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郑州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黄帝元妃嫘祖考略

2013/5/9 10:03:37 点击数: 【字体:


    嫘祖,相传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正妃。黄帝,五帝之首。西汉,司马迁云(1):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鱼,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由此之故,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说(2):“而五帝则可能实有其人其事,所以司马迁著《史记》时,径直从《五帝本纪》开始”。其实,从历史科学去认识,黄帝是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铜石并用时期),我们中国这块大地上的氏族部落联盟总首领,是我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一位祖宗神,即华夏部落形成后公认为全氏族的始祖。对远古世系来说,上下的传承,一般为血缘氏族的分化,大多非父子直传,属人文性质。因此,在当今社会,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嫘祖,作为黄帝的正式配偶,自然可以称中华民族的“人文祖母”和“人文母祖”。

  二

  嫘祖,亦作累祖、絫祖、傫祖和雷祖,最早见《世本》: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山海经·海内经》亦云:“黄帝妻嫘祖,生昌意”。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帝系》亦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西汉司马迁根据上述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归纳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因此,嫘祖西陵氏,生二个儿子,一为青阳,一为昌意。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云:“西陵,国名也。”故“西陵”,是与黄帝同时期且互为通婚的氏族部落名称。黄帝与西陵氏的具体关系,《国语·晋语》载: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惟青阳、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女吉、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这四母,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

  黄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姬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而方雷,三国韦昭注曰:“方雷,西陵氏之姓。彤鱼,国名。姐妹之子曰甥。”可见,嫘祖为黄帝正妃,次妃方雷氏、彤鱼氏,俱系西陵氏方雷之之女。西陵,又可以认为是方雷居地之名。其三女同时嫁与黄帝为妻,与尧帝二女娥皇、女英,一同嫁与舜帝为妻一样,故古代才有“西陵配黄,英娥降妫,并以贤名,流芳上世” (3)之说。其实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并在开始确立的黄帝时代来说,一个氏族部落向邻近的氏族部落之间,几个女子与另一部落同一青年男子结婚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方雷氏,河南固始县《金紫方氏宗谱》、安徽《徽州方山宗谱》、湖南岳阳县《方氏族谱》、湖北通城县《云溪洞方氏族谱》均云:方氏,出自方雷氏,方雷者西陵氏女也,轩辕之正妃,是为嫘妲。或曰榆罔之子雷以功封于方山,后人因以方为姓。(4)河南省西平县西部有方城县,可能亦与方雷氏有涉。

  三

  西陵之地,何光岳先生认为(5)在四川岷山,即方雷氏发源地。岷山东麓,隋置方维县,在今四川省平武县东北。方维、方雷音近,或即方雷氏所居之地。江水,即长江。若水,即雅砻江,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其实,作为炎帝氏族部落的名称和地名,全国甚多。河南新郑刘文学先生搜索(6),大体有十一处:“湖北三处,一说在宜昌,一说在黄岗,一说在浠水;四川有二处,一说在盐亭县,一说在叠溪县;河南省三处,一说在开封,一说在西平,一说在荥阳;其地还有山西夏县说、山东费城说、浙江杭州说。”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识别不同地域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而一些与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有关的地名,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派生、变迁、消亡和分布规律的问题。历史事件原来发生之地,称原生地。所谓派生,就是同一人物或事物从原生地转移出迁,形成了一个或多处相同的地名。黄帝和嫘祖,作为距今五千年前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考古发现,当时已有刻划符号,处于文字初创阶段。他们的生平业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靠氏族部落中有组织的口耳相传。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很低,受山川崇拜和原始宗教的影响,他们的传说,一般带有神的烙印。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黄帝的业绩才在青铜器皿和诸子百家笔下出现(7)。我们在资料不甚充分的情况下,去判定这些传说中历史人物的具体地址,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国语·晋语》云:“晋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郦道元《水经注》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甘肃)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姜水,即渭河上游宝鸡一带,都在我国西北部。

