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驻马店

宋华平行草书蠡测

2014/7/23 11:23:04 点击数: 【字体:

宋华平行草书蠡测
 
宋华平书法作品
 
    宋华平是河南书坛的耕耘者、守望者,也是一位在当代书坛有影响的书家。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河南省书法事业的发展,为河南成就“全国书法大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数十年中,他在书法领域辛勤创作,孜孜不倦,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这里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宋华平行草书风格略陈浅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书法的全面复兴和文化多样化的实现,书家谋求在开放的视阈中实现历史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性实践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承续了碑学的民间化取向并加以范式扩散,扩充延展了碑学的固有范畴,在长时段的历史追寻中,引入近现代考古学成果,将流沙坠简、魏晋残纸、砖铭造像引入创作领域,从而形成后碑学格局;二是反拨海派异化的以“二王”为中心的经典化路径,将“明清调”置于当代书法史的中心语境,强化了书法的主体意识。来自这两方面的书法审美取向,使得宋华平在这一特定的当代书法现代性历史文化氛围中,选择了师法王铎。
    
    宋华平的行草书,取法王羲之、米芾、王铎诸家。他对王铎的书法曾有过长期的浸淫和深刻的把握,西中文先生说:“华平书法以王铎的书法为基调。对王铎下过极深的工夫,堪称当代写王铎书体较好的为数不多的书家之一。作品多以‘王底米面’、‘王底颜面’等新的面目出现。用笔在王铎浑融朴厚、气力中含的基础上,增加了米芾的奔腾跳掷、八面出锋,以及颜真卿的纵横使转,乃至张瑞图、黄道周等人的方棱峻折。”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传统经典艺术的代表门类,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原因,就在于它在审美风格上不懈追求人类的理想境界。风格作为书家最本真的笔法语言、审美取向、意境追求等等,必定有其相对稳定的特色,而且这些特色,乃是维系书法艺术生命价值所在,是使书法作品确立文化品格,产生更为广泛、深刻影响。就宋华平而言,其行草书风格的形成,殊非易事,而是经过了数十年艰苦探索和磨练的。
    
    归纳宋华平的行草书风格,我认为,他的草书风格主要来源于“二王”、王铎、米芾诸家。他将“二王”、王铎、米芾诸家,打散字构,按照自己的艺术审美进行取舍、糅合,强化空间粘合、穿插、挪移,以空间带时间,并将字法空间扩张为章法空间,谋篇布局,纵横穿插。其行草书笔法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内敛外拓结合,藏露互用,方圆并施。其运笔速度疾缓结合,提按转折,虚实藏露,牵连映带;从容镇定,蓄势充分,发力自然。这在碑派书风的用笔中是少有的。宋华平行草书在用笔和整体风格上,本属碑派一路。由王铎开创的“法兼篆隶”,借鉴篆隶用笔清整、骨力中含、含蓄内敛,不重用笔的提按变化,宋华平在此基础上吸取了米芾、张瑞图的风格特点,从而增加了作品局部的精致细腻。其行草书结体讲究变化,错落有致,盎然生趣。章法奇正相生,疏密得当,虚实变化,匠心独具;在字形大小的安排上,注重穿插、避让和上下左右之间的呼应,开合伸缩,俯仰有姿。可谓风神洒落、平中寓奇。宋华平还善于将浓墨、涨墨和枯墨的对比运用,墨色美墨色作为章法的组成部分,是其营造通篇气势和节奏的手段。
    
    从宋华平几十年的书法历程来看,笔者认为宋华平属于渐变型书家。他的书法立足传统,追求意境,重神采。应该说,渐变型书家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明晰的发展轨迹,符合中华民族在优秀传统观下的审美观点,在以后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是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他的成功在于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进行广采博取、反复酝酿而成。其行草继承了“晋唐风韵”及米芾、王铎书法的气势,作品有奔放豪迈之气。他巧妙地将晋人之韵、王铎之骨,尽挟笔端,挥洒之际,思接千载,墨白之际,视通万里。宋华平说:“学碑者大多关注碑之质厚,却少轻重缓急;主帖者多能得流畅之势,而乏凝重之质。运笔节奏越快,线质越难以凝重;结构越是端庄,节奏越难展开。”分析他对取法碑帖的阐释,笔者认为,他的书法创作观,书法审美渊源已超越了狭隘的碑、帖观念,其书法重气势、尚苍劲、守浑厚,呈现一种融汇百家的取向。他的书法既有帖的流畅,也有碑的浑穆。意之所适,奇不失正,正能含奇。他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之理,悟得气势变化之法,用笔刚健,以气带韵,生气远出。
    
