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①是1977年在新郑县裴李岗发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它不仅文化面貌独具风格,而且在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年代在目前来说也是比较早的,也可以称为前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上的新收获,它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裴李岗文化的概况
裴李岗文化已经发掘的遗址有两处,一处是新郑县的裴李岗,另一处是密县的莪沟北岗,两处遗址均在洧水左岸,相距20多公里。裴李岗遗址的面积约2万平方米,莪沟遗址的面积约8万平方米。综合这两处遗址的发掘资料,对裴李岗文化有以下几点认识。
1.裴李岗文化的氏族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第一,文化层的堆积有的地方厚达1米以上,如果没有长期的定居生活,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第二,遗址中发现有房基、烧陶窑和许多储藏物品的窖穴,这些都是人们定居生活的一般特征。第三,墓地的发现以及墓地和其他遗迹还有打破关系,也是定居生活的一条证明。
2.裴李岗文化的氏族经济生活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这从发现的生产工具即可以看出一个大概。首先是用于砍伐的石斧,用于松土播种的石铲,用于收割禾穗的石镰,是发现最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其次是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是加工粮食的工具。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发现,充分地证明了农业生产是氏族生活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氏族定居的物质基础。
3.狩猎、采集和家畜饲养是氏族经济生活的辅助。遗址中发现的少数的弹丸和骨簇是狩猎经济的反映;发现的栎子、枣核和核桃是采集经济的反映;发现的猪、羊骨骼和陶猪、陶羊,说明氏族内出现了家畜饲养。但是这几种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只能是氏族的一种副业,是生活的补助。
4.石器和陶器的制造,是氏族内主要的原始手工业生产。关于石器制造,人们不仅已经熟悉选料和制坯技术,而且在磨制技术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虽然有些石器还保留有一定的打制或琢制痕迹,但有些石器却磨制得非常精致。石器的种类不多,主要有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镰和琢制的石磨盘、磨棒等。另外,还发现有磨制石器或骨器的砺石。关于陶器的制造,是裴李岗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在莪沟发现的一处红烧土面遗迹,当是最原始的就地烧制陶器的基址;在裴李岗发现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烧陶器窑,虽然比较残破,但还可以看出已初具规模的简单结构。在这样的陶窑里烧制成的陶器,基本上呈红色或红褐色,灰色陶器是非常个别的。陶质有两种,一种是细泥红陶,一种是夹砂红陶。陶器胎质疏松,吸水性强,容易破碎。陶器纯属手制,大器物多用盘筑法,小器物用手捏制,耳、鼻、腿皆为器体制成后再进行粘接。陶器上的纹饰非常简单,主要有篦纹、压印纹、坑点纹、划纹和指甲纹等。陶器的品种主要有罐、壶、钵、碗、勺、鼎和三足钵等。
5.纺织和人们的装饰。这两方面出土的遗物不多,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些迹象。遗址中出土有陶纺轮,是人们已经会纺线的证明,发现的骨匕可能与织布工具有关。装饰品发现有绿松石珠,还有人们用于发髻上的骨簪。
6.建筑术的出现。第一,人们会营建简单的烧陶器窑。第二,人们会挖掘储存物品的窖穴。第三,人们会营建半穴居的房屋。在莪沟发现6座房基,均属半地穴土坑。近圆形的房基5座,口径2.17米~2.2米,周壁直而光滑,在南壁或西南壁有伸出房外的斜坡或阶梯门道,迎门的室内有火塘,有的火塘用黄泥或草拌泥筑成灶圈,有的火塘呈箕形。有的房基周边分布有均匀的柱洞,门道两侧有两个大柱洞。有一座房子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长方形坑,南北长2.4米,东西残宽1.32米,室内地面用黄色土铺垫。
7.氏族的葬俗。裴李岗和莪沟共发现100座墓葬,反映了以下几种葬俗:第一,这时的氏族有了公共墓地。第二,墓圹均为长方土坑,无葬具,方向朝南或西南,虽然多数人骨架已腐朽,但是还可以观察出来他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除一墓为二人合葬外,其余均为单人葬。第三,莪沟出现了9座挖有壁龛的墓,随葬品都放置在壁龛里。第四,盛行随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除9座墓无随葬品外,其余91座墓均有随葬品,最少的1件,最多的有26件,随葬品的放置似有一定规矩。随葬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生产工具,一类是粮食加工工具,一类是生活用具。第五,随葬品的组合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纯陶器随葬,另一种是陶器与粮食加工工具相组合,最后一种是陶器与农业生产工具相结合。除裴李岗M1外,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在其余所有墓内是不同时随葬的。能够区分性别的在莪沟有M31、在裴李岗有M28,都是男性墓,他们的墓内只随葬陶器和农业生产工具,而没有粮食加工工具。从这些迹象看,男女分工已经反映到葬俗上来了。
