在传入中原之前,中华武术早已兴盛于民间各地。邺都曾以著名的西门豹治邺而家喻户晓,又以曹操营建的“铜雀三台”而闻名于世。邺都成为大分裂与大融合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又是各族人民尚武之风传播交流的一次大普及。寺院武术活动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制约,有着浓厚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寺院武功是以僧人强体防身、保护寺院财产而逐渐形成的。

    稠禅师和邺下寺院武功在中国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成千上万的寺院中,邺下寺院是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现有众多武僧习武练功活动的寺院,稠禅师(公元480年~公元560年)就是邺下寺院中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武僧。

    稠禅师出生在邺,他幼年于邺下为沙弥,在刚当小和尚时,由于身体瘦弱,力气又小,经常被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们戏弄。稠禅师志向远大,毅力坚强,他发奋练武自强,后来居然练得一身惊人武功,身灵体健。稠禅师文武兼修,论武,他“筋骨强劲、拳捷骁武”;论文,他“勤学世典,备通经史”。《朝野佥载》载:“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这一个“戏”字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了邺下寺院武僧们独特的习武活动。稠禅师能“横踏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稠)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现林滤山有北魏时期的稠禅师习武修禅的天平山寺遗址。文中的“腾趠”是指邺下僧人在寺院内的各种蹿蹦跳跃练习活动,而“角力”则是指包括“戏殴”在内的技击搏斗方面的功夫内容,古人常把摔跤、相扑、角抵和角力混用,它反映了稠禅师年少时在邺下寺院习武活动的一个侧面。

    少林武术讲究“文武合一”,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自卫强体、竞技娱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嵩山少林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建寺后出现的第一个武僧,就是来自邺下寺院的稠禅师。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公元513年),33岁的稠禅师到了嵩山少林寺,继初祖跋陀(印度高僧)之后,稠禅师成为少林寺二祖和建寺后的第一个武僧。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少林武术的始祖就是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河南登封唐代《嵩岳少林寺碑》记载:“稠禅师,探求正法,住持塔庙。”又据明代《少林寺德心政公和尚灵塔记》载:“钵陁(跋陀)开基,稠禅继续。”少林寺初祖、印度僧人跋陀不会武功,但精于佛学,稠禅师到达少林寺,不久,跋陀“年渐迟暮”,“躬移寺(少林寺)外”(《续高僧传·佛陀传》),由“拳捷骁武”的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住持少林寺,从此开创了少林寺僧人习武之风。

    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北齐皇帝高洋下诏为晚年又重新回到邺地的稠禅师在“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稠禅师同时身兼龙山“云门寺”与宝山“石窟大寺(今灵泉寺)”两座大寺的寺主之职,这在历史上十分少见。稠禅师是名扬北朝的一代佛学国师大德,又是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高僧。到了北齐时,他的地位之高,所受礼遇之重,当时无人可比。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北齐禅师,首称僧稠。稠于嵩岳、怀州、邺城各地弘道,练众千百。魏孝武帝为立禅室,齐文宣帝躬身郊迎,礼貌优渥,稠之影响当甚大。”稠禅师以81岁卒于云门寺,弟子们在今安阳西南25公里处“小南海石窟”前壁上刊刻了纪念题记:“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至六年中,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莹修成……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帝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安阳小南海北齐石窟题铭称稠禅师为“国师大德”,并刻有稠禅师雕像,历经1450多年的风雨岁月,至今仍然保存在这座石窟上。稠禅师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称为“国师”的高僧之一,而邺下寺院武功在武术史上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和清凉山合水寺高僧的佛学道业与武功

