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月台人就有了抽丝的缫车和织帛用的机杼,但都是手工操作,效率很差。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他勤于政事,仁政爱民,使得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被誉为中兴阶段。就在这一时期,禹州市有个叫褚载的人来到月台,发现那里位于嵩山东麓,洧水主源和支源汇合,数千亩良田处在三山二水之间,土地肥沃,农桑茂盛,是伏羲、女娲为人类生存选择的好地方,大部分农家都在植桑养蚕,抽丝织帛。而他本来就是个纺织能手,看到更适合自己展示才能的环境,就决定在那里发展抽丝织帛业。看到人们的织丝工具落后,他就到处拜师求教,最后用木料做成了一部织布机。这种织布机构造简单,容易操作,织绸速度快,丝帛均匀质量高,能够织出很长很长的绸缎。褚载的名声越来越大,一直传到京都,周宣王把褚载宣到京都,专门研制织绸机械。褚载发明的织布机制作工艺和操作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普及,使全国的丝绸纺织业产生了一次很大的飞跃。褚载走了,月台人仍然记挂着他的好处,就把他作为“机神爷”敬奉起来。后来,专门盖了一座庙,塑了机神爷金身,常年供奉。
到了汉昭帝时期,河北巨鹿县出了一名女能人,对纺织工艺颇有研究,其丈夫叫陈宝光,任工部侍郎。女能人来到月台后,对褚载发明的织布机进行了改革,造成提花机,可以在丝绸上织出花纹。这种提花机被宋朝的宋应星收编到《天工开物》一书之中。月台人就把女能人称为“机神奶奶”,也塑了金身供奉到机神庙中。长期以来,养蚕、缫丝、织绸、结网成为月台人的传统副业,最盛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月台的丝绸作坊有80多家,织绸工匠数百人。他们织出的白绸、彩缎,特别是宋氏丝巾,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
机神爷和机神奶奶虽不是一家人,也不是一个朝代,但巧的是二人的生日都在农历九月十六,塑像进庙时间也是九月十六,当地人就在九月十六这天请来大戏,唱给机神爷和机神奶奶看,并且一请就是三台戏,作坊主们请一台,工匠们请一台,当地百姓请一台。三台大戏对着唱,其热闹场景十分壮观,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固定庙会。乃至现在月台村竞选村支书、村主任,发表竞选演说时的第一项承诺,就是保证每年九月十六为群众请大戏连唱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