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刘记钢勺锻打技艺,系新郑市区北街刘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间所创,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项目。
据刘记钢勺八代传人刘俊升回忆,最初的刘家钢勺锻打技术是传统的技法,没有特色,所用的铁是普通的枣核铁,杂质多,虽经过千锤百炼,热、冷处理,仍有惊口,便用铜焊惊口,效果好且耐用,后来便掺钢、掺铜打制,技高一筹,“汤勺掺钢、漏勺掺铜”形成“刘记钢勺”的一大特色,而远近驰名,以后代代相传。建国前,刘家铁匠铺门前挂有“刘记中和永钢勺老店”的金字招牌,广告上写的是“本炉在新邑北门内路南开设,世传钢勺,炼选上等钢制造,童叟无欺,包管来回。”建国后,刘家第七代孙刘子美兄弟二人打制钢勺,自号“刘勺专家”。合作化时期,刘子美自愿加入新郑县铁业社,收徒传艺,一度大量生产、大批外销。“文革”中铁业社钢勺生产停业改行。改革开放后,政府号召开展多种经营,提倡发展名特产品,刘家第八代传人刘俊升及其原铁业社刘子美的徒弟们,如双龙寨村师理勋、师全德,八千乡张钢发等,继承刘记钢勺特技,纷纷开炉生产刘记钢勺,尤其是八千乡机械厂率先使用空气锤打钢勺,产销两旺,各生产厂家通过县外贸公司,将这一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记钢勺成为新郑手工业产品的一大名牌。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活跃,这种手工制品生产模式由于规模小、效益低,日渐滑坡,大部分公办企业纷纷下马,停业改行,又以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刘记钢勺之所以成为特色名牌,人们总结此勺有十大优点:一站立不倒,二挎锅不滑,三勺边如刀,四清锅如洗,五椒粒不漏,六沥油干净,七面不沾菜,八盛不渍汤,九用不掸头,十把不折裂。尤其是近几年一些老艺人为弘扬传承这一技术,保护这一品牌,选用优质钢材,经热处理制成毛坯后,采用冷锻技术,精打细锻,一个人几天只能锻一套(一汤一漏)。这种手工技艺锻出的钢勺样子如荷叶,表面乌亮照人,轻巧富有弹性,是轧钢制勺机械所不能及和不能替代的工艺。此勺用着得心应手,为餐厅菜馆必备之器,名厨争相选购,因此,现时的刘家钢勺常是家无存货,购者坐门催等,成为紧俏商品,当今,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这一传统技艺实属当务之急。本报记者 刘冬 高凯 整理【原标题:新郑刘记钢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