8.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和分布。莪沟遗址的年代测定了三个数据,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5737年~前5916年。裴李岗遗址也测定了三个数据,其中最晚的一个数据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5879年,其余两个未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一个是公元前5935±480年,一个是公元前7350±1000年。综合这些数据来分析,裴李岗文化的时代当在距今8000年左右。
关于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情况,据开封地区文管会的调查,在新郑县除了裴李岗遗址外,还有唐户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西土桥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中牟县发现了两处,一处在黄店公社的业王村,一处在八岗公社的冯庄大队。在密县除了莪沟遗址外,还发现有东关、城东北角、青石河、张湾和王咀、马良沟等6处遗址。在登封县唐庄公社向阳大队的东岗岭发现1处。在巩县夹津口公社铁生沟大队和鲁庄公社赵城大队村南也各发现了1处。总共五个县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14处,其中4处和仰韶、龙山文化共存②。另外,在郑州、焉陵、长葛、舞阳、漯河、许昌、郏县、潢川、项城以及山东的滕县等近20个县市,都发现了裴李岗文化③。根据这些不完全的调查,已足以说明裴李岗文化分布的区域实在不能算小。
二、裴李岗文化的独特风格
裴李岗文化与中原地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相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不仅文化的年代居于首位,而且它的文化面貌也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特殊形制与普遍的发现,是识别裴李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磨盘和磨棒皆用砂岩琢制而成,磨盘形制有三种。以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为例,第一种平面近似于椭圆形,一端稍宽,一端稍窄,腰部内收,略呈鞋底状,盘下有四个柱形腿;盘面由于长期使用,腰部已经下凹。第二种平面也近椭圆形,与第一种最大的区别是盘下没有腿,一般较厚大。第三种平面一端尖,一端平齐,无腿。石磨棒一般为圆柱形,由于长期使用,有的成扁圆形或三棱形。裴李岗文化的磨盘、磨棒不仅器形特殊,而且出土数量也特别多。在裴李岗和莪沟两处共发现了57个石磨盘,25根石磨棒。在各县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中,多有石磨盘出土。所以有的同志说“这简直是磨盘文化了”。这样多的石磨盘出土,目前所知道的任何类型文化遗址都是望尘莫及的。
2.三足器的大量出土,是裴李岗文化又一个明显的特点。三足器有陶鼎、三足罐、三足壶、三足甑形器和三足钵。裴李岗和莪沟出土各类陶器总共只有300多件,但是其中三足钵即有125件,是数量最多的一种陶器,如果加上其他三足器,即有140多件。裴李岗文化盛行三足器,也是其他类型文化无法与之相比的。特别是莪沟发现的三足甑形器,更为各类新石器时代文化所罕见。
3.两端刃和舌状石铲是裴李岗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有的是带肩石铲,刃部呈弧形;有的石铲刃部呈弧形或舌状,但顶端较窄,甚至呈尖状。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两端刃石铲,有的两端皆呈舌状或弧形,或一端呈舌状一端呈弧形。石铲在裴李岗文化中是既普遍存在数量又多的一种器物。如裴李岗和莪沟发现石斧、石铲和石镰共117件,其中石铲一种即81件,占总数的69%,这样大的比例在其他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4.锯齿镰是裴李岗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这种石镰都是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其形状有弧背平刃和弧背凹刃两种。石镰的柄部略向上翘,柄的下部有一个缺口或两个缺口。这类颇具匠心的石镰,最引人注意的还不是它的形制如何精致,而是在于每一件石镰的刃部都制作有锯齿,正是这种带锯齿的石镰,它把裴李岗文化点缀得更加突出更加明朗化。
5.陶壶在裴李岗文化中数量仅次于三足钵,两处公共墓地共随葬陶壶78件,它是氏族最重视的生活用具之一,在莪沟大部分墓内都随葬有陶壶,在裴李岗几乎全部墓内都随葬有陶壶。发现的陶壶一般都是小口、高领,并附有对称的弯月形双耳,不论横耳或竖耳均有穿孔,个别的还有纽状耳。器形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圆球形,一种是蛋圆形。陶壶的底部有四种情况,一种是圆底,一种是小平底,还有一种近似尖底,最特殊的是在球形壶下附三个锥状矮足。这种陶壶当是一种运水工具。
6.裴李岗文化中的陶勺、深腹罐和圈足碗,虽然没有三足钵和陶壶那样显著的位置,但也是构成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陶勺的出现,在其他类型的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