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春秋之时,有个身高九尺、长耳、大眼、黄眉毛的老头儿,骑着一头青牛来到浮戏山,住进二郎寨西边半山坡上的山洞里。每逢初一、十五,他总要在山里转一圈。到汜源西北的神母祠、桑峪沟的嫘祖祠、卧龙台上的三皇庙、水洞沟口的火神庙和香炉山下的奶奶庙去烧香、磕头,平时很少见到他。不过,时间一久见面多了,他和当地人也就慢慢的熟识起来了。他与当地的老头儿们见了面儿,称兄道弟的也显得很家常。当有人问起他的姓名时,他总说他叫李老二。所以中年人见了他,就叫他李二叔或李大爷可是小孩儿们背地里都把他们叫作——长耳朵儿老头儿。
一天,神母祠地方的一个姓张的老头去圣母庙的地方看望一个姓赵的老头,两家是亲戚。中午吃罢饭,张老头要回家,赵老头就说我送送你吧。两人结伴而行,走到天堂山半腰的一个大石庵前,看见石庵下有个人,他们感到好奇,就想过去看个究竟。他们来到大石庵下一看,这里石桌石凳俱全,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正在挥笔写字。 因为神母祠与圣母庙的所在地都没有名字,山里又没有识文断字的人,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好。他们见到这个会写字的白胡子老人,十分敬重,张老头与赵老头同时想到让这个老人给他们所住的地方起个名字。他们把自己想法给白胡子老人一说,白胡子老人欣然应允。在两人各自述说了自己家乡的地方特征后,白胡子老人挥笔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下了“老、子”两个字,晾在石桌上。对他们说:“神母祠的拿前边的‘老’字,圣母庙的拿后边的‘子’字。各自回去刻在庙前的石头上,就是你们当地的名字了。”两老头连连点头称是。
白胡子老人交代完毕,说声:“走了。”用拐棍在石庵下一捣,捣了个山洞,就钻进去走没影了,惊得两个老头张大了嘴巴。他们呆了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赶紧扭头一看,石桌上的两张字纸被风刮在了地上,他们都不识字,也分不清那个是前边的那个是后边的了。就一人拿了一张,分手回家了。谁知,他们恐怕错了,到底还是拿错了,圣母庙的老头拿的是“老”字,神母祠的老头拿的是“子”字,回家后分别把字镌刻在了庙前的大石头上。后来,有识字的人来到这里,问:“你们这里是什么地方?”当地人就指着庙前石头上的字,说:“你看看,在这儿写着呢。”识字人在圣母庙的地方说这儿是“老庙”,使那里的人大吃一惊;在神母祠的地方说这儿是“子庙”。神母祠地方的人当时就不愿意了,说:“什么子庙?这儿是老祖母奶奶庙!”识字的人立马改口说:“哦,我说反了,这儿是‘庙子’,祖母奶奶送福送子!”这时,双方的人们才知道弄错了。
这消息一传开,两边村里的人都认定那个自称李老二的老头儿不是凡人,是神仙。因为那时候没有大路,刻好了字的大石头没法调换,于是两边就将错就错的把村名叫了起来。因此,神母祠的地方叫“庙子”,圣母庙的地方叫“老庙”。庙子这边的人们知道是先人拿错了地名字纸这个故事后,心里很不舒服,叫老庙不叫“老庙”,而给它多加了一个字,改叫“老庙山”了,因为玉仙圣母庙是在半山坡上建造的。好几年之后,有个在京为官的人到浮戏山寻宗拜祖,来到神母祠,他认出那字是在朝中当过官的,号称老子,真名叫作李耳的人所书。当年李老二住过的山洞,后来被叫作“老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