    书法是时空一体化的艺术,点画线条的节奏、韵律是书法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美的线条确实能唤起人们愉悦的快感。宋华平的行草书线条的节奏感极为强烈,欣赏他的行草书作品,如同聆听一曲曲动人的时代乐章,令人精神爽快,意气昂扬。他注重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结字的腾挪避就,注重点画的纵横结合,注重情感和性灵的流露。宋华平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将王羲之线条的飘逸、黄庭坚线条的开张和王铎线条的凝重加以糅合,使线条更具艺术表现力,形成其以古为基、自出新貌的雄健书风。其行草书书法的线条张力很强,有一泻千里的奔放气度,其曲与直、刚与柔、方与圆、枯与润、虚与实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富变化。
    
    行草书用墨,通常是蘸一次墨至写尽之后蘸墨再写,如此循环重复,墨色的浓淡和轻重虚实便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陈绎曾的《翰林要决》中说:“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宋华平的行草书充分继承了王铎书风气息绵亘、起伏跌宕的特色,更有意在墨色轻重干湿、浓淡枯润的搭配上下工夫。书法的笔墨意态,不仅仅是墨的有形展示,而且具有一种活态、一种深沉的生命意味。水墨关系乃为用墨之道,而墨色变化乃出此机杼。恰当运用,熟练掌握,使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贯通,做到浓而不板滞,湿而不漫患,淡而不轻薄,枯而不浮躁,方臻妙境。因此,在宋华平落笔作书之际,横竖波磔,圆中寓方,枯润相间,轻隽求挺而不失之野,爽然求润而不失之媚,时而苍雄若古,时而沉雄华滋。故而,其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体效果极佳。
    
    宋华平行草书的线条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激情。书法家的情感越丰富,思想蕴含越深,功力越扎实,对书法家的表情达意就发挥得越透彻、深入,对情感与思想的宣泄就越是酣畅淋漓。书法既然是反映生命的艺术,真诚则是核心要素之一,它必然挟裹着生命之情感的律动,并将这种律动表现在书法特有的线条颤动,以及墨色的韵味之中。宋华平行草书的抒情性全在于点画、线条、章法和墨法,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书写也多为书法情绪与情感的起落所左右。笔者认为,宋华平的行草书,之所以韵味十足,则与他激活行草书的生命美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又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用宗白华先生的这一美学思想来考量宋华平的行草书的审美追求是十分贴切的。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儒雅之风。宋华平行草书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层里,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中庸观,表现出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书法审美历来重协调、安定、平衡、中和,它的合理性在于使欣赏者也同样具有这样一种安详娴雅之心,使美感由表及里。宋华平行草书既有晋人的简约,又不失唐人的庄重。他以不激不厉的审美意境、多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形式,汲取晋人的流畅潇洒和北碑意趣,体现出一种含蓄、自然的中和之美。他的行草创作应属于这种审美范式的。笔者认为,他的行草书是以酣畅的笔墨为表现,笔下驰骋纵横、浑厚雄健,是可赏可会,可解可读,与观赏者之间有着艺术上的亲和力。
    
    宋华平的行草书既有闲雅静穆的一面,也有恣肆老辣沉着痛快的一面。他的很多大幅行草书神完气足,展现了其精湛的笔墨驾驭技巧。2007年他创作了行草书《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笔者以为,这应是其近期一件重要的代表作。这件作品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而他的这种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而他的这种胆识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随机生发,意态横生,从而达到一个抒情写意的境地,一个“寄妙理于豪放之内”的境地,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宋华平的另一件行草书作品《滕王阁序》,用笔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宣泄,笔致似有节奏地忽重忽轻,线条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极具“锥画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和谐组合,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可以说,《滕王阁序》是一件撼人心魂的作品,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挥毫涌碧浪,落纸起烟云。几十年的砚田辛勤耕耘,宋华平的书法艺术内蕴更加丰富,让人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勃发、一种真我的率意抒发和因寄所托的情致。笔者在他的笔歌墨舞中,读到了一种性情,一种志向,一种境界。笔者坚信,在今后的岁月中,宋华平定会德馨艺高,墨香弥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0-07-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