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万亩槐林、千年枣园的农业县,它还有着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它因二帝陵成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因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古城”,因淳朴的农民画与轻快欢乐的落腔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与水为伴的古县
一个城市有了水就会显得灵动。内黄与河为伴,属黄河冲积平原,它的兴衰起伏都与水有关。内黄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区位优越,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许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
内黄县自汉高祖时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上虽然曾被撤销,但时间很短,而且从古到今名称一直没有变化。《后汉书·地理志》在内黄县下有这样的记载:“清河水出,有羛阳,有黄泽。”内黄县境内有一个黄河河道变迁留下的被称为黄沟或黄泽的大水洼。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描述黄泽时引用贾让给汉哀帝的奏言:“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汉代,人们把黄河以北称内,黄河以南称外,又因魏郡在黄河之北,内黄县隶属魏郡,所以命名为内黄。
据《史记·五帝纪》和一些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就曾有先民在这里生活繁衍。夏商时期,内黄一带是冀州的辖地。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首次设置内黄县,隶属魏郡。汉代的内黄县城在今天的汤阴县故城村。《水经》曾记载:“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东魏时,内黄县被撤销划归临漳县,隶属司州魏尹。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重新设置内黄县,隶属相州。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内黄县和黎阳县合并改称黎州。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内黄县隶属河北西路滑州(滑县曾称滑州)。据《内黄县文物志》记载:“宋淳熙十六年,河决,县城漂毁,县迁故县,又迁今址。”当时的故县就是今天内黄县故县村一带。元朝时,内黄县隶属燕南河北道大名路滑州。明朝时,内黄县西南卫河边曾设有黄池驿,是官方的水上邮政机构。明洪武初,内黄县改为隶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内黄县首次编修地方志,据当时的县志记载:“内黄县在大名府西南90华里,东西广55华里,南北袤85华里,下辖6个镇8个集。”这一区域一直延续到1940年。清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为方便卫河漕运,改为隶属河南省彰德府。
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率部在这里开创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井店还建立起冀鲁豫军区沙区办事处和地下交通联络站。由于历史上受到河流多次决口的影响,内黄县境内的沙土面积很大,抗日根据地又是以沙区为中心建立的,所以被誉为红色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