  黄帝和炎帝,作为同源氏族的双子星,据徐旭生、文怀沙等人研究(8);华夏族起初仅是一个由若干部落联合而成的部落集团,不仅血族不同,发展水平亦参差不齐。迨至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后,为扩大生存空间,攫取更多财富,毗邻部落间一直处于共处与争斗交替的状态之中。这时炎帝族“筚路蓝缕”,于林立的氏族、部落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重要力量。炎帝族大约顺渭水直下,再沿黄河南岸向东,一直发展到河南及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同期,黄帝氏族东迁路线,大约偏北。顺北洛河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沿着中条及太行山根一直到北京附近;或者顺着永定河岸到达河北北部宣化附近。在这年夏一年,经过千难万险的长途跋涉的迁徙过程中,炎黄二族与外界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主动吸取四方民族的特长。随着父权制的逐步确立,人口和军事力量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以姜姓部落为核心包括姬姓黄帝部落在内的强盛部落联盟。炎帝族武力上弱于黄帝,文化上却优于黄帝。

  《逸周书·尝麦》云:“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命,命赤(炎)帝分正二卿。”二后,指炎帝和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亦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这就是说,当炎帝到达河南北部后,即由南向北发展,这时遭到蚩尤氏族的顽强阻挡。炎帝不堪重创,致使“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黄帝。”黄帝“习用干戈”,“执蚩尤,杀之于中翼”。《史记》称战于“涿鹿”。此外,《史记》还记有炎黄之间的阪泉大战。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涿鹿、阪泉之战。以战争面目流传,应作文化同化来理解,最终结成以黄帝为首的更大氏族部落联盟,从而尊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研究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我国著名的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认为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分等(9):

  以见于金文,今文《尚书·虞夏书》的《甘誓》一篇、《商书》《周书》《周易》的卦爻辞,《诗经》《左传》《国语》及其他的先秦诸子著作,作为第一等。《山海经》里《大荒经》以下为东汉所增益,但因其所述古事绝非东汉所能伪作,仍列入第一等。《尚书》中的三篇、《大戴礼记》中的两篇综合材料,虽也属先秦著作,但因为他们的特殊性质,只能同西汉人著作中所保存的有关材料同列为第二等。(《礼记》中各篇有些不很容易断定它的写定,究竟是在战国时,或在西汉时的,只为随时研究和推定)。新综合材料《世经》为第三等。谯周、皇甫谧、郦道元书中载有关材料也备参考。使用的时候是:如果没有特别可靠的理由,不能拿应作参考的资料,非议第二三等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特别可靠的理由,绝不能用第二三等的资料非议第一等资料。至于《水经注》以后各书中所载的古事,即可一笔勾销以免惑乱视听。

  时代在发展,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如《大戴礼记》中《尝麦篇》,已被学术界公认定为《周书》的逸篇等,有了许多变化,但就整体来说,徐旭生的划分范围,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三国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名,少典之子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而《世本》云‘涿鹿在彭城’。今上谷有涿鹿县及蚩尤城,阪泉城,又有黄帝祠,皆黄帝战蚩尤之处也。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又唐张守节《正义》云:“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徐旭生先生定为“备参考”及其以外的文献资料,我们将它作为参考是可以的,但作为判定历史事实的标准而言,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然河南新郑,华夏中部,属炎帝东迁活动区域范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古有熊地,黄帝都焉,因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今新郑县西北有轩辕丘,此皆黄帝居地之证。今天,我们从历史角度去认识,黄帝在位百年,他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第一代群体的总称,出生在有熊故国也是可能的,故新郑“黄帝故里”之说,现应受到人们的承认。

  四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洪河中游,西部为伏中山余脉,东部为淮北平原,属仰韶、龙山考古文化圈南缘(10)。洪河,淮河支流,源出方城县东,经西平县,在淮滨东入淮河。其中上游原称潕水,一名舞水。《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山经》:“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楠,其兽多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吕墟,地势较高且平,当为周初姜姓吕国(南阳)辖区。《国语·周语下》:

