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在安阳县西北清凉山山麓,有一座名塔,被考古学家誉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华塔”。华者,华丽也,于此可以想见它在华夏塔林中的独特风貌。此塔名为修定寺塔,又称“唐塔”。修定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因为四面山势状若城垛,取名天城寺。东魏时,改名城山寺;北齐天保年间,文宣帝高洋巡幸此山,见二水寺前合流,命改合水寺。“天城”、“城山”、“合水”,从这些名称的变换中,我们既可以想见这座寺院的地理环境,又可体会出命名者“乐水”、“乐山”的意趣。到了隋代,又被改称修定寺。易名缘由来源于僧人张猛救虎的故事。相传北魏时邺人张猛曾在清凉山麓禅居,孝文帝围猎,虎逃入禅房。张猛用僧袍将虎覆裹,藏在床下。孝文帝惊异于张猛的灵异,以为是他修禅达到了“垂垂浑入定”的结果,便不再上前索取这只虎。隋文帝自幼笃信佛教,即位后据佛理与古事将寺名“合水”改作“修定”。该寺毁于清末,唯有寺院的一座佛塔幸存下来。该塔初建于北齐天保元年,唐代重修,现存塔身浮雕砖皆唐代制作,故后世又称之为唐塔。修定寺塔是一座单层砖砌浮雕方塔,通高20 米左右。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为束腰须弥座。塔身残高9.5 米, 塔身四面均为8.25 米宽,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制的浮雕砖3775 块嵌砌而成,共达300 多平方米。图案有佛像、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飞天、伎乐、青龙、白虎、猛狮、大象、天马、巨莽、花卉、彩带等72 种。从总体看,呈桔红色,古朴而又不失其秀丽。塔刹为红、黄、绿三彩琉璃构件,映日则光彩夺目。这座精美的浮雕砖塔,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珍品,在全国绝无仅有,因而被视为“中华民族之国宝”,已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文人有诗云:“亭亭孤塔认高标,满谷松杉密相应。半天金碧照双眸,人道经营自师猛…… ”时至今日观宝塔,仍可以窥豹一斑,激发我们去想象昔日众僧云集、香客顶礼、游人如织的盛况。唐塔上的浮雕,包含着儒、释、道各教的丰富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史、宗教史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