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少以清谈知名,在当时很有名气,就是不愿当官,在扬州刺史庾冰的威逼下,当了一个月的官,就又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吟诗谈文。谢家在朝廷担任要职的人很多,后来他的弟弟谢万因丧师辱国被削职为民,四十多岁的谢安为替谢家争一口气,才出来当官。因为他长期隐居东山,后人把他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挫败桓温篡位,执掌朝政,施政宽和,“镇之以和静”,不以小察为事。与桓温的弟弟桓冲同心保护帝室,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朝廷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并扬言,只要自己的士兵把马鞭扔到江里,就可以堵塞江水,顺利过江。结果谢安以八万兵力在淝水把苻坚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四下逃跑,听见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是追兵赶来;见到八公山上的树木都以为是伏兵(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由来)。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又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广陵作为东晋最重要的军事重镇的地位也被牢牢确立。谢氏门庭一时显赫起来,政治地位也随之到了顶峰。朝廷内外虽多数人称颂谢安功勋,但也有人妒忌进谗。这一来,就被晋孝武帝猜忌。谢安也十分清楚,功高震主,位显遭妒,便激流勇退,上奏朝廷,说趁苻坚新败,自己挂帅北征,司马曜准奏,谢安离别京师来到谢玄的军府驻地广陵。
广陵城东北六十里有一处高地,名叫“步丘”,地处南北水道之邗沟旁,是军事要冲,攻守兼备。谢安就在这儿修筑了“新城”,准备抵御前秦,就是现在的邵伯镇。
垒筑成以后,谢安出垒视察,眼见得西边湖面广阔,烟波浩渺,顿觉心旷神怡。再看东面,阡陌纵横,良田无垠,这幅美景使谢安激动起来,便派人去建康把全家老小、奴仆统统迁来广陵,打算在此长久安居颐养天年。相传,天宁寺的前身就是谢安的府第。
谢安从建康到广陵,又从广陵移至步丘,重新过起安逸闲适的生活,经常带着歌伎舞女到四乡游玩,又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建起若干别墅,今日江都县的邱墅、戚墅、乔墅、周墅、桑墅、樊墅以及江边的杨墅,就是传说中的“谢安七墅”。
谢安居住新城期间,关心百姓农桑生计,经常到四境视察,他觉得步丘周围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西北为湖,湖西高亢,湖水一经跌落,环湖粮田每因缺水灌溉而干旱失收,湖东地势低,一旦湖水陡涨难以渲泄时,便汹涌东注,又造成东部涝灾,以至旱涝频繁,灾情不已。谢安为治理此患,便下令在步丘以北二十里处,取南北向筑一拦水大堤(称为埭),调节上下水位,堤坝筑成以后,既治理了水患,又可引水灌溉,使得高处无旱,低处无涝,上下两利,万民称颂。
他的重孙谢灵运在撰写《西征赋》时,还歌颂了这位老祖宗建城筑埭的业绩,赋中写道:“造步丘而长想,钦太傅之遗武。思嘉遁之余风,绍素履之落绪。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
虽说步丘风景宜人,但谢安还是怀念旧日隐居的东山,于是赶制泛海之装,计划重返会稽。一切准备就绪。不料此时却生起病来,病情日笃,孝武帝虽然对他疏远日久,因念及他的功劳,特遣使将他接回建康,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享年六十六。谥号文靖。追赠太傅,故后世称其为“谢太傅”。
步丘人民感其恩德,为了永远纪念,为他建了一座甘棠庙,馨香祭祀。甘棠本是树名,因为周代有个名叫姬奭(shi示)的,周游南国,宣传文王的德政,有时就住在甘棠树下。后来百姓爱人及树,不忍砍伐。当他被封到召地,人们就称他为召伯。当时的步丘人就把谢安比成甘棠树下的召伯。甘棠庙又叫谢太傅祠,至今,邵伯镇上的这座甘棠庙还在。后世的扬州谢氏家族便在春联上自豪地书写:“功成淝水,荫芾甘棠。”因“召”、“邵”同义,步丘的地名也改称邵伯了(邵伯又有甘棠之称)。
今市政府东大院门前的两棵历经沧桑的大白果树,相传就是谢安种植的,后来人们在树旁建了座谢公祠(在道路拓宽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