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郑州城隍庙的来历 郑州片断之城隍庙里论古今

2013/11/16 10:54:02 点击数: 【字体:

 

    郑州城隍庙的来历,一城一城隍 讲述郑州城隍庙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在郑州市商城路北,职工路(原名:城隍庙街)北端。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是目前河南省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数百年来,虽屡遭兵燹、火灾及人为破坏,后经多次营建修葺,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因此弥足珍贵。

    郑州城隍庙的历史典故

    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

    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危难之中,纪信冒充汉王,使刘邦得以逃走。《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干余人,楚因而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出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以数十骑出西门遁去……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在郑州有这样的一个去处,它是一处古朴幽静的院落,红墙碧瓦、斗拱层叠,显示出古朴与凝重;大殿内神像庄重、壁画传神,透视出神秘与威严。这就是郑州城隍庙,是郑州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从字面上解释,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城壕,俗称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古代传说中把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而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就是一城之主,在道教,把城隍当做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它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能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一方百姓平安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所以,中国自古有供奉城隍的习俗,到了明朝,全国县以上的城邑都建有城隍庙。
  
    据史料记载,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即护城河渠中的神灵,是城隍的原型。又据《礼记》载:“水,隍也;墉,城也;岁时天子蜡祭,其祀典与山川、社稷同,只设土坛,无神像与祠庙,城隍之称始于此”。三国时期,吴国出现了第一座城隍庙,它是三国东吴孙权赤乌年间所建的“芜湖城隍庙”。后来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记载着:“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保护城市乡土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加强了。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唐代张九龄在《祭洪州城隍文》中有云:“城隍是保,氓庶是依”。意思是说城和城中的老百姓,都要依赖城隍神的保护。信仰城隍神至唐代日趋兴盛。唐代的大文豪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皆有“祭城隍文”,多为祈雨丰收、求晴禳灾等事而作。
  
    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明朝皇帝后,对城隍庙神极为尊崇,下旨命令京城和各府、州、县都要建庙供奉本地的城隍神,并给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使得城隍信仰可谓是登峰造极。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几乎在每一座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天下后,又对城隍神分级加封:府为“威灵公”、州为“灵佑侯”、县为“显佑伯”,将城隍神以帝称之,享有黄龙袍。同时,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时,规格要与当地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
  
    城隍神的出身本是城市保护神,经过朱元璋的提升后,权力变得更大,主要职责成为“鉴察司民,施以善恶”,而所谓善恶的标准,当然就是忠孝节义、纲常伦理之类的封建意识形态。
  
    城隍神也因城市而异,城隍神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多为曾在该城市为官或生活过的廉吏、忠臣、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如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镇江的城隍是霍光,而郑州的城隍则是舍命救刘邦而被项羽火焚的纪信。

    郑州城隍庙会明太祖洪武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封号,敕封郑州城隍为“灵佑侯”,并建庙祈祀,所以又称“城隍灵佑侯庙”,庙会兴起当在庙宇建成之时,会期从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

    民国5年(1916)《郑县志》载:“庙会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恭悬匾额,或割股披红,或枷锁伏罪,并有卖买赶趣,香茶细果,酒中所需。凡儿童玩物,例如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枪刀剑戟、零碎戏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农器,尤属色色俱备。”20世纪50年代以前,城隍庙会期间,地方组织演戏、玩社火等以娱城隍神灵。三月十八日俗传为“城隍灵佑侯圣诞”,庙会最盛,四方百姓纷来臣愿许愿、祈福祈寿、进香摆供,有的儿女媳妇为父母公婆行孝,用竹篾秫杆批成三角枷套脖上,来给城隍烧香磕头以赎其罪。庙会期间,各种买卖兴隆,粮食茶果、农耕器具、儿童玩具等色色俱备。从会头到会尾,城内几条街上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零售商场的发展,庙会逐渐衰微。城隍庙会虽仍存在,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现在,城隍庙的功能更多地是在延续地方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延续的十余天,是一年一度举办庙会的日子

    此时,平日里安静的庙宇就成了热闹的地方,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手艺绝活、民间工艺纷纷上演,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庙会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的郑州城隍庙庙会,单是上演的地方戏曲,就有豫剧、曲剧、越调等,那一场场在城隍庙古戏楼上飞扬的水袖、裙裾是如此地贴切、自然、协调。它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感,让观众看得如醉如痴。而站在台下观看又是不过瘾的,戏台的魅力又召唤着戏迷朋友纷纷上台献技,用那一腔一调、一招一式,模仿着“大家”的风范

    至于曲艺说唱:评书、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等,它们最具河南特色,也在城隍庙与久违的市民见面,受到游客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唤起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许多中老年人心中沉睡的美好记忆,也深深地吸引着青春一族。那些曾经最富民族特色的曲艺说唱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喜闻乐道的娱乐节目。
  
