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周口

“二程”与周口

2014/1/3 17:32:17 点击数: 【字体:


“二程”与周口
二程像(印象河南网配图)

    引言

  9月中旬,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程氏宗亲会联合举办的“二程理学现代价值”高端论坛在洛阳举行,本人作为程氏宗亲代表有幸参加并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讲座。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本家尊长——《中华姓氏谱:程姓卷》的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历史所所长程有为,从他那里,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二程与周口的渊源、二程理学对周口及周口程氏的影响。

  一、二程与周口程氏

  二程,即北宗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兄弟,是孔孟之后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旷世大儒。他们集儒学、易学、道学、佛学的精华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二程理学”,为中原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中国思想文化哲学史上树立起新的高峰。周口程氏,据1986年印制的周口《程氏族谱》记载,系程颐后裔。北宋末年,洛阳被金兵攻陷,程颢、程颐家族随宋高宗南迁,在池州安家落户。到了元代,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字怀庆)官至吏部尚书,复业河南,其长子程光祖,元泰定帝时进士,任江西贵溪县知县,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到太康县任教谕(注: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并迁居于太康。程光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明远,次子明义,三子振,四子乾,五子坤。程明远也为太康县教谕,振为贡生,乾为附贡。由于明清时期二程理学的尊崇地位,程氏在全国迅速繁衍,人口大增,迁居到太康的程氏很快迁居到周口各地。据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2006年发布的《关于周口市姓氏人口普查核查结果的报告》显示,程氏在太康县22个超过万人姓氏中排名第10位,在沈丘23个超过万人姓氏中排名第23位。

  二、二程对周口教育文化的影响

  二程在他们长达几十年的教育活动中,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将教育思想和理学体系中的认识论与伦理道德观相融合,形成的教育思想理念体系深入人心。程颢、程颐教育方法上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穷追善问、学必立志等。而在教学风格上二人是截然不同。程颢是“如坐春风”慈眉善目,讲究循循善诱,待人和蔼,温文尔雅;程颐是“烈日秋霜”,讲究师道尊严,严肃、庄重,不苟言笑。二程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在我们现在的老师身上仍然是有迹可循。二程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乡必有校”的口号。程颢在扶沟任职期间建起了多处乡校、社学,在县城建起一座书院。

  扶沟“大程书院”是程颢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至元丰三年(1080)被贬任扶沟知县时所创办。因程颢与程颐兄弟合称“二程”,又因程颢居长,后人便把书院称为“大程书院”。大程书院不仅是重要的理学传播、研究基地,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对当时扶沟乃至整个周口地区教育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程门立雪”的杨时、游酢以及谢良佐、吕大临都在大程书院跟随程颢学习和任教职,他们被后人称为程门四大弟子。据郝万章先生编著的《程颢与大程书院》书中根据各县史志统计,宋元明清以来进士、举人人数与邻近各县比较,西华举人101人、进士19人,鄢陵举人110人、进士32人,尉氏举人84人、进士20人,通许举人73人、进士16人,太康举人208人、进士47人,扶沟举人123人、进士38人,扶沟远比临近各县要多,但太康除外。

  郝万章先生书中没有给出太康科举人数多于扶沟的原因,但近日读周口《程氏族谱》和《太康县志》似乎找到了原因。据族谱记载,太康程氏因在“育人才、一道德、正人心、美风俗”方面的贡献,程氏族人多次被免除徭役赋税。清咸丰三年进士闽中黄见三奉令撰写太康古圣贤遗迹时写道:“程氏自迁太以来,入仕者不必有赫赫之名位,家居者不必拥富厚之资财,惟以礼义诗书家自相勖,而青箱之业世守勿失。”“青箱之业”指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以读书、 教书为业。据此看来,太康进士举人多,应该与程氏重视教育办学不无关系。

  三、程颢在扶沟坚守“教化为先”“为政以德”“不阿权贵”的故事。

  有一个例子,县衙役捕得一个小盗,送至程颢面前,程颢对这个小盗说:“汝能改之,吾簿汝罪。”这个人一听,便叩头表示愿悔过自新。几个月后,这个人忍不住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在县上的捕吏将要来到他家的时候,这个人对他妻子说:“我上次在程先生面前表过态,决不再为盗,今又食言,还有什么面目再见到程先生啊!”说罢,便上吊自杀了。虽说有点可惜,但也从侧面说明程颢“以教化为先”的办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程颢为官廉正,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不畏权贵,抵制官场上的不正之风。他在扶沟任上时,有一个名叫王中正的太监(内侍都知)被派到地方查户籍(“巡阅保甲”)。这个人由于是内廷近臣,颇得皇帝信任,“权宠至盛”,所以一到地方上就显出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样子,所到之处动辄“凌慢县官”。而许多地方官对他也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诸邑供帐,竞务华鲜,以悦奉之”。扶沟县衙的一些吏员们问程颢,我们这里是否也要如其他地方一样来接待王中正。程颢不同意,说:“吾邑贫,安能效他邑!且取于民,法所禁也。”我们这里有顶旧的青色帐篷,用它来接待就行了。正因为程颢的刚直性格,特别是他在朝中直言敢谏,王中正早有耳闻,所以王中正到各县时,几次从扶沟县境经过,却从来没有进城打扰过。程颢这种蔑视与反抗精神与他“救民获罪所不辞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儒家所坚持的“为政以德”精神。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周口晚报 2013年11月26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谢门五杰”出太康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