    宝山寺高僧释道凭曾在青年时代到过嵩山少林寺,为著名武僧稠禅师的师侄及少林寺和邺下大觉寺高僧慧光的著名弟子,据《续高僧传》记载,道凭“八夏既登,遂行禅境。漳滏伊洛,遍讨嘉猷。后于少林寺摄心夏坐,问道之僧披榛而至。闻光师弘扬戒本,因往听之”。拜少林寺名僧慧光为师,“经修十载,声闻渐高”,在少林寺十年后又返回邺下寺院。高僧灵裕为其著名弟子,后于“北齐天保十年三月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春秋七十有二”。道凭“将终之前,大钟两口,小触而破”,可见道凭掌指功力的不凡。现安阳西部宝山灵泉寺有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道凭法师一对墓塔尚存。两塔由青石垒砌,坐北朝南,东西并列,均为单层方形石塔。道凭法师原有骨灰存置在西塔中。西塔门楣上刻“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洞门东侧刻“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

    邺下作为历史上的佛教中心,崇佛之风遍及民间,自古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许多佛教寺院成为军旅来往之处。邺下天城寺和云门寺曾与官军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唐代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玄昉《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记载:“修定寺者,后魏兰若沙门释僧猛之所立也,法师俗姓张氏。”孝文帝太和年间邺人僧猛所居的邺下天城寺,北齐时名为合水寺,是南北朝时期全国著名大寺,隋代又改称为修定寺(寺名沿用至今),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位于今河南安阳西北35公里处的清凉山。安阳西部的清凉山天城寺高僧僧猛深为孝文帝所称赞,唐代开元三年《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碑》载:“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猎于此山。”唐开元七年碑又载:“此虎来奔,(僧)猛以纳衣覆裹,安置床下……群虞崩骇,莫敢前受。”唐碑所载事虽神异,但却证实历史上确有僧人伏虎之事。据《安阳县志》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十月,癸卯,孝文帝南巡至邺。”可见孝文帝于此时猎于邺地清凉山实有其事。以上所载,既赞颂了僧人的佛法高深,又表明了他们的武功惊人。

    北齐合水寺高僧法上任全国最高僧官“大统”近40年,他还多次在嵩山少林寺活动,唐代裴漼《嵩岳少林寺碑》称法上为少林寺“十大德亦号十英”高僧之一。清凉山合水寺在北齐时期十分兴盛,还驻有军旅士兵守护,“北齐天保元年八月……大启殿堂,方封十里,禁人采猎,武军兵士守卫”(明代《清凉山修定寺启建水陆塑像功德之碣》碑记)。可见合水寺规模宏大和军中对这一佛教寺院重地的关注。军旅士兵在与寺院僧人的交往中,对寺院僧人的习武活动无疑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东魏兴和三年(公元541年),大将军高澄奏请法上入邺。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北齐文宣帝巡幸清凉山,以法上为“沙门大统”,改城山寺为合水寺(即后来的修定寺)。合水寺宝塔最初应是由北齐时期法上法师所建。合水寺宝塔遍布大量武士、力士砖雕图像,透露岀邺下地区兴盛的尚武之风。在周武帝大肆灭佛中,邺下地区的大量寺院被毁坏,而合水寺宝塔则幸免于难。合水寺宝塔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邺下武功活动留下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邺下寺院僧人与嵩山少林寺的关系十分久远,南北寺院之间常有高僧来往,少林寺名僧慧光后来在邺为国统,曾活动于洛阳、嵩岳、邺下等地。据《续高僧传》载,慧光先居于少林寺,后来离开少林寺,长期居于邺下寺院,“后召入邺,绥缉有功,转为国统……奄化于邺城大觉寺,年七十”。虽然慧光卒年70岁,但慧光卒于何年,历代文献对此含混不清。据《魏故昭玄沙门大统(慧光)墓志铭》载:“法师字慧光,俗姓杨氏,中山卢奴人也。……春秋七十,寝疾不救,以元象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庚申十四日癸酉,在于邺京大觉寺□□□世。灵山丧宝,法宇摧梁。于是天子哀至德之长沦,悼灵音之不永,乃遣黄门侍郎贾思同宣旨吊慰。十七日丙子,道俗虔送,迁窆于豹祠之西南。”以慧光墓志所记,仅载慧光葬地在“豹祠”西南处。经笔者实地考察,认为慧光墓地及墓志出土处,应位于今安阳107国道西侧约500米处的安丰乡木厂屯村北地。

