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常悟谈何易 百炼工纯始自然——浅谈宋华平先生书法新作
2014/7/23 11:19:5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题目的两句诗出自张问陶《论诗》:“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问常悟淡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华平先生行草书写的这件作品,就收录在他新近结集出版的《宋华平书法作品集》中。是作以华平先生一贯的质朴、自然之笔调书之,线质笔致,皆有别趣。柔毫引带,以神驭腕。浓淡干湿,一任自然。原诗作者之诗情,跃跃而出。而“如雨如烟”者,正是“百炼工纯”之果也。
余北漂京城十五年,而今落叶归根、返归故里甫定,便有幸得以先睹华平先生见示新作,並嘱为文,因匆匆记录所感如次。管中一窥,其实也的确仅能算一斑之见而已。
在当代中国书法发展这部大书中,河南书法和“中原书风”占有着重要篇章。“墨海弄潮展”、“群众书法大赛”以及先后在河南举办的达200余次的各类大型展览、交流、研讨等活动,体现了河南书协及书法界颇具宏观思路而又高效、细致、务实的工作精神。在这时间跨度长达30年持续不衰的一系列大事活动中,宋华平是作出了特殊贡献的。这一点,有目共睹。难得的是,在这样长时期繁重、琐细的组织事务中,他一直也没有停止和放慢自己的创作,而是孜孜矻矻,毫不松懈,使之与“打造河南书法强省”的大目标得以同步提升。
华平先生豪爽、大气、善饮,与人接触率真、诚恳。他的书法长期浸淫于王铎,並由此上溯“二王”。尤其“神笔”王铎动辄丈二、八尺巨幅大作的气势和艺术感染力与华平先生性格之天然契合,因之形成了其质朴、大气、率真、自然之华氏风格基调。
以王羲之、王铎为宗法者,历代书家均不乏人。至当代“新帖学”张帜一呼,云集、效仿者更是众而可观。华平先生在不断涌动,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潮流”中,始终不为所动,保持自己清醒、独立的思考和追求。也因此,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看不到时风的影响,也丝毫没有风靡甚广的“形式至上”等炫技、夸张、变形等等的过度强调。在华平先生的创作中,无论笔墨、技法、章法布局以及风格表现,一切皆出于自然,不造作,不做作夸张,天然无雕饰、雕琢。由此反而体现出书家之主体精神和独立特出、不迎合时俗流风的可贵品格。“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墜其实”。远离时风,远离夸张和变形,不拘拘于对技法、形式的过度表演,不作枝叶上的粉饰和卖弄,简直而质厚,率真而自然,这就是宋华平先生以贯之的风格追求。
无论以“后王”抑或“前王”为吸取源泉和创作基调,华平先生都没有脚踵、重复他人以规规模拟为目标,而是以自己之真意趣、真性情质朴挥写,自然表达,从而示人以真风采,真精神!清代梁同书在谈到书法学宗“二王”时谈道:“晋唐以来名手都渊源二王,都各有面貌,各自精神意度,随人所取。如蜂之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在心,皆为我用”。华平先生之体悟与坚持,或许正在于此。
回到作品。匆匆一览,些许观感难免浮浅,聊记于此,尚祈华平先生及识者指教——
《邝露诗》横幅,笔势跳脱而结实。“落日动庭霞”起首已有健劲夭矫之意,紧跟次行,用笔跳荡,至三,四行,墨已趋松,而腕行不停,挥远洒脱,反见情趣。“槎江”墨色之浓,承接上面“水月中”之枯,形成极大反差。再迤逦行至“抬手入芦花”末句,率真而疏宕,但书意至此却达至最浓。
《康有为论石门铭》中堂,整作意走笔随,手不停挥,力使作品体现出“跨鹤骖鸾欲上天”之绝俗“书仙”之境界。
《(元)吴澄咏雪李俊元同赵美之留别韵》,高堂大轴,洋洋洒洒近一百三十字,自“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句起首,中经“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至尾句“一曲阳关歌未彻,声声头上听催归”。构字稳健,笔势绵密,搭档大作,浑然一体。其中,既有墨色的浓淡松润变化,又具运笔的节奏顿挫变化,却又使整幅平稳收束,不愧为力作。此正是取王铎而得之最大收获也。
《(元)吴志淳题山水景》、《李白敬亭山》、《程伯子诗》,以“后王”寻“前王”运笔流利飞动,似欹反正。转折之间,颇见笔意。点画顾盼,引带承接,在顿挫使转的变化中,表现出“一枝曾折送行人”及“孤云独去闲”、“香篆来还去,花枝泛复沉”的原诗意境。
《(宋)董颖江上》、《李白赠汪伦》,前王后王,已不分各面,去能浑然一作。细看,变化亦妙。尤其“待妆成”三字,丰润圆融,得王书神韵,而又跳脱而出,成为整作“书眼”。“摩挲数尺沙边枊,待妆成阴系钧舟”。临摩前贤,融汇多家而自家腕底逸出学习书法之快意,正在于此吧。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以前王为董调,用笔转折果断,干净利落,而笔意之团围凝聚,一显“折釸股”之坚韧美感。大王之书,韵味全在点画质地与使转之间,流利灵动,线质坚实而富变化,使人愈品愈佳,百读不厌。习王者众,往往一日有一日之体会,一遍有一遍之感悟。在华平先生书作中,此作应属他少数的雅致之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诗意的感染与影响,竞牵引了书家手中健毫,表现出别样的雅怀?我们不得而知,也只有以惬意之雅怀来欣赏罢了。
《李白将进酒》四屏,正是尽情发挥二王书之极佳题裁,也的确是书者一件力作。这里,谁之基调已不重要,关键是充分体现出诗人李白此诗之磅礴气势与豪宕精神。所学各家,在此浑然一体,体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奔腾跌宕气势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与尔同销万古愁”之豪迈不羁之大丈夫情怀。华平也喜酒,能饮、善饮,那么,书此大作时,当也颇有会心之处和似醉微醺之状态吧。
《吴文英八声甘州》六屏则是另一种调子。万毫齐力,苍劲雄浑,浑融无间,豪气充盈,充分表现出词作“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水涵空、阑干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之豪迈苍浑意境。同样的六条屏,《洪应明菜根谭节录》则笔触细腻,杀字稳妥匀停,意态平和,“心体澄彻”,似在“明镜上水之中”。
这里分析时为便于进行,时将后、前王进行比对,但地球人都知道,后王本就出于前王,且其作品中本就不乏大量的临习前王和以之为基调,或以之作为改造范本而为创作的地方。而在华平先生这里,有时是各有侧重,有时是浑融相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可知,宋之习王铎也好,王羲之也罢,均是采取的深入侠髓,而在创作时则一任对内容之体会感悟所驱遣,任意取舍,出乎自然。例如《皎然苕溪春兴》一作,右军乎?党斯乎?二者皆存而又雅致与豪宕并具,流美与雄健竞显。岂止此,颜鲁公,赵孟頫也时见影貌,隐约乎风神显现,细审之,不觉有会心之趣矣。
自2007年始,华平先生当选为河南省书协主席,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书法“岗位”和责任。中原书法向以海纳百川、融汇而不辞细流的精神,因此才成就河南书法之“大”。相信在擅于作书法组织活动的华平先生主持下,更能发扬光大,合全省书家之力,创造出河南书法的新篇章,更强音!而华平先生之个人创作,也一定会在其质朴天华、大度率真,厚重而不乏灵动,敦诚而不乏深刻的基础之上,得到人、艺两品的同步磨炼并达至高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书法网(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