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周口
001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02

老子与鹿邑太清宫

2017/7/25 10:54:14 点击数: 【字体:

老子与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镇是老子的诞生地,是一个让人向往已久的地方。2000年11月11日,在太清宫举行老子邮票首发式和第一届老子文化节,被邀前往,喜不自禁。成行之日,天公还算作美,虽北风寒峭,但大雨初歇之后,空气越发清新湿润,给原本平淡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惬意。

  为了迎接这次庆典,鹿邑人拿出了最大的热情,对城内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太清宫镇景象非常,盛大的庆典使昔日寂寞的小镇沸腾了,庆祝的锣鼓敲得彻天响地。

  庆祝大会上,专家、学者对老子思想精辟的论述和对老子贡献的高度评价,使与会者感触颇深,走访太清宫的愿望愈加迫切。

  对于太清宫,我也曾有过许多的想象,当今日真的走近的时候,感受有些难以名状。现实中的太清宫与"宫殿巍峨"的记载相去较远,甚至有些触目伤怀。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 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未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看看历史,再看如今的太清宫,使人难以想象它曾经"如帝者居"的辉煌。如今仅存有太极殿、三圣母殿及娃娃殿等,且都为明清时期所重修。即使如此,它无限的内涵,一处处发掘遗址、大量的珍贵碑帖和广阔的占地面积,仍然向世人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鹿邑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拨款对太清宫进行勘探、整修。特别是鹿邑县政府还借着这次老子邮票发行的东风,拆除了违章建筑,清理了周边环境,维修了主体建筑和其他遗迹,使太清宫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今后还将维修和重建现存的和已经废弃的建筑遗迹。昕到这个消息,参观者无不感到欣慰,都希望这一历史遗迹早日恢复旧貌。

  如今的太清宫,山门是新修的,高大宽阔,颇有气势,但似乎多了一些现代气息。进大门顺神道举步十余便是"望月井".望月井位于太极殿南约五十米的神道上,为青砖垒砌的圆形水井,井台高出地面二尺有余,上建一玲珑小亭。此井外形与其他旧式水井并无太大区别,然而它的功能却与众不同,其神奇之处在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如若风清月圆,天上的明月正巧投影于水井中央,构出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诗情画意。古人将丰富的地理知识,用在此处,也许另有其匠心独具的含意。

  太清宫内的主要建筑是太极殿。太极殿坐落于神道北端的方形平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顶盖黄色琉璃瓦,南龙北凤,中置兽驮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装点仙人、小兽。檐下斗拱重昂五彩,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覆盆式青石柱础。格扇门窗,梁彷上彩绘依稀可辨。梁柱为彻上明造,无顶棚。整个建筑在古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有鲜明的豫东地方特色和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大殿内塑有老子金躯,神情安详。太极殿前的铜铸八封炼丹炉,是老子炼丹的器具,它好像永远都是青烟袅袅、燃炼不尽。

  太极殿前的两株古柏,位于神路两侧,东西照应,相传是八的丹桧。据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颜志》(明代的县志版本)云:八桧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桧,日纽桧……老子所植。"桧者, 桧柏也。按照二株共一名的记载,八桧应该是从太极殿前依次向前排列为丹桧、纽桧……所以,现有的两株古柏最靠近太极殿,应是丹桧。此二柏枝干虬劲上旋,一株向左旋,一株向右旋。有人说这象征着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我想它更寓示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许多美好的想象,赋予了古柏更加丰富的含义。

