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化】
史学界常把生产工具和兵器质地的变化,作为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指示器。也就是说,透过器具的质地,所集中代表的功能属性,能够衡量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19 世纪的丹麦人汤姆森提出著名的“三时代系统”分期法,把使用青铜工具和兵器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按照这个分期法,公元前16 世纪至前11 世纪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就是夏代的晚期至西周。商代的晚期,即殷商时期为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这里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都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制器精美厚重,出现了象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司母辛鼎等一大批工艺高超的重器。在造型上常常以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形象作为原型,器面的花纹装饰崇尚繁缛,流行雷纹、饕餮纹、夔纹等为主的通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神秘的视觉感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充分显示出那时的冶炼技术,已由矿石混合冶炼,发展到铜、锡、铅按比例混合冶炼的阶段,其独特的单、多块陶范铸造法、失蜡法等的铸造工艺,融合了上古的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礼器通高133 厘米,口长116 厘米,宽79 厘米,重875 公斤。1939年殷墟武官北地大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集中体现了殷商时代的艺术水准和社会风尚。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对中国同时代的其它地区的青铜器的造型、器物组合、纹样装饰,直到丧葬习俗、礼制制度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殷地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核心所在,它的产品也是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的突出代表。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或称明器)占了大宗。礼器中的鼎又占了此类中的大宗。鼎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炖肉等的烹饪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相传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从此鼎就由一般的炊具升格为传国重器。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到镐京。我们推测,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九鼎应在殷都放置了254 年,然后迁到镐京的。后来,秦攻周取得九鼎入秦,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得鼎得天下的观念才开始淡漠。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从商末到西周按等级列鼎的制度趋于完善,即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那时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就是“得鼎得天下,失鼎失天下,藏鼎为复国”。国都可以一迁再迁,但不能失鼎,一旦失去就牛方鼎 青铜礼器通高73.2 厘米,口长64.4 厘米,宽45.6 厘米。1935 年殷墟王陵区1004 号大墓出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并提供图片妇好封口 青铜礼器 通高38.3 厘米,重7.8 公斤。1976 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妇好大方 青铜礼器 通高67 厘米,口长径25 厘米,重19.2 公斤。1976 年殷墟妇好墓出土。兽面纹 青铜礼器 通高19.3 厘米, 口径长10.7厘米,宽7.3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