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安阳

丹凤朝阳农家门——记安阳县苏奇印花布

2014/2/20 9:57:46 点击数: 【字体:

  
    苏奇印花布是安阳县永和镇苏奇村苏海亮家祖传下来的、以民间粗布为印材、以镂刻纸板为主要印刷工具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苏奇印花布的制作始于晚清时期,创始人为苏三德老先生,祖辈传承,至苏海亮已是第5代。该制作工艺系智慧与纯手工的结合。题材取自民间吉祥图案,如牡丹、菊花、凤凰、鸳鸯等,色彩调配新颖,用该技艺印出来的花布工艺性强、淳朴自然。特别是“丹凤朝阳”图,在80年代以前的农村,几乎是家家门帘上的统一美饰,令人眼新。

    苏奇印花布产生于农耕时代中国印花布技艺不发达时期,当时,人们用的布料大多是手工织布机织出来的老粗布,以白色为主,需要再进行印染美化。苏奇印花布当时主要为家庭用的褥子、门帘、床单、枕头、衣服、包裹等布制用品,还制作新娘陪嫁物品中的布制品,如包袱皮、针线包之类。

    苏奇印花布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等地,因在当时印花布用途广泛、涉及民间家家户户,流行区域颇大,遍及周边县区(即河南省的安阳、汤阴、内黄,鹤壁,河北省的临漳、磁县等)的大多乡镇村庄。当时运作模式是作坊式加工,依当地风俗,有专人手拿“拨浪鼓”下乡走街串巷吆喝收布加工,娶儿嫁女都要准备被褥和用来包嫁妆的包袱皮,都要送到作坊去印染的。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的踪迹。过去,苏奇印花布的图案花样繁多。文革时期,苏奇印花布的印版被查抄、销毁,多亏苏家第四代传人苏家有先生当时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60余块印花布版藏到红薯窖里,才使苏奇印花版的一小部分得以保留。

    苏奇印花布是农耕时代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物例证,它源自于传统的加工、纺织、印染布艺。从农民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印染到追求布制品的实用和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印染工匠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在纯手工纺织的粗布上印制花样图案,是民间工匠对传统的民间美术、民间印染工艺的综合创造,它既具有民间美术简明质朴、美观庄重的传统特色,又有民间印染工艺的独特、玄妙之特点。这项工艺经苏家人综合前人的智慧并结合自己的创新,逐步形成一门独特的技艺,又经代代相传经历约一百多年的时间,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术印染工艺。

    苏奇印花布的作品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民俗特色、地方特色的美术印染工艺制品,是采用古老工艺纯手工印制的家庭装饰用品。它以民间织制的白土布为印材,用很独特的工艺制作印版,用最别致的方法调色印染,实属中国布艺印染史上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项绝技。该印花布构图质朴典雅、花色朴实庄重,整体效果美观大方。成品经久耐用,而所印制的美术图案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体现了民间美术创作的社会功用。图案主要取材于吉祥事物,如鸳鸯卧莲、凤凰牡丹、麒麟送子、花开富贵等。花色以明朗的蓝、白、红、黄、绿五色相间为主。

    刻板工具: 剪刀、铁尺、削刀、挖刀、刻刀、规矩等。

    印染工具:桌案、板刷、图版、色盆、平刷、棒槌、锤布石等。

    晾晒工具:撑杆、平杆、吊环、布坠。

    主要作品:蓝底白花、褥面、鸳鸯卧莲门帘、麒麟送子、包袱皮等。受当时封建思想影响,技艺传承只限于自家人。苏三德创业以来,家中男丁不太兴旺,只传子苏则光。苏则光再传于三代苏守安。苏守安毕生精力致力于家传技艺完善发展,在其手中,“苏奇印花布”技艺得以较大发展。膝下三子都得其真传,长子苏家和,次子苏家顺,再次子苏家有。到第四代中,又只有苏家有二子,即第五代传承人苏海亮、苏海飞。“苏奇印花布”只是以这种传承方式,使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苏奇印花布是农耕时代与农民生活、民俗礼仪等密切相关的日常用品,它对研究农村的民俗风情、农民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奇印花布是民间美术和传统印染工艺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当它进入家家户户的生活当中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美术的推广与发展,为丰富祖国的美术殿堂做出了贡献。

    苏奇印花布以宣传真善美为主题内容,起到了净化心灵、调理民风、张扬正气的作风,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宣传价值。苏奇印花布是一种极富民俗特色但已濒临灭绝境地的民间手工技艺,其作品虽在民间偶有遗存,但这种已没有市场的产品早已没有人再加工生产,做为综合印染工艺与美术工艺于一体的一种民间绝技,虽传承人尚在,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其无法进入市场化运作,前景堪忧。归根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生活时尚化,传统的印花布遭受冷遇;二是印花布工艺工效落后,使新一代人不愿再从事这项劳动,传承人培养难;三是能从事手工织布的人已廖廖无己,笨重、低效的传统纺织已无人从事,没有了印花布的主要印材。

    诸多原因使苏奇印花布渐临绝迹境地。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化新工艺的走俏,进入新世纪,这种传统的印花布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民间已不再使用这种印花布,而仅做为一种古老工艺品进行保护性制作和为民间美术爱好者的收藏提供数量有限的实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苏奇印花布技艺,于2009年通过安阳市文化局专家评委的认定,成功入围安阳市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苏家有、苏海亮、苏海飞为项目传承人。苏奇印花布作为安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有信心跟着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使这一传统的民间技艺再现光芒。【原标题:丹凤朝阳农家门——记安阳县苏奇印花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晚报 2013年11月2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