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祜庄园同属于巩义市新中镇的泰茂庄园张家,在清朝中晚期也兴盛了100多年,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商业,经营的都是红红火火,鼎盛时生意向东做到开封,往北发展到太原,南到武汉,西到西安等大城市。
留余
家训匾道出传统豫商核心精神,体现其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
走进康百万庄园主客厅,抬眼看去,上面挂着一幅《留余》匾,造型如迎风招展的旗帜。李春晓说,《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中华名匾,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之所以能兴盛12代400余年,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块家训匾。“留余”思想体现了传统豫商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
“留余”匾开篇就写了四句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漫步于康百万庄园内,很多建筑、匾额都体现着这种“中庸思想”。李春晓说,在康百万庄园内,几处院落的大门内侧都建有扇屏门,平时是关着的,只有婚丧嫁娶、迎接贵宾时才打开,这个扇屏门也体现了康家的“留余”思想,他们忌讳让外人一眼望到底。
这种中庸、低调内敛思想还体现在康百万庄园处处悬挂的匾额、楹联上,如“致中和”“端洁退让”“行贵简”等。
而在张祜庄园内,也留有一篇刻于光绪年间的家训碑文,崇尚的思想与“留余”匾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姿钉牲禽……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
恋乡
康百万家族重乡土、很少有常年在外不归者,并开创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先河
虽然康百万家族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策略,经营方式与内容也不同,但康百万具有着鲜明的豫商特色,重乡土、恋家乡,很少有常年在外不归者。
在巩义市做了数十年文物工作的专家席彦昭说,康家的发迹史既有别于晋商大院、帮会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别墅、戏楼格局,而是兼容晋、徽两商派特点,采取农、官、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稳扎稳打,形成以巩义为大本营,处处为营、处变不惊,历经400多年仍富甲一方的特征。
康百万家族这么大的家业,而家人又特别恋家乡,生意该如何打理?李春晓说,在明清时期,管理账目的人被称为相公,康百万家族历代都非常重视网罗各地优秀相公,最鼎盛时期,在各地设立栈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并经考验、磨砺,分别设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无数的小相公,由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栈房不仅管做生意,还兼管当地购置土地的出租及买卖。这种管理很像一条“巨无霸”的章鱼,牢牢地把千里之外的财产紧紧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像我们现在的跨国公司、跨省公司一样,收放自如。康家经过艰难探索,开创了我国庞大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先河。目前在康百万庄园中,保留着的相公窑仿佛还在诉说着当时相公们繁忙的工作场面。
以康百万家族为代表的豫商恋乡情结还表现在喜好购置土地上,传统豫商们信守“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的正统思想,做商业赚钱后就买地,生意做到哪里,哪里就有康家的土地,鼎盛时期土地拥有量达到了18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拥有土地最多的商人之一。
善义
传统豫商涌现出大批慈善家,信奉“以义当先,义中取利”,赈灾放粮,帮助乡民
在商业经营中“以义当先,义中取利”,是豫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传统。巩义城区所在的位置原名为“孝义”,到20世纪初,孝义镇含有义字商号就有30多家。“义兴堂”“义成堂”“义生永”“义立存”等,把诚信渗透到生产、生活、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经济社会都获得健康发展。由于有了讲诚信、讲情义的豫商传统精神,在巩义历代商人中涌现了一大批慈善家。
据记载,1845年,巩县大旱,很多灾民外出逃荒,康家拿出粮食,架起大锅熬粥供应,粥不能稀,煮成后以插筷子不倒为标准。康家一系列公益行为赢得一方百姓的赞誉和信任,良好民众基础和社会形象反过来又促进了其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如今的巩义市新中镇,还流传着一些张祜庄园张氏家族的一些善举。新中镇琉璃庙村村民张廷林指着琉璃庙沟河道里长长的旧石堰说,那都是道光年间灾民为新中镇张氏家族的十六世族张辉明家建的。道光中后期,张氏家族还没有建起庄园,十六世张辉明建起“柏茂宅院”的第二年,全国就发生了大灾,庄稼绝收,饥民开始吃树皮、啃草根,并纷纷起来“吃大户”,派出代表和财主们谈判,希望开粮仓救人命,但清政府和一些财主不顾灾民死活,污蔑他们为“暴徒”,并且严厉镇压,事态越来越严重。
柏茂张家掌柜张辉明看到灾情严重,让家人开仓放粮,接济灾民。为了帮助更多的灾民,张辉明贴出“告示”,柏茂家要在河沟垒砌石堰,不论各地乡民,愿意参与垒砌,除供饭食外,还按工时付给报酬。大灾之年,饥饿的灾民吃饱了肚子,保全了性命,同时灾民也为张家垒起了一条长600米的石堰。第二年,张辉明经过三思还向灾民承诺,灾民欠“柏茂钱庄”的钱不管多少,一律作废,还当众烧毁了欠债契据。
记者穿行于巩义大大小小的庄园和古村落,听了很多明、清、民国时代的商人大户赈灾放粮,烧毁契据的故事,比如吴家山庄的吴酬和赈灾放粮后落得了“吴大善人”的美誉。抚恤乡邻,仁义乡里成为巩义传统豫商们的道德追求。【原标题:康百万庄园蕴含豫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