    九龙山云门寺的兴盛和著名高僧在邺下的活动

    北朝邺下武僧稠禅师及高僧僧猛法师在历史记载中都有与虎相斗的经历。在邺下发现的古瓷器图案上就绘制有稠禅师以锡杖解虎的故事,反映了稠禅师的佛法高深和勇武不凡。据后唐天成四年《重修定晋禅院千佛邑碑》载:“有虎(至)庵前,师(稠禅师)乃以约杖驱,而皆弭伏。”杖,就是棍。棍在古代很早就已成为僧人手中常用的一种护身武器。稠禅师在邺下云门寺所收的著名弟子昙询,也武勇过人。道宣《续高僧传》载:“往云门(寺),值径阴雾,便成失道……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昙)询乃执锡分之……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稠禅师师徒两人都擅长与猛兽搏斗之技。稠禅师晚年“练众将千”的云门寺,僧人尚武之风代有流传。

    云门寺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一座以武功和佛学闻名的大寺,“六时禅忏,著声寰宇”(《续高僧传·僧稠传》)。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在西行求法前,曾遍访名师,求道精勤。其间又在云门寺拜高僧慧休为师,而慧休的师傅是灵裕法师。现宝山灵泉寺塔林存有灵裕法师塔龛和碑刻题记。据《续高僧传》记载:公元622年前后,20多岁的玄奘法师慕名至邺,于安阳云门寺拜在慧休大师门下,求法达8个月之久。通过8个月的相处学习,慧休称赞玄奘“希世若人尔,其是也”(《续高僧传·慧休传》)。其时,玄奘法师来到邺下之地后,慧休法师正住于安阳西南龙山之阳的云门寺,并与玄奘在此修行。云门寺还是三阶教的发祥地,隋改云门寺名光严寺,高僧信行(魏郡人)在光严寺开创了著名的三阶教。信行开创的三阶教在民间群众中得到广泛接受,影响深远,形成一个声望极高、信众众多、发展兴盛和势力庞大的教团组织。

    由于佛教的迅速发展,不少寺院还拥有大片土地和财产。历史上著名的云门寺,人们只知道地处“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这是根据道宣《续高僧传》,提供的大致方位,但确切位置在何处并不清楚。据笔者多年来数次实地考察和寻访民间得知,现安阳县天喜镇村小学和九龙山即是古老的云门寺遗址所在,现遗址周围仍存留有大量云门寺残石遗物。文宣帝高洋在崇尚佛教的同时,他本人也十分热衷于武技之事,喜爱流行于邺下地区的角力活动。文宣帝高洋规定将国家财物的1/3用于寺院使用和僧人的生活。他曾师事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军国大事,咨而后行”。稠禅师在河北弘道时,高洋一再下诏恳请稠禅师赴邺“教化群生”,并从稠禅师“受菩萨戒法”。

    邺下寺院与少林寺之间关系异常密切。按汤用彤先生的观点,佛陀扇多就是少林寺初祖佛陀,我们从道宣《续高僧传》没有专列《佛陀扇多传》而只有《佛陀传》来看,汤用彤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佛陀扇多也曾来往于邺下寺院之间,并在邺下寺院译经说法。《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载:“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元年到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昧》等经十部。”又据安阳西部宝山《唐故灵泉寺玄林禅师神道碑并序》,有对少林寺初祖“天竺跋陀(佛陀)之妙”的记载。佛陀是否即来到邺都寺院活动的佛陀扇多,尚需进一步考证。禅祖达摩除在嵩洛外,还主要活动在邺下地区(安阳一带),“泛海吴越,游洛至邺”(净觉《楞伽师资记》)。道宣称他为“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续高僧传》卷16),可见达摩在北渡至魏以后,游化在嵩、洛、邺之间,随其所止,居无定处。这位印度高僧晚年的游化传法主要是活动于邺下一带,邺下元符寺还遗存有历史上记载达摩最早的石刻碑记《菩提达摩大师碑》,此碑是研究达摩事迹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考察发现,安阳灵泉寺唐代摩崖题记中,也有对达摩大师的历史记载,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网(2012-04-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