  由于民间传说老子得道成了仙,所以有关他的很多遗迹都有美丽的传说。太极殿的左前方有一铁柱,民间曰"赶山鞭".说是远古时期,在赖乡沟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峰陡峭,仰面不见太阳,人称它"隐阳山".荒山乱石,杂草丛生,交通极为不便,人们缺吃少穿,百姓苦不堪言。为把大山变为桑田,老子烧炼矿石七天七夜成了铁,又将铁烧炼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了一根闪闪发光的铁鞭。他举起铁鞭向大山连抽三下,道道金光夺目耀眼,随着"轰隆隆"的响声,大山拔地而起随风飞向远方,顷刻间这里的大地变成了一马平川,欢呼雀跃的赖乡沟人从此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说,由于当时老子赶山用力过猛,将铁鞭震断,前段迸落在老君台上,后段老子随手扔在了太清宫。民间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老子的敬仰之情,其实,太清宫铁柱和老君台铁柱一样,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记录。古代天子尊贵无比,朝廷议事只有他一人坐着,百官皆肃立阶下。为了书写方便,周天子允许老子倚在殿内的柱子上记事,为此,后人称老子为"柱下史".后人在建庙时就在庙中立一铁柱以示纪念,后来道教将老子尊为始祖,道士们便把铁柱缩小为发替插在头上,表示对老子的虔诚和尊敬。据县志记载,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为唐时旧物"。

  在太极殿东的房基下还压着一口有着神奇传说的九龙井。传说李母乃上界玄妙玉女临凡,得上天青睐,受气于天,无夫自孕。怀孕八十一载,剖左腋而生老子。所以后人则曰"肋生老君顶生佛".老子奉天而生,非同常人,生而即行禹步,"九龙井"即是老子禹步所成之井。

  旧传九龙井共有九口。如今仅存的一口还被压在房基下面,所以我们也无缘与之谋面。但是,有一九龙井井圈(即九龙井井口饰件)还保存完好,放在太清宫院内。井圈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内径50厘米,整体为圆形覆盆状,上小下大,通体阴雕六条竖线,把井圈分为均等五部分,成一花瓣形,外表高浮雕九龙,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井圈之上饰有九龙,这使传说与实物相符,也是古人构思所妙之处。

  由于太清宫与历代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的碑刻数量多、规格高。据《鹿邑县志》记载:自东汉延熹八年(165年),由东汉边韶撰文,在老子庙前建老子祠碑后,各朝帝王在鹿邑太清宫一带御制碑谒者代代有增。同时官吏豪绅、文人学士以及黎民百姓也纷纷在此立碑,致使太清宫内外碑刻如林,多达百余通。长期以来,由于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损坏,所剩者约三十余通。这些碑刻,记载着有关老子的事迹、太清宫的历史、对老子的赞颂等,为研究老子事迹和太清宫的兴废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弥足珍贵。

  跟随向导,我们观看了几通最有代表性的碑谒。在太清宫太极殿南百米处,我们看到了最近发掘出的唐代《道德经注》碑。此碑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系奉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敕命所立。碑高3.7米,宽1.2米,厚1.36米,碑身两面刻字,每面22行,每行51字,皆为隶书,书法价值甚高。碑额精雕盘龙,下面碑趺呈卧龟状,刻工精湛,气势雄伟。此碑是太清宫现存时代最早的帝王御碑,而且对研究老子《道德经》和太清宫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先天太后之赞碑,位于洞霄宫东南百米处。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其进行修复,在其周围搭起了密密麻麻的铁架子,远远看去好像一座高耸的建筑。当我们到了跟前费力地钻进钢管架内仰视碑身的时候,禁不住感叹唏嘘,上不能绝目,左右不能统览。其形体特别高大,气势恢宏,风格一枝独树,专家说在我省少见,称为一绝,是现今我国道教同类碑刻中最大者。此碑是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日,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朝拜太清宫,为拜谒老子的母亲"先天太后"所立,宋真宗御书并篆额。碑高6.3米,宽2米,厚0.67米。碑首刻成盘龙状,碑趺为卧龟状。碑额篆书"先天太后之赞".碑身撰文21行,每行41字,皆为楷书,内容为赞颂李母降圣之德。且石质优良,文笔绝佳,虽历经千年,碑文尚清晰如新,实属文物中之瑰宝。同行者都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伫立其下,久久不肯离去。

  另外,在太清宫太极殿东南百米处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是宋真宗大宋祥符七年(1014年)拜谒并重修太清宫所敕立。通高3.60米,碑首高1.50米,身高2.10米,宽1.50米,下为龟形碑趺。碑额篆刻"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九个大字。碑身文字已因石质风化剥蚀不清。

