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锣,是一种乐器,圆形,直径约50至60公分,中间突起一个疙瘩如鸡蛋大,打锣时,敲这个疙瘩。
打疙瘩锣,一般是伴随着大鼓,用长杆挑起,树在地上,左手扶杆,右手执锤儿打锣,另一种形式,三个人打两面锣,左右各一人,每人双手拿锣,对面站立,相距约一米多远,中间一人手拿锣锤儿(用布缠成很柔软),左一下右一下,锣锤打向那一边,那一边的人向前迈一步,将锣迎上去,打后退回。这样边打边走,两边拿锣的人则是侧身行进,走在社火队伍的前边。
猴七是乳名,姓姚鲁庄人。他喜欢打疙瘩锣。每次行社少不了他。特别是向外村行社,他必定前往。有一年,鲁庄村狮子社被缑氏村请去助兴。猴七当然也要随社前往。时值正月,每人穿件新衣,新鞋袜这是很自然的事。那时我们的针织业不发达,大家多是用粗棉布缝制而成,袜筒比较宽且长,袜底是另外做上的,猴七等着随大家去缑氏行社,妻子还没给新袜子缝上袜子底,猴七急了说:“把袜子筒塞在靴子里,有底没底外边看不见,不要袜子底了。”随即穿上袜子筒,把袜子筒塞在靴子里,就出发了。
猴七这个人很滑稽,在行社开始时,他把上眼皮翻起来,边打边走,兴致很高。一高兴,还要蹦着打锣,这时笑话出来了,塞在靴子里的袜子筒退出来了,转了个头儿一走一忽闪,看社的人发现了,向着猴七指指点点,大笑不止。猴七见人笑他,还以为别人赞扬他打锣打得好,就更加卖力,蹦的更欢,袜子筒也随着猴七的蹦跳,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忽闪忽闪乱忽闪,有时还转着圈的忽闪,简直成了一道景观。
行社结束了,猴七翻上去的眼皮儿下不来了,几个小时过去了也下不来,眼皮上也沾上了灰尘,灰土土的,到家后赶紧用温水洗了洗,揉了又揉,溚了又溚,眼皮儿才下来。
猴七打疙瘩锣成了笑谈,至今说起来还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