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城隍庙位于新密市老县城西大街北侧,东与县衙、西与法海寺节孝祠相邻,坐北朝南,创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时重建,主要建筑由南向北按中轴线对称分布。
城隍庙,位于新密市区老城西街,坐北朝南,创建于明洪武4年(1371年)。现存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在中轴线上,有琉璃影壁、石坊、山门、乐楼、拜殿、大殿、寝殿、配殿、琉璃影壁。琉璃影壁为明崇祯2年(1637年)马负图建,壁高11.15米,宽11.28米,厚1.1米,壁面浮雕有龙、凤、花、草及人物等。影壁后有明代石坊一座。乐楼面宽5间,为歇山式高台楼阁建筑,主楼居中,左右两侧为歇山式边楼,下有5门券洞可行人。大殿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式绿色琉璃瓦顶,檐下施斗拱10组,四周檐板彩纷山水人物。大殿前卷棚3间,硬山琉璃瓦顶,为明代建筑。寝殿,面宽3间,进深3间,前有卷棚,单檐硬山式。均为绿色琉璃瓦顶。大殿前东西各有配殿3间,厢房13间,均硬山灰筒瓦顶。现保存基本完好。唯琉璃影壁,石坊及山门,在十年浩劫中被毁。2008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保 。
春秋更迭,时过境迁,琉璃照壁、铁狮、石坊已不复存在。现存明清建筑93间 、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戏楼、钟楼、鼓楼三楼合一,戏楼居中,钟楼居左,鼓楼居右,面宽5间,进深2间,3米高的台基内有砖拱形门洞5个(俗名午朝门);大殿面阔3间、进深8米,单檐歇山式,前、后檐下各置斗拱10朵,绿色琉璃瓦覆顶,大门两边有对联“作恶报作恶不报祖宗有德德尽再报,行善昌行善不昌祖宗有秧秧尽再昌”。东西廊房30间,现置明王及十大恶浮雕、地藏王及十大阎君塑像;各类碑刻35通,但多数镶嵌在墙壁上。
过去每逢阳历4月5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满城官民都要举行隆重仪式,祭祀密县城隍神纪信,以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新密市于1994年3月26日成立了民间群众组织“新密市城隍庙文物管理处”。尤其是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五月二十八(城隍神生日)庙会时,远近香客更纷至沓来,又敲锣、又打鼓,又燃炮,又焚香,场面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