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郑州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论前仰韶文化(3)

2013/10/24 9:21:08 点击数: 【字体:

论前仰韶文化

 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磁山文化陶器纹饰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密切。

    5.比较的结果

    从以上对比的情况看,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实在是太接近了,它简直就像裴李岗文化晚期的一个阶段。陈旭同志认为磁山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晚期的一个类型⑨,是有道理的。但是磁山遗址出土的器物与裴李岗文化相比较,毕竟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裴李岗文化的锯齿石镰、两端弧刃铲、陶勺、三足鼎和三足甑形器等典型器物,在磁山都没有发现;裴李岗文化的双耳陶壶,在磁山文化中也有变异。磁山出土的各种形制的陶盂,在裴李岗文化中则非常少见;磁山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如陶支架和平底浅腹直壁盘以及四足鼎,在裴李岗文化中是见不到的;磁山的陶器纹饰还有编织纹、细绳纹和麻纹,特别是红彩曲折纹,在裴李岗文化中也是看不到的。因此把磁山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看待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尽管如此,磁山文化许多因素渊源于裴李岗文化,这也是客观事实。关于老官台文化,虽然有些器物似与裴李岗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明显地不属于一个文化系统。

    (二)与仰韶文化比较

    仰韶文化有各种类型,现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相比较。裴李岗文化典型的石铲、石镰和四足磨盘,在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找不到踪影(淅川地区发现有锯齿镰,不属半坡、庙底沟类型);裴李岗文化的提水工具如双耳球形壶、蛋圆壶,在半坡和庙底沟也很难找到同类器,不过裴李岗出土的一件Ⅳ式壶(M16),小口、双耳、尖圆底,似为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的祖型;裴李岗文化最盛行的三足器,如三足壶、钵形鼎(或称三足钵)、罐形鼎,在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是比较少见的,如姜寨、史家村和三里桥等遗址就没有见到三足器,庙底沟遗址出土了那么多陶器,只有一件三足釜,半坡遗址发现了上千件的陶器,只复原了一件钵形鼎。以上情况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共性的因素,例如半坡、姜寨、史家村诸遗址中均发现有指甲纹,半坡还有个别的篦纹;半坡发掘报告中介绍的钵(图八八:2、5)、碗(图八九:9)、深腹罐(图一O六:4)与裴李岗文化的同类器有些近似。半坡遗址出土的盂(图九二:11、14)和庙底沟出土的盂(图二一:H59:25、H322:07)与磁山出土的同类器极为相似。半坡出土的直壁浅腹平底盘与磁山的同类器基本一样。盘、盂之类的典型器物和指甲纹、篦纹,在老官台文化中没有发现,这就说明这两种器物两种纹饰可能渊源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其他几种器物虽然与裴李岗文化的相似,但其渊源还应是地域相同、时代较接近的老官台文化。因此,从总体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但并不十分密切。
仰韶文化的后岗类型,陶器纹饰有锥刺纹、乳钉纹、划纹、附加堆纹和指甲纹,与裴李岗和磁山文化比较接近。后岗类型中发现有无足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后岗出土的陶钵(H2:1、H8:3、H8:4)、下潘汪的Ⅱ式钵(T31④:17),与裴李岗(A区M23)和磁山的钵(T8②H22:142),下潘汪I式钵(H129:5)与磁山I式盘(T11②H63:335),武安赵窑的陶碗(H4:1)与磁山Ⅲ式碗(T3②:542)等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下潘汪出土的盂(T33④:25)与磁山Ⅵ式盂(T18②:207)和Ⅲ式碗(T13②H29:227)也很相似。武安赵窑的深腹罐(T22②:14B)、下潘汪Ⅱ式罐(T45④:25),与裴李岗Ⅲ式罐(M33)和磁山I式罐(T23②:461)相似。武安赵窑的小口双耳罐(T22②14A)与磁山Ⅲ式小口双耳罐(T25②:428)基本相同。特别是下潘汪的Ⅲ式壶(748④:4)和界段营的壶(H50:1)与裴李岗的I式小口双耳球形壶几乎完全一样。后岗发现的罐形鼎和钵形鼎不仅与裴李岗的同类器相似,而且出土的数量也较多⑩,它承袭了裴李岗文化盛行三足器的传统。后岗类型受到半坡类型的影响也很大,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从全部情况观察推断,它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虽然年代距离较远,但其渊源于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