    说到民俗文化,就不可不提民间杂耍,手中舞动的钢刀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自行车在钢丝上行走;用头上钢梯;一条鞭子甩开,分毫不差,能开酒瓶盖、打烟头;“钻刀山、过火海”表演更是赚足了观众的掌声。所以,软功、头蹦钢梯、飞刀、钻火圈、鞭技等民间杂耍是庙会表演项目里的重头戏,每次表演都能吸引众多的观众,叫好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如果说,民间杂耍是动态的,是惊险系数颇高的;那么,扭秧歌、跑旱船、木偶戏、舞狮、猴戏、斗鸡等民俗表演就显得有些柔和与静态,或者它们的观赏性才是它们的打眼系数。
 
    除此之外,庙会的工作人员会身着汉服,为游客介绍汉族的文化和礼仪,通过观众参与的互动节目弘扬民族传统,邀请专家开办相关专题讲座,庙会还安排“国学经典中华礼仪讲授”活动,诵读《论语》、行汉族礼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像成群的孩子用甜美的童音诵读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在前院、中院热闹无比时,后院的民间工艺展示就是闹中取静的另一番景象。连德林老师的剪纸作品享誉海内外;任卓立老师的泥塑作品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站在泥人的面前,它们仿佛存着一句话要跟你讲;还有黄河澄泥砚的继承人、工艺大师王玲,南阳烙画大师杨帆,剪纸艺术家程玉霞、郭秀丽,泥塑名师周素珍,梅花篆字书法家袁洪伦,周合林的葫芦烙画,王俊玲的布艺,民间书法家胡源志、刘尚文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让庙会充满了民俗文化气息,也让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原名城隍灵佑侯庙。该庙始建于何时,文献缺乏确切记载。据民国《郑县志》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纯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刘汝,隆庆四年(1570)知州李时选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陈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张,乾隆五年(1740)知州张钺,光绪十六年(1890)知州吴荣棨亦重修。

    此庙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10亩。由大门、过庭、戏楼、大殿、后寝宫和东、西廊房组成。大门面阔3间,进深2间,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顶,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头呈象鼻状。斗拱后尾均平插垂莲柱,垂莲柱上金枋相连,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檩。明间前后立4根石柱,周围用木柱,中间为木制通柱,平面均呈小八角形。实榻大门3合,分别装在通柱上。门前砌6级扇面形垂带式踏跺,左右立1对石狮子。过庭距大门10余米,面阔3间,进深2 间,硬山式建筑。灰筒瓦顶,正脊两端置大吻,中部饰二龙戏珠和宝瓶,下有浮雕人物,中置神像,两侧各有1对追逐相斗的骑士,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垂脊上的装饰也富有变化,龙飞凤舞,百花盛开,配以狮子滚绣球和海马、狎鱼等脊兽,十分精巧秀丽。檐下置一斗二升斗拱。山墙下砌筑有弧形墀头,下部雕砖上饰有麒麟、花草和须弥座,刻工精细。戏楼,又称乐楼。与过庭相距咫尺,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式高台楼阁,楼高12米余,主楼居中,左右两侧檐下配以歇山式边楼,上下错落,翼角重叠。主楼前后有抱厦,前抱厦为2根平面呈小八角形石柱支撑,石柱上镌刻楹联为“传出幽明报应彰天道,演来生死轮回醒世人。”后抱厦为垂花门式。全楼共有19条屋脊纵横斜插,置大吻脊兽,蓝绿色琉璃脊饰。整体建筑小巧玲珑,造型别致。戏楼北20余米为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脊饰用黄绿色琉璃。正脊两端置有大吻,脊上饰有龙、凤和牡丹,脊中竖狮子宝瓶,两侧饰小宝瓶。垂脊、戗脊均饰有花卉、卷草等图案,并配以狮子等脊兽。檐下施垂昂五踩斗拱,昂嘴呈五角形。前檐明间施有两攒溜金斗拱,角科用把臂厢拱。殿内为九檩前后廊式的柱梁结构,横梁纵檩,立柱斜椽,交替错落,排列有序。殿前、后明间均装修有4扇六抹槅扇,殿前次间装修有槛窗,均为正搭斜交凌花式。檐下的垫拱板上还绘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彩画。殿前砌有月台。大殿后20米有寝宫,由拜厦和寝殿组成,中有地沟相隔。寝殿面阔5间,进深3间,悬山式建筑;殿前的拜厦,面阔5间,进深4架椽,卷棚顶。屋面均覆以绿色琉璃瓦,脊饰用黄绿花色琉璃。寝殿正脊两端置2米高的大吻,中央饰一重檐歇山式楼阁,脊两侧塑有双龙戏珠,凤穿牡丹,垂脊雕有羽人、石榴、花卉等,玲珑剔透。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昂嘴和耍头呈象鼻状,斗拱后尾均平插有垂柱,独具匠心。檐下的垫拱板上,绘有色彩绚丽的彩绘,造型生动,题材丰富,有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梅、凤戏牡丹、松鹤延年、龙虎相斗、狮子滚绣球等。殿前的明、次间装有六抹槅扇,梢间置槛窗,均为正搭斜交凌花式。

    该庙的建筑以建造精致、结构坚实而著称。庙内原有碑刻,其中有明初郑州同知张大猷草书石碑《福赞》、《寿赞》两通,前者碑高1.88米,宽0.83 米;后者高1.81米,宽0.8米,笔迹苍劲挺拔,现仅存《福赞》碑。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都网文化频道 2011-06-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