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在他哥哥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了之后,登上了皇帝宝座。有一年秋天,他忽然心血来潮,想要亲自祭一祭父陵,尽一尽孝心;祭一祭兄墓,表一表手足之情,就来到巩县芝田镇(当时是永安县城)祭奠皇陵。有一天晚上,月朗星稀,他雅兴大发,要观山川夜景。在文臣武将、侍卫、太监的簇拥下,登上了白虎山山顶。展眼四望,巩县的山山水水在月光下显得更加秀丽。起伏的山岭,朦胧之中好似那巨龙遨游在飘渺的太空。邙山脚下的伊洛河水,在月光下熠熠发光,更象皇帝腰间束的玉带。他不禁感叹地说:“如此卧龙宝地,定能使我大宋江山流传百世。”那些溜须拍马的文武大臣们立即跪伏在地高呼:“万岁洪福,万岁洪福!”赵光义心里非常高兴,又转身向东方望去。突然看到东方的十里以外,火光冲天,好像一条火龙自北向南游动,他大吃一惊,急问左右大臣,那里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火光冲天?有一个大臣急忙跪倒在地奏道:“那里是黄冶河十里窑场,是烧瓷窑的火光。”赵光义眉头一皱,问道:“这大火对我宋室皇陵的龙脉可有损害?”另一大臣急忙跪倒,阴阳怪气地说道:“臣启万岁,龙乃水中之神,近火必伤,那窑场之火必定烧坏皇陵龙脉。”赵光义不由大怒,对那些文武大臣喝道:“关闭窑场,不准再见烟火,违旨者家灭九族!”
当时的黄冶河两岸确实是十里窑场。河的上游是出白瓷的窑家,烧出的白瓷碗、盘,坯胎细薄,釉色洁白,远看似玉,近瞧如镜。河的下游,到黄冶村口那一段,是烧三彩瓷的,专为皇家烧制器皿和陪葬的骆驼战马。那时候,把这条河改名叫“皇冶河”,河两岸的村子叫“皇冶村”。后来为避“皇”家之讳,改名叫黄冶河、黄冶村。黄冶河两岸的彩瓷造型精美,色泽艳丽。烧出的战马威武雄壮,高大的骆驼栩栩如生,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喜爱,曾远销波斯国。黄冶村口是个繁华的工商码头。
黄冶村烧制彩陶最有名的是一家姓陶的人家,有父子二人,父亲人称陶老仙,据说他就是在嵩山遇见过仙人的陶哥儿的后代。他的儿子叫陶头儿。他们父子俩手艺好,为人厚道,技术上从不保密,所以,这里几十家窑场的匠人差不多都跟陶老仙学过手艺,每逢陶神庙会那一天,窑家都请陶家父子主持神社。酒席摆好,都请他父子坐上座。陶家父子自然而然成了黄冶河窑工的领头人。
赵光义的“圣旨”一下,黄冶河两岸,刹时大祸临头,人心惶惶不安,一齐来到陶家商量对策。陶老仙说:“咱们把烧窑时间改为白天,夜晚做坯,黑天看不见火光,兴许就不会触犯龙颜了。”大家异口同声赞成。至今在黄冶河两岸还能拾到一种叫“搅釉”的瓷片,据说就是当时窑匠因天黑灯小看不清,把两种釉搞“搅”了的产品。
第二天晚上,赵光义放心不下,特意登上高岗查看,果然不见火光,嘉奖了手下的大臣。不久,他就回汴京去了。
过了一段,他在宫中忽然患了病,心神恍惚。一会儿看见哥哥向他讨要江山,一会儿又看见他的弟弟赵光美要他偿命;一会儿又见一条火龙飞入皇宫,吓得他大呼小叫,醒来以后,立即派了个得力大臣到黄冶河查看烧窑情况。那个大臣从汴京出发,乘黄河中大船逆水而上。到洛口进入洛水,又进入黄冶河,直抵黄冶村口码头。看到那里还是一派繁荣景象,知道窑业未停,下令拨转船头回京复命。赵光义听了那个大臣添油加醋的奏本,勃然大怒,立即派了一个武将,带了几百名兵将,乘大船杀向黄冶河来。
黄冶河的窑匠们被逼到这步天地,只好扯旗造反,推举陶老仙当了义军首领,陶头儿当了先行官,扯起了红绿黄三色彩旗。义军探听到官军乘船杀来,就定下了迎战的巧计。
从伊洛河到黄冶村码头中间,有个叫袁湾的地方,两边两座山头,自然形成了一个山口,中间有个小山岗,叫封门山,黄冶河水在封门山下流过。陶老仙率领义军埋伏在袁湾两边的山头上,陶头儿带领一队人马埋伏在封门山顶。官军进入黄冶河擂鼓呐喊,杀声震天,义军悄悄埋伏不动。待官军船队全部进入封门山里,从两边山头上和封门山上飞下来几千个熊熊燃烧的火把。此时,从南往北又刮起一阵顺河大风,火趁风势,风助火威,一阵大火把官军船队烧的七零八落。那个带兵的武将也被烧焦了胡须和眉毛,狼狈逃回汴京。赵光义见官军被窑花子打败,一怒之下斩了那个武将。又派了两个能干的大将,带了上千的人马来镇压义军。这次,他们接受教训,不走水路,从陆地杀向巩县。官军刚刚涉过东泗河,从西岸的高岗上飞下来一阵弹雨,有石子,有烧成的瓷圆蛋,有烧窑的模具。官军不防遭到袭击,被砸的头破血流,义军勇猛出击,又把官军杀的大败而逃。
赵光义听说又打了败仗,气得昏头胀脑,又派了几千人马,十几员大将,杀向黄冶河来。这一次因为力量悬殊太大,义军只好边杀边退。因为窑匠们常到南山采料,道路熟悉,官军追寻不到。窑匠们多数撤退到山南去了。只有陶头儿带领的一支义军断后,被官军团团包围,伤亡很大。最后,只剩下陶头儿一人躲进陶神庙中。官军追到陶神庙,反复搜查,也没找到。后来人们都说,他被陶神藏到了神后。从此,神垕(注)兴起了烧窑业。
注:神垕,地名,在禹县,为钧瓷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