绱绮慨妤鍌箣▔椤 佹鍔�
闁烩偓鍔嶉崺娑㈠触閿燂拷  閻庨潧妫涢悥锟�    婵炲鍔岄崬鑺ュ濮橆剚鍠� 闁瑰灚鍎冲ú鏍偓闈涙閻栵拷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走进河南 >> 印象河南 >> 浏览文章

河南境内常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释义

2014/5/15 16:34:44 点击数:324 【字体: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境内的古代文化相当丰富,常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就有许多。距今7000年至8000年前有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至7000年有仰韶文化,距今4000年至5000年有龙山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体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河南境内还发现有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下面就这些常见的考古学文化作简要介绍,供同志们参考。

    裴李岗文化
河南境内常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释义

    1977年首次发现于新郑裴李岗而得名,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据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数据来看,约为距今7000年—8500年之间。目前我省已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约120处,从发现的情况看,主要分布在豫中一带,以嵩山周围地区为中心,北到太行山东麓,南到大别山北麓,西到豫西山地的东部。遗址多分布在河谷盆地的较高台地上,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的达10万余平方米,最小的仅有600平方米。
   
    裴李岗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工具的出土量最多,从农业生产到粮食加工全过程的工具应有尽有。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已出现了家畜饲养。不但发现有猪、狗、牛、鸡的骨骼,还出土了陶塑的猪头、羊头。狩猎和采集等项生产活动也依然存在,遗址中发现的石弹丸、骨镞、鱼镖、兽骨以及枣核、核桃等果实,就是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反映。
   
    裴李岗文化的原始手工业以制造石器和烧制陶器为主。石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制作的非常精致,磨制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石器中以长条形两端磨刃的石铲、带锯齿石镰和琢制近似鞋底形下带4个柱状足的石磨盘(附石磨棒)为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陶器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虽然都是手制,火候低,胎质疏松,容易破碎,但从器形和纹饰看已经脱离了最原始的阶段。陶器中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最多,器形有三足钵、圜底钵、小口双耳壶、三足壶、鼎、罐、圈足碗和小陶勺等,其中以三足钵和肩部带半月形双耳的壶最有代表性。从出土的陶纺轮看,原始手工业还有纺织。
   
    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脱离了树上筑巢或洞穴而居的生活,开始建造房屋,房址均为半地穴建筑,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此外还开挖窖穴,窖穴多呈圆形直壁。
   
    通过大量的墓葬发掘证实,裴李岗文化时期已有公共墓地。从随葬品看,男性墓多随葬石斧、石铲,女性墓多随葬石磨盘、石磨棒,反映出当时男女已有分工。
   
    裴李岗文化时期还出现了原始文字、骨叉形器、装有石子的龟甲以及管形乐器和骨笛,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艺术已有较高水平。

    仰韶文化
河南境内常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释义
   

    以最早(1921年)发现于我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迄今全国各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已达数千处(我省800多处),遍及豫、晋、陕、冀、陇东、内蒙等地。从遗址分布的情况看,大体上以豫西、晋南及关中地区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第二台地上,尤其是两河的交汇处。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
   