  “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三国韦昭注曰:“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易,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炎帝之后。”因此,西部吕墟,属炎帝古西陵氏国范畴。

  吕,作为四岳部落之后裔,是羌人的一支,也是姜姓的一个分支。当新石器时代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至河南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另一个亲族许国,则迁至豫中的许昌一带,他们的一些姜姓亲族,则分别建立了州、甫、向、甘、纪、其、章、井、怡、戏、露、厉(赖)、封、逢和缙云、三乌、姜戎、小戎等国家和部族。

  吕的一支有姜太公吕尚,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成为周之大国,春秋五霸之一。这些姜姓诸国和部落,遍布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陇东及鄂北、皖北等广大地区。吕、申在西周时曾盛极一时,曾左右过西周末期和东周初期的政治。但后来衰落,都被楚所灭,纪、章为齐所灭,州为杞所灭,井先后为周和郑所并,戏并于卫,怡并于鲁,向灭于莒,甫为蔡所并,甘并入东周,姜戎并入晋,小戎并入秦,其余如露、封、逢、缙云、三乌当于商末时已先后消亡了。到了春秋末期,姜姓诸国已全数灭亡,绝大部分融合成为汉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11)

  西陵氏方国,秦朝入颖川郡。《西平县志》载,汉高帝四年(-203)始置西平县。十一年(-196)三月,刘邦封子刘友为淮阳王,都陈,属淮阳国。后二年(-194)改为淮阳郡。汉惠帝七年(-188)初,重置淮阳国。汉高后八年(-180)国除。汉文帝三年(-177)重置淮阳国。汉文帝十一年(-177),梁怀王(文帝子)死。文帝从贾谊言,移淮阳王武(亦文帝子)为梁王,原淮阳国地为淮阳郡。汉景帝元年(-156),封其子刘余为淮阳王,重置淮阳国,三年(-154)三月,刘余徙鲁,淮阳其他仍为淮阳郡。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四月,置十三部州刺史,西平属豫州汝南郡。

  1959年,甘萧武威出土的《武威汉简》中《王杖十简》中载:

  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颊,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太)守上献。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

  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汉成帝年号。它表明在汉成帝之前,西平县曾改名西陵县。而《汉书·地理志》却云:“汝南郡西平,有铁官。莽曰新亭。”不载。《后汉书·郡国志》亦云:“汝南郡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也不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

  《水经舆图》中,西平县下有“故柏国”三字,再往东,还有“西平”一地名。柏,《姓考》:“古帝柏皇氏之后,有黄帝臣柏常,颛顼师柏亮父,帝喾师柏昭。”柏皇,《易·系辞下》:“包犧辕氏没”下,唐孔颖达疏作“皇黄”。宋罗泌《路史·前纪六》,综合诸古籍谓:

  柏黄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日之阳,驾六龙,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有柏氏,柏常为黄帝地官,柏亮为颛顼师,柏昭为帝喾师。

  由此看来,今西平县东之地为古柏国辖区。也就是说,今西平县地,在远古时,东部曾经是黄帝地官柏皇氏柏常国;西部吕墟,曾经是炎帝西陵氏方国。

  新亭、西陵亭、柏亭之“亭”,非亭阁之义,为郡县级行政机构名称,主要在王莽时设立。《汉书》曰:“新亭”。《后汉书》曰:“有柏亭。”《水经注》曰: “西陵亭。”“新亭。”即王莽新朝设立之亭,也名柏亭,亦曰“西陵亭”,当两古国之交地域上设立的行政机构。史书记载:(12)王莽篡政以后,为了拉拢宗室、功臣后裔,网罗官僚封建知识分子,滥封滥置,使郡县区域大增。据《汉书·地理志》统计,王莽时已有125个郡国2203个县,其中360个郡县以亭命名。《后汉书·郡国志》所记告诉我们,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再将西陵亭恢复旧名西平县。