  太清宫太极殿山门前西侧有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碑文对太清宫重修后的规模、布局等作了明确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97年在圣母殿的东北部出土了金代泰和元年(1201年)立的太清宫地产碑九方。碑文内容主要叙述当时太清宫的地产位置、面积及四至。

  在太清宫太极殿西侧有元代太清宫执照碑,为元世祖元年(1260年)庚申颁发的保护太清宫的执照,碑高0.6米,长0.9米,碑文为楷书,25行,每行13字。碑文记载了太清宫的所占地亩、房产、果园树术等;其他还有:海都太子令旨碑,此碑立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元朝中央政府颁布的保护太清宫的令旨。太清宫圣旨碑,为元朝皇帝于中统二年(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颁发的保护鹿邑太清宫的圣旨,此碑今嵌于太极殿东侧槛墙内。还有清理太清宫庙房产碑等。太清宫碑谒之多、价值之珍贵,不能详尽。它们的存在,使得太清宫名声更加显赫。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太清宫发掘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车马坑、唐宋建筑基址、明清建筑等的大型遗址群。该遗址年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他们还在历代帝王祭祀老子母亲所建筑的洞霄宫遗址发现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北宋宫殿遗址一处。丰富的文献记载,详尽的碑刻资料表明,洞霄宫建筑群的总面积共有24000平方米,为迄今我国发现的宋代最大的宫殿遗址之一。从东汉到元代,太清宫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而且从东汉以后,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的故里进行祭祀。

  为更多地了解老子,我们走访了老君台。在鹿邑县城的东北角,有一高高耸立的圆柱型建筑,叫"老君台",也叫"升仙台"、"拜仙台",说是老子得道成仙飞升之处。据史载,此建筑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后始称"老君台",此前一直称"升仙台".专家说老君台至少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这个巨大的圆形高台,台高13米,台上面积为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从地面有台阶通向高台,台阶33层,相传是象征天梯之数,看上去既陡又高, 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巍然矗立的高台,禁不住气喘嘘嘘。高台上是一座清静古朴的庙院,南面为山门,台中正殿三间,为古硬山式出厦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五脊六兽,格子门窗。正殿的壁面镶嵌两块明代碑刻,左刻"犹龙遗迹",右 镑“道德真源".殿内奉老子塑像一尊,高3米许,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老子塑像两侧有青石碑刻对联一幅:"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据说这幅对联是宋代书法家陈抟手书的,字体苍古奇秀,遒劲洒脱。正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明清时期的配殿。左配殿南山墙外立有铁柱一根,古色黝然,是老子任周柱下史的标志。台上有古柏l3棵,龙枝虬干,苍郁葱笼。整个建筑造型别致,遥遥望去,紫气氤氲,犹如高高立于半空的仙山琼阁。观望此台使人平添几许遥远镖纱的遐想,也许当年老子"升天"时便从此隔绝了凡尘,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据说老君台始建于唐代,后经宋元明清各代增修,成为一庞大的古建筑群,堪称一处游览胜地。帝王天子、皇亲贵族也曾前来览胜,唐宋文化名人也曾来此拜庙烧香。可惜,历代的兵火战乱毁坏了这里的建筑,虽屡修不废,却不及往昔之规模,使人思之甚憾。

  说起老子其人,鹿邑人的崇拜和自豪溢于言表。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始祖,在东方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老子以涵盖天地、贯通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受到人们的敬仰,是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一本老子书,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西周时期,老子生地苦县厉乡是一个比较大的人口聚集中心,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都。他的父亲李乾,在周朝做官,官职很小,但他给少年的李耳以读书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李耳随父亲到了东都洛阳,成年后做了周朝史官"征藏史",或曰"守藏史",管理王室藏书,因此得以博览群书,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造诣很深,成了当时有名气的知识渊博的人。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甘于默默无闻,对功名利禄漠然置之。他对周朝十分不满,抨击当时的政治制度,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周室争夺王位的五年内战结束,王子朝失败,老子看一时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无心做官,飘然离去,回到故里苦县厉乡,设坛讲学,强身修炼。在此期间,他也曾外出游说宣传他的主张,也曾多次和孔子接触,探讨学问。后来楚灭陈,老子遭亡国之痛,愤然离家而去。老子路过函谷关时,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请求老子给他著书。《史记·老子传》记载,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在这五千言的著作中,阐述了他所谓道德的本意,世称《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后来老子在秦活动多年,最后死在扶风,葬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县)。