    仰韶文化的一般特征为:1、遗址内都有建筑遗存,即有方形和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址,也有平地起建的房址,它们的四壁或周壁及房址中间都有柱洞遗存。在陕县庙底沟遗址还发现用砾石作柱础的现象,在郑州大河村、邓州八里岗、淅川下王岗等遗址都发现了排房。房屋内多有灶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陈放。2、遗址中都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灰坑发现,它们分布在居住区房屋的附近,多为储存粮食及什物的窖穴,废弃后便填以垃圾灰土。3、在不少遗址中常发现有烧制陶器的窑址。4、在一些遗址中多有成片的墓地发现,为浅竖穴土坑墓,有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多人二次合葬,还有个别的俯身葬。除个别情况外,一般无葬 具。有随葬品的占半数以上,一般是2—3件实用陶器,个别的随葬器物较多,除陶器外还有装饰品,也有的用生产工具如石斧等随葬。儿童多采用瓮棺葬。5、出土遗物以陶器最为丰富,特征也最为显著。陶器的质料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大宗,也有少量的灰陶。制法早期以手制为主,晚期出现了慢轮加工修整口沿。器形主要有作为炊器的鼎、灶、甑;饮食器的钵、盆、碗;盛器有壶、罐、瓮;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瓶。陶器表面多为素面或磨光,不少器表饰有绳纹、划纹、线纹、附加堆纹。还有一定数量的彩 陶,以黑彩最多,红彩、白彩较少。彩绘多施于器表,绘于器内者也有。彩绘纹样主要是几何形图样,动物纹较少。除了陶容器外,还有陶制的生产工具、装饰品及玩具等,如陶刀、陶纺轮、陶环、陶塑人物、动物形象等。6、遗址中都有石器出土。大量的经过了磨制,打制石器仍占相当比例。器形有斧、锛、凿、刀、铲、镞、砺石、纺轮等。石斧比较厚重,石铲体薄而宽,石刀则以两侧带缺口的长条形为最有特色。7、骨角器也是常见物品,有铲、凿、锥、针、镞、鱼钩、鱼叉、矛等。从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的发现和粟壳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生产活动及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从圈栏的发现及猪、狗、羊、鹿、鱼等骨骼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家畜饲养和渔猎也是当时经济生活的辅助性来源。
   
    由于仰韶文化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各时期、各地域的文化面貌自然不尽相同,因而学术界在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划分类型的意见。目前提出的类型在我省有:三门峡以西接近陕西的“半坡类型”;三门峡以东的“庙底沟类型”;洛阳的“三里桥类型”;郑州的“大河村类型”;豫北的“后冈类型”和“大司空类型”,豫西南的“下王岗类型”等。从总的情况看,将仰韶文化暂时划分成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其它类型的命名都还有不同的认识。关于仰韶文化的分期,从早到晚大致可以分四期,但也是众说纷纭。

    龙山文化
 
河南境内常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释义

    以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在距今4000年—5000年之间。由于全国不 少地方都有与龙山文化年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分布,文化面貌并不完全相同,有人把龙山文化按地区加以区别,把山东、河南、陕西的龙山遗存,分别称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上与仰韶文化晚期相接,下与二里头文化相连,但并没有一刀切的界限,上下都有一个过渡或交叉。

    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

    河南龙山文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出现了较多的城址。在仰韶文化时期,河南仅发现了一座城址,即郑州西山古城址,年代距今5300——4800年之间。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已先后发现了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等多处。这些城址大小不同,小的仅几万平方米,最大者达30万平方米。可以说,城址的大小既与其它聚落群内的等级有关,也与它所属社群的实力有关。修建城垣的方法同建房先挖墙基槽相似,也是先挖沟后筑城墙。2、房屋建筑明显进步。除年代较早的少数房子为半地穴外,平地起建房子已成普遍现象,并且出现高台建筑。墙体既有过去的土墙和木骨泥墙,而且新出现了土坯墙。房屋已广泛使用白灰面,它不仅光滑美观,而且还可以防潮。新密古城寨还发现了一座廊庑式建筑基址。3、陶器以轮制为主,灰陶在陶系中占大宗,数量最多,也有少量的黑陶,其中也有极少数的“蛋壳黑陶”。器表装饰以拍印的篮纹、方格纹、绳纹为主。陶器的胎壁厚薄较均匀,典型器物有鼎、鬲、罐、盆、瓮、带耳杯、斝、豆等。其中以罐形深腹鼎、双腹盆、高领小平底瓮、折腹平底斝等最有代表性。4、石器皆为磨制,制作方法比仰韶文化时期又有明显进步,切割法和管钻穿孔法被广泛采用。器类主要有斧、铲、刀、锛、凿等,石箭头数量大增。5、开始使用了铜器。这一时期的不少遗址都发现了铜器、铜块或与冶铜有关的炼渣。如登封王城岗遗址就出土了1件青铜容器残片,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教研室化验,证实是锡铜合金青铜铸件。淮阳平粮台古城发现铜渣一块,呈铜绿色。在汝州煤山的两座窖穴里发现了炼铜用的坩埚残片。6、学会了开凿水井,井的出现是龙山文化的一项发明创造。人们掌握了打井技术,便可以远离河、湖等天然水源,为聚居地的选择开辟了广阔天地。7、墓地依然存在着分区埋葬的现象,墓葬仍流行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大都是单人的仰身直肢葬。然而由于河南从未发现龙山文化较大的墓地,所以有些情况还不十分清楚。
   