  也许西平县由两古国合并而成,民心未协,到南北朝隋唐初期,区域变动十分频繁。后魏属襄城郡,后齐改文城郡。隋大业初(605)省,其地并入洧州、般州。唐武德初(621)又置,贞观元年(627)废。周天授二年(690)分郾城重置,未几又废。唐玄宗开元四年(716)重置,一直相沿至今。因此,在西平县历史上,采用西陵县之名,大体始自汉成帝在位时期(前32)。到王莽篡位时改称西陵亭,亦曰柏亭,到东汉光武刘秀即位(25)不久,就恢复西平县旧名,前后总共60年左右。后到三国魏明帝(曹睿)即位(227),汝南西平县人和洽,官吏部尚书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13)它表明“西陵”之名仍在人群中传播着。在西平县境内,解放前夕,境内有嫘祖坟、嫘祖庙多处。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为蚕桑节,保留有祭蚕神等习俗。

  总而言之,河南西平县东部平原,远古时为黄帝地官柏常封地,西部高坪,为炎帝西陵氏黄帝正妃嫘祖的封地。西平县蕴藏着丰富的“嫘祖文化”,在学术上可以成立。

  五

  我国祷蚕神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殷商时代就有隆重祭祀蚕神的仪式。据甲骨卜辞记载,当时祭一次蚕神用太牢,要杀三头牛,或是三头羊作为供品。(14)《隋书·礼仪志》云:

  《周礼》王后蚕于北郊,而汉法皇后蚕于东郊……。后齐为蚕坊于京城之西……别殿一区,置蚕官,令丞佐史,皆宦者为之。路西置皇后蚕坛……置先蚕坛……,以供蚕母。每岁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太一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无配,如祀先农。礼讫,皇后因亲桑于桑坛……后周制,皇后乘辂,率三妃三代御媛、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

  后齐,萧道成建立,历七帝共二十四年(479—502);后周即北周,西魏宇文觉创建,历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唐王 灌《轩辕本纪》:“(黄)帝周游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15)”宋丁度《集韵·平脂》:“黄帝聚西陵氏女为妃,名嫘祖。嫘祖为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郑樵《通志·氏族》:“西陵氏,古侯国也,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北宋刘恕《通鉴外纪》曰:“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生二子,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南宋罗泌《路史·黄帝纪上》:“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游居若水……。玄嚣姬姓,降泯水……。龙苗生吾融,为吾氏……帝之南游,西陵氏殒于道,式祀于行。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因此,我国民间把嫘祖奉为“先蚕”而祭,大体上从南北朝开始。

  明清以后,出于崇祖的需要,在我国对嫘祖的生平又延伸出了许多。清李元度《南岳志》引《湘衡稽古》云:“雷祖从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嵝有雷(嫘)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谓之先蚕冢。其峰下曰西陵路,盖西陵氏始蚕,后人祀之为先蚕也。”

  西陵(方雷)氏族的后裔,《世本》云“方氏,方雷氏之后。”汉应劭《风俗通》亦云“方氏,方雷氏之后,汉有方贺。”此族在浙江中部的活动踪迹,缙云县内有古方山,海拔1216米,在胡源乡境内。山中有古方塘,相传三国赤乌二年(239)建。县内还有方溪。

  引证书目:

  ⑴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卷一

  ⑵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二版309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⑶陈寿《三国志·后妃传》卷五

  ⑷何光岳《炎黄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542—545页

  ⑸何光岳《炎黄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534页

  ⑹刘文学《嫘祖故里地望》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嫘祖文化资料摘编》2006年7月。

  ⑺郭沫若《郭沫若全集》(2)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155页

  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国古代部族之集团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0—52页  文怀沙《中华根与本》  1997年版  74—81页

  ⑼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37—38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⑽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二卷》284页

  ⑾何光岳《炎黄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391页

  ⑿徐学林《中国历史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88页

  ⒀陈寿《三国志·和洽传》卷二十三

  ⒁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1400页   中华书局  1996年版

  ⒂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01-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