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郑州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嫘祖发明蚕丝织品的历史贡献

2013/5/9 10:05:05 点击数: 【字体:


    相传太古时期,人们冬天穿着用动物的毛皮做成的皮衣抵御严寒,夏天穿着用葛、麻等植物纤维做成的单衣遮蔽身体。后来,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殖桑蚕,发明蚕丝纺织技术,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用绢帛(俗称丝绸)做衣服的新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她的这项伟大发明,是人类服饰业的巨大进步,因而可以说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女性,嫘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之母①。

  在我国古代,蚕所吐之丝叫纯,细丝叫缅,丝头叫绪。用蚕丝织成的丝织品通称为帛或缯。帛有生熟之分,生帛或被称为缟、素、绡、绢等,熟帛称为练。帛在施以染色或刺绣等加工工艺之后,故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名称,计有锦、缎、绸(紬)、绫等。不仅如此,由于它在制作方面精细程度的差异,又有不少新的名称。其中蜀锦被称为紌,白色细绢叫纨,下等的丝叫纥,粗丝织成的帛叫綀,细密的缯帛叫綮。在丝织品中,“织彩为文(即花纹)曰锦,织素为文曰绮”。古文献中这些用来形容蚕丝及其织物的各种不同的名词,都是因为古人对它的无限热爱才对它不厌其烦地进行分类取名而造成的。从这一点上看,嫘祖的发明不仅装饰了人们的服饰,为人们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而且也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词汇。

  一.古代衣服面料综述

  在嫘祖发明蚕丝纺织技术之后,古代的人们用来制作衣服的面料,除动物、植物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品种,即动物的分泌物——蚕丝。具体来讲,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蚕丝

  据蒋猷龙先生的研究,有桑、柘、柞等三种树木的树叶,可以用来作为蚕的食物,因而蚕丝也就相应地分为三种②。

  1.桑蚕丝

  桑树又称“美桑”和“帝女桑”。《广异记》云:“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愕山之桑树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在这一传说里,出自方雷氏部落的西陵之女嫘祖③,被附会为赤帝(即炎帝)之女,同时又被神化为居住在桑树上的仙女,其实是被奉为蚕神罢了。这显然是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绢帛的故事的另一版本。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记载着女奴隶们采桑饲蚕,抽丝后织成丝绸,为贵族子弟做衣裳的劳动场景。如《七月》云:“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2.柞蚕丝

  《尚书·禹贡》记载青州出产“檿丝”,《诗经·大雅·皇矣》有“其檿其柘”,《管子·地员》有“其檿其桑,其柘其栎”。对于檿这种树木,自北宋以来,历经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结论。李长傅《禹贡释地》说:“檿即柞树,檿丝即柞蚕丝,今山东昌色、潍坊一带为我国主要柞蚕基地之一。”④ 《太平御览》八五二引《广志》云:“有柞蚕,食柞叶,可以为绵。”

  3.柘蚕丝

  柘又名柘桑,柘刺。上引《诗经》与《管子》例句中,柘与树叶作为蚕食的桑、檿(柞)相提并论,可见其为同一性质的树种。它普遍种植于四川、云南、江、浙一带,其树叶可饲养蚕。《唐书·南蛮传》:“自曲靖州至滇池,食蚕以柘,蚕生阅二旬而茧,绢帛兼精致。”

  (二)麻纤维

  麻可分为大麻与紵麻二种:

  1.大麻纤维

  大麻,又称火麻。皮柔韧,水沤之后纤维可织布。古代被列为谷类植物,今划归于桑科植物。《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诗经·陈风·东门之椕》:“不绩其麻,女也婆娑。”用麻织成的布有精粗之分,制作精者为贵族的朝服,如《诗经·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制作较粗者多为平民的服饰,有时被作为丧服用。后世称平民为“布衣”,是因其常穿麻衣而得名。

  2.苧麻纤维

  苧麻又称麻苧,文献或称之为紵。《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紵。”高亨注认为是“麻之一种,今呼青麻”。⑤《文选》汉张平子(衡)《南都赋》云:“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苧。”《宋史》二八四《陈尧叟传》云:“麻苧所种,与桑柘殊,既成宿根,旋擢新杆。俟枝叶裁茂则刈获之,周岁之间,三收其苧。”这就是说,苧麻每年可以割获三次,沤其茎,取其皮,织成布后可做衣服。

  (三)葛纤维

  葛为多年生植物,其茎的纤维可用来制造葛布。《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依据高亨《诗经今注》的解释,这是说将葛藤浸泡于水中沤腐,它的叶子很茂盛。然后再把它割了煮了,用葛皮的纤维织成细葛布与粗葛布,穿在身上也不厌恶。

  葛布又称夏布,《越绝书八》:“句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葛通褐,《谷梁传》昭公八年:“以葛覆质以为囗。”注曰:“葛或为褐。”《诗经·豳风·七月》云:“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葛布又称为葛越,《尚书禹贡》:“岛夷卉服”,汉孔安国传:“南海岛夷,草服葛越。”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为之。”葛絺为精细的葛布。《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葛布还可以做鞋,《诗经·魏风·葛屦》:“纠纠屦,可以履霜。”毛传:“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郑笺:“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履霜,利其贱也。”