    河南龙山文化也有地区性差异,因此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地分为:豫西的“三里桥类型”;洛阳和郑州地区的“王湾类型”;豫北的“后冈类型”;豫东的“王油坊类型”;豫西南的“下王岗类型”。这些类型,在器物种类和器形、纹饰特征上略有差别。

    大汶口文化
   
    以1959年在山东泰安发掘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山东和苏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大约6000多年到4000多年之间。近些年来,在我省黄河以南的豫西洛阳、中部的郑州、许昌和平顶山、豫东的周口、豫南的驻马店和信阳约20处的地方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的中期与河南仰韶文化晚期共存,大汶口文化的晚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共在。陶背壶、觚形器、高柄杯、高足豆、盆形豆、袋足鬶等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

    屈家岭文化

 
河南境内常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释义
 

    以1955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掘而得名,是一种分布在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这类文化的下层和上层分别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相当,由此明确了屈家岭文化的相对年代。在我省的郑州大河村、禹州谷水河、平 顶山寺岗、上蔡段寨、十里铺等遗址都发现了一些屈家岭文化的遗存,尤其是豫西南的南阳更多,仅淅川县的丹江沿岸就发现了近20处之多,较大的遗址有下王岗遗址和黄楝树遗址。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纹饰多凸弦纹和镂孔,有少量朱绘和彩陶,尤以胎薄质高的近似蛋壳彩陶和大量的彩绘陶纺轮为其特色。
   
    河南境内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黄河中游和下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2014-01-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栨冻绱旈柡宥庡幑閳ь剨鎷�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拷闁诲骸绠嶉崹娲春濞戙垹瀚夌€广儱鎳庨~锟�闂佸搫鐗嗙粔瀛樻叏閻旂厧绾ч柍鈺佸枤閸庯拷婵炲瓨绮庨崕銈嗘櫠閻樿绠繛鎴炵矆缁拷婵炴潙鍚嬮懝楣冨箟閸愭祴鏋栭柕濞垮劚閺傗偓缂備焦姊归悷銉╁船閹绢喖绀傛い鎺嗗亾闁硅鎷�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闂佽婢樼换妤咃綖閸℃稑鐭楃€广儱顦藉ú锟�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闂侀潻闄勫妯横缚閸愵喗鏅柨鐕傛嫹 濠电偛鑻崯鍨暦閿熺姵鍎戝〒姘e亾闁稿孩绮岄蹇涙倷閼碱剦浼嬮梻浣稿级閸ㄥ爼骞愭径灞惧磯闁跨噦鎷�305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備緡鍙庨崰姘辨椤忓牊鏅柨鐕傛嫹450008
闂佹椿婢€缁插鎯佹禒瀣櫖闁跨噦鎷�0371-86663763 婵炵鍋愭慨宄帮耿閿熺姵鏅柨鐕傛嫹0371-86663763 闂佹眹鍨藉ḿ褔鎮哄▎鎾寸劷妞ゆ梻绮浠嬫煥濞戞瑯鍔henan163@163.com
闁荤姷鍋熷畵鎵朠婵犮垼顔愰幏锟�11032303闂佸憡鐟遍幏锟�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