  《道德经》一书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全书有五千字,分道经和德经两篇,是老子思想的代表之作。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净自然、返朴归真为宗旨,兼有治国、治身两大方面的内容。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作"道"或"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源头,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道"永远按照"自然"的法则运行,而且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周行而不殆",如要获得道"的真谛,只有"静观玄览".他认为"其出弥远,知其弥少",因而得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他已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自然的相互转化。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有与元、强与弱、胜与败、祸与福、荣与辱等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对立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同时老子也观察到了事物之间不断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德,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之为利,无之以为用";人要在"道"中生存须"贵柔守雌",即"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幼苗虽弱,但能从柔弱中壮大,壮大之后,反而一步步接近死亡。水为天下至柔之物,但却可做到水滴石穿,所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指出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宗教的影响非常之大,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想方式等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以其为基本理论,《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它以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高深的哲理,光照千古,泽被后世。此外,老子思想在佛教的中国化和儒教的两次复兴中也居功至伟,被视为东方智慧的重要源头,他既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又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历代思想家从孔子到毛泽东都从老子那里吸取过精华。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趋广泛,目前《道德经》被译为英、德、日、法等二十多种文字,版本达五百多种,仅次于《圣经》。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受到启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从哲学观点看,‘测不准定律'和老子的‘道'颇有符合之处。"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曾说他在思考物理学问题时,老子思想总是"不知不觉的进入其中".近年来法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都相继成立了老子学会和《道德经》研究会。

  由于老子的名望和贡献,受到了历代人的尊敬和崇拜,民间甚至把他作为神来敬,并说因为他的功德无量,"玉皇大帝"将他封为"太上老君",人们希望老子是自己的同乡,希望老子曾在自己家乡做过事情,留过圣迹。故此有关老子的故事和传说就多了起来,纪念老子的寺庙和"出生地"也多了起来。就其出生地就有鹿邑、毫州、涡阳等说法。为纪念老子所建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沈阳太清宫、桂林太清宫、莱州太清宫、青岛唠山太清宫、台北板桥太清宫等。近几年学术界还因为老子的出生地产生过许多的争议。但是,据专家考察的结果看,众多太清宫中,鹿邑的太清宫历史最长,建筑规模最宏大,庙产最多,保存历史遗迹特别是碑刻最多,记载老子和太清宫史料也最详备。另据史料记载,鹿邑还是李姓的发源地,寻根的李姓最终都来到鹿邑。并且从以上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自东汉桓帝时期到唐、宋直至明、清,官方和民间都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作为老子的故乡,历代帝王都来这里拜谒老子,并在此为其敕命建庙立碑,进行巨大的宫殿营造和祭祀活动。元代还专门为太清宫颁发圣旨、执照、令旨等。历代文人学士来太清宫观瞻朝拜的比比皆是,留下了很多赞颂老子的诗篇。同时,在鹿邑,民间祭祀老子的风俗由来已久,从唐朝起,每逢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方圆几百里的道士、香客、商人和百姓就会云集太清宫庙会,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老子。这种风俗一直保留到今日,现在已发展为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易大会。

  总之,站在太清宫,会令人感到一种自豪和庄严,我不禁羡慕起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人们。传承着老子的思想、光扬着老子的精神、倘佯在老子的传说里,这该是怎样一种幸福!这次以老子为首的古代思想家邮票发行仪式在鹿邑太清宫举行,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老子故里在鹿邑的历史事实的认同。我们在对老子缅怀与追思的同时,也应把代表中华民族智慧精粹的老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直到永远…作者:刘玉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谢安“东山再起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