  (四)扶桑树树皮纤维

  扶桑树的枝干可剥制纤维作为衣料。《梁书·诸夷传》:记载扶桑国时说“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锦。(扶桑国)作板屋,无城廓,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据中外专家论证,扶桑木其实就是墨西哥人所说的“龙舌兰”。⑥

  (五)兽皮

  按照古代服饰发展演变的规律,人们在学会用植物纤维制衣之前,早已经开始用兽皮制作衣服。人们最早狩猎时将动物的肉吃掉以后,必然会将动物的毛皮制作衣服,用来保暖身体度过严寒的冬天。那时的人们夏天可能不穿衣服,只有冬天穿皮衣。到了后来,人们夏天开始穿麻衣、丝衣,冬天穿皮袄。如前引《庄子》云: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据文献记载,当时用没有脱毛的兽皮制成的衣物被称为裘,其种类计有虎裘、豹裘、狐裘、羔(羊)裘、熊裘、罴裘等。在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中,不乏有用动物皮革制作皮衣的记载。譬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攸戒鼎铭文,就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大臣的物品中有“虎裘”和 “豹裘”;《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句诗是说男性奴隶前去打猎,之后用狐狸皮为贵族子弟做裘皮衣服;《诗经·桧风· 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这是一个被抛弃的贵族妇女思念丈夫,并希望其回心转意的作品,其中的“羔裘”乃妇女所穿,而“狐裘”则是其做官的丈夫所穿的衣服。除此之外,文献记载还有“虎贲”,金文中有“鹿贲”,这些都是用动物的毛皮制作的所谓“蔽膝”——一种遮挡下半身的围裙。

  二.蚕丝衣料备受推崇

  自从嫘祖发明以蚕丝作为衣服面料的那一天开始,蚕丝织品便以其在太阳下闪光发亮而雍容华贵的外表与柔软细腻的触觉感受,而登上衣料家族的最高宝座,并且其高贵的地位十分稳固,向来没有被任何其它织物所替代。

  由蚕丝绢帛而做成的服装深受人们喜爱,如果不是较为隆重的场合不得轻易穿着。因为祭祀祖先和神灵并向他们祈求保佑,是古代人们生活中非常神圣的大事,所以在春秋时期,蚕丝织成的绸缎大多被做成贵族祭祀时所穿的服装,如《礼记·月令》:“中春,诏后帅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这种祭祀的服装华丽、明亮而庄重,故而《礼记·中庸》云:“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纵观古代文献,凡是赞美贵族服饰华丽的词句,大都用在丝绸衣物上面。《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这里用昆虫的羽翅来比喻贵族的衣裳,表明这种衣服轻薄而华美,因而无疑是用丝织品即绢帛制作的。《诗经·秦风·终南》:“君子止之,锦衣狐裘,……君子止之,黻衣绣裳。” 其中锦是指用彩色经纬丝织成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品,“黻”指黑白相间的花纹,“绣”指五色俱备的花纹,“黻衣绣裳”亦应为丝绸制品做成的衣服。

  《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其中的来字读为赉,训为赏赐。舟人即畴人,指做官的人。东人指殷商后裔,即贫苦的人,西人主要指处于西方的周王朝内以姬姓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唯有贵族才得以穿着的“粲粲衣服”,显然应是丝织物品做成的衣服。人们还用丝帛类织物形容美好的事物,如锦上添花、锦衣玉食、锦绣前程等。

  豪华美丽的绢帛即绸缎类服饰,历来被贵族所享有,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布衣(也就是麻衣),故而被称为“布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出师表》就曾说过“臣本布衣”的话,意思是说自己原来是一个平民。

  三.丝绸之母嫘祖对人类的贡献

  自黄帝之妃嫘祖发明蚕丝纺织技术以后,人们始以蚕丝织帛做衣。在以往人们用兽皮、葛、麻等制衣原料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新的做衣服的面料——丝绸。这种轻薄如蝉翼透风凉爽的丝织衣物,让古人在穿着方面多了一种上好的选择,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美好衣服的追求和向往。不可否认,蚕丝绢帛毕竟产量太小,难以满足广大平民的需求,因此在当时唯有如黄帝、炎帝、共工一类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古代君主及其僚属们,才能享用丝织品做成的衣物。但不管怎么说,蚕丝纺织技术的发明终究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无疑是人类服饰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数千年之后,中国的丝绸传向整个世界,为世界人民所青睐,成为中国与世界诸国进行贸易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货物。正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得以闻名于天下,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女性——黄帝之妃嫘祖。她不仅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而且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并且仍在创造着大量的财富,同时也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 释:

  ①  刘守华:《中华民族之母嫘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

  ②  蒋猷龙:《〈山海经〉所载桑柘资源汇考——兼考扶桑》,《丝绸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  《世本》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又,《国语·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④  见注②。

  ⑤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⑥  同②。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01-09 作者: 王龙正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