    (三)与大汶口文化比较○11

    裴李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年代距离较大,文化面貌也有差距,但是仔细观察,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大汶口文化中能够看到裴李岗文化的影响,在裴李岗文化中能够找到大汶口文化某些器物的渊源。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纹饰,虽然较裴李岗文化的种类多得多,但是其中也发现划纹、附加堆纹、指甲纹、篦纹、编织纹和点状压印纹,基本上是承袭了裴李岗文化的陶器纹饰。裴李岗文化的圜底钵、平底钵、小口双耳壶、钵形鼎(三足钵)、罐形鼎等各种典型器物,在大汶口文化各处遗址中都能找到它的同类器。如大墩子的Ⅱ式罐(大M30:4、大M17:4)虽然无耳,但其形状则近似于裴李岗和莪沟的陶壶;陶钵(大M2:8)与裴李岗、莪沟、磁山的相似;大墩子的陶盆(大M30:10)和西夏侯的陶盆(TI②:3)与磁山的平底直壁浅腹盘非常相似;大墩子的小口双耳罐(大T36)、刘林的小口双耳I式罐(211:10,M66:3)、景芝镇的小口双耳Ⅴ式罐,与裴李岗文化小口平底双耳壶基本上一样;西夏侯的陶壶从裴李岗文化中也能找到它的祖型;刘林发现的带把的陶碗,它的祖型就是裴李岗文化中的陶勺(或称带把瓢);景芝镇发现的圈足碗和假圈足碗,在裴李岗文化中能够看到同类器;在西夏侯发现了一件非常特殊的器物,原报告称为三足罐形甑(T2②:1),在裴李岗文化的莪沟遗址中,发现了类似的残器。另外,裴李岗文化中的带肩石铲和磁山文化中的陶支架,在大汶口文化中也有发现。

    现在再从整体来看,裴李岗文化盛行的双耳壶是提水的工具,这类器型在大汶口文化中普遍发现。大汶口文化盛行的背水壶就是在双耳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裴李岗文化盛行的三足器,如三足钵、钵形鼎、罐形鼎等,在大汶口文化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而且又有新的改进。大汶口文化同样是盛行三足器的,例如:景芝镇出土64件陶器中,三足器即有17件;刘林遗址复原了32件陶器,其中罐形鼎20件,盆形鼎、钵形鼎各1件,共22件;刘林墓葬的陶器共530件,其中三足器一类即有220件;大墩子的墓葬中出土陶器197件,其中三足器即79件;西夏侯发现陶器601件,器型共20种,其中三足器即有164件;大汶口出土的完整的陶器共1015件,不同器型14类,其中三足器即有206件,各种陶壶即有223件。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了一个问题:大汶口文化确实盛行三足器和各类陶壶,与裴李岗文化的老传统基本上是一致的。从以上介绍的整个情况来看,裴李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超过了后岗类型的仰韶文化。

    四、结语

    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类文化,它的时代已跨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阶段。嵩山东麓的广大地区是它分布范围的中心。裴李岗文化对老官台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它的直系“祖先”;裴李岗文化对磁山文化影响较大,磁山文化当是它的主要继承者。老官台、半坡、庙底沟属于同一发展系统,虽然裴李岗和磁山文化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归属于它们的文化系统。裴李岗、磁山和后岗属于同一发展系统,虽然半坡类型对后岗类型有较大的影响,但同样它也不能加入这个发展系统。裴李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有缺少的环节,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发现。尽管如此,大汶口文化渊源于裴李岗文化的迹象还是比较明显的。观察大汶口文化的全貌,它的许多因素当另有渊源。从裴李岗文化发展的地域来看,它的势力向西发展不大;有一支从嵩山地带向北发展,形成了磁山文化,后来又接受了半坡类型的影响,形成了后岗类型仰韶文化;有一支向东发展融合了其他类型文化,最后形成了大汶口文化;留在以嵩山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大河村类型可能是它的远世后代,拟另文论述,这里从略。(许顺湛)

    注释:

    ①本文依据以下几个发掘报告的资料论述,在论述中凡提到裴李岗文化,或提到裴李岗和莪沟的考古资料一律不再加注。《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5期;《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3期。

    ②⑥《河南开封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

    ③《介绍新发现的一种古代文化》,《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2期。《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1979年第5期。

    ④《略论裴李岗文化》,《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⑤《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考古》1977年第6期;《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2期。本节主要依据这两处遗址对比,一律不再加注。

    ⑦《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7期。

    ⑧《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⑨《仰韶文化渊源探索》,《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⑩《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1958—1959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3期;《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磁县界段营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6期;《试谈豫北、冀南仰韶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77年第4期。

    ○11本节依据以下考古资料对比研究,在叙述中不再加注。《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山东安邱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 2006-03-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