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河村新石器中期多室房屋基址
舞阳贾湖出土的龟甲,上面刻有符号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双连壶
舞阳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簋形器
关于“史前文化”
在历史科学中,历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历史指有文献记载的那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就是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史前史主要依据考古资料进行研究,其建立以丹麦学者汤姆逊以生产工具划分的三期说为基础,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后来学者们进一步把史前时代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因为有文字记录以前的历史就是“史前史”,中国在商王盘庚以前的历史都应划在史前史的范围之内,所以西方史学家的某些著作至今还把商代当成中国的史前时期。但现在学者们倾向于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史前史的下线,认为二里头文化的晚期已进入文明社会,此前的各种文化属于中国的史前文化。
触摸文化的童年
史前,一片迷朦的土地,一派神秘的时空。那里的天空该是何等的星光闪烁?广袤的旷野上会是哪般的炊烟烽火?那时的先人在进行怎样的刀耕火种?这里,考古与历史专家们的描述与文物遗存的呈示,会让我们感觉8000年前的风物正迎着我们扑面走来。
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它是河南境内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遗址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区的河谷、盆地二级台地上。其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已出现家畜饲养,并伴有采集及狩猎生产方式。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开始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并有公共墓地。著名的遗址有舞阳贾湖遗址、新郑唐户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遗址等。
点评 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研究员:贾湖遗址是目前已经科学发掘的典型裴李岗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和阐释远古时代中原古居民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农产品加工,酿酒业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出土的骨笛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测试,仍能演奏出《小白菜》等美妙的中国民乐,在世界上影响极大。
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其遗址广泛分布在以豫西、晋南及关中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继承和极大发展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典型遗址有郑州大河村、邓州八里岗、淅川下王岗、灵宝西坡、灵宝北阳平遗址群、安阳后冈、三门峡庙底沟、郑州西山、濮阳西水坡遗址等。
点评 孙英民:这个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建屋而居的聚落;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彩陶的烧制和使用。考古实物证明,仰韶文化是继裴李岗文化之后,在黄河流域兴起的一种十分强大的文化。它反映了中国原始氏族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分布之广、延续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大致与古文献中的尧、舜、禹时期相对应。龙山文化以精美的黑陶为主要特征,曾被称为“黑陶文化”,河南重要遗址有安阳后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汝州煤山、永城王油坊等。
点评 孙英民: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一是出现了较多的城址,如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这些城址印证了古史记载中的“万邦时期”。二是龙山文化时开始使用铜器,如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青铜容器残片。铜器的发明和使用,极大推动了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发明了水井开凿技术,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地区发展提供了可能。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蛋壳黑陶”,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水平,以至于现代技术仍难仿制。
二里头文化,距今4000年至3600年。在该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布局完整,功能合理,被学者们称为华夏第一王都。
点评 孙英民:专家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着紧密的直接联系,相当多的学者认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跨入文明时代。
省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李立新博士:河南史前文化丰厚、灿烂而久远。正像省委书记徐光春所概括的那样: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
其一,时间久远。纵观河南的史前文化,始自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旧石器早中晚三期没有缺环,从中石器时代的舞阳大岗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其间均发现有地层叠压关系,说明河南的史前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环环相扣,前后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的初曙正是在这里闪现出夺目的华彩。
其二,内容丰富。河南史前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河南史前文化的丰厚做了最好的注脚:
——郑州西山是罕见的仰韶文化时代城址,距今约5300年,把我国发现古城的年代提早了1000年,被认为是黄帝之都。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空心墙排房和绝妙的天文学陶器花纹,都展现出来自远古先民的智慧;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蚌塑龙,形制巨大、活灵活现,被誉为“华夏第一龙”,似乎佐证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一古老传说;
——淅川下王岗遗址仰韶文化长屋,是母系氏族大家庭聚居在一起的写照。邓州八里岗遗址为研究这一时期聚落的布局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河南龙山文化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城址,为我们呈现出野蛮与文明之交、方国林立、协和万国的政治图景;
——二里头文化夏代都邑、郑州大师姑夏代城址和二里岗文化商代都城、郑州小双桥遗址,则向我们披露了我国文明初期夏、商君王初步一统天下的王者规制和恢宏气度。那深挖的城壕埋葬了蒙昧与野蛮,而高耸的城墙已直插文明的天域。
河南还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英雄人物的主要活动区域,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仓颉造字、尧舜禅让等美丽传说,以及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性,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传说时代英雄人物留下的不仅是民族记忆中的这些史影,还存留了大量物化的人文景观。比如桐柏盘古山、盘古庙、盘古墓等,淮阳伏羲陵,荥阳、上蔡伏羲庙,西华女娲城,灵宝女娲陵,商丘燧皇陵,淮阳五谷台,新郑黄帝故里,三门峡铸鼎塬与黄帝陵,南乐仓颉陵及仓颉庙,内黄二帝陵,登封启母石与启母阙等等,这些地方都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圣地,正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血脉的神秘力量,把亿万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使我们心中充满了共同的自豪和荣光。
其三,领域广泛。河南史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所涉及的领域极广。徐光春书记所论及的中原文化的十七个方面大多肇始于史前文化,如政治文化、圣贤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药文化、汉字文化、宗教文化、思想文化、姓氏文化都与史前文化息息相关。
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聚落建筑布局,众多城址的发现,可以归纳出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聚落到酋邦最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政治文化演进过程。三皇五帝都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以各自的煌煌事功、嘉德懿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圣贤文化。裴李岗文化发现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贾湖遗址还发现了稻谷,说明中国的农耕文化早在9000年前已经在河南发育成熟。中国的商业源于历史上的商族人,最早的商人是商族先公王亥,今天商丘一带正是商族先民也是王亥活动的区域。中华姓氏大约起源于太昊伏羲氏,他“定姓氏、制嫁娶”,开启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伏羲氏完成这一伟业在宛丘,即今天的周口。河南史前文化涉及诸多其他文化,不胜枚举,可以说,河南史前文化是孕育其他诸文化的渊薮母体。
8000年后的回望
站在8000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原史前的天空,我们清晰地发现:中原史前文化携带一种恢宏之气,向周边扩散、辐射与延展。正是这些史前文化的积淀、融汇与激荡,最终催生出了中华大地的早期文明。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朝云教授:中原史前文化辉煌、灿烂而强势。尤其表现在仰韶文化期和龙山文化期。仰韶文化时期,在其影响下,在渭水中、下游流域,豫西和晋中、晋南地区这一广大范围内形成具有比较统一文化面貌的文化区域,因此不难想象,与周边其他相关考古文化相比,中原文化在这一时期不仅是当时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势文化,而且在当时中国境内各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中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
龙山时代,文化规模最大,其影响也最为引人注目。考古资料揭示,中原龙山文化中的王湾三期文化甚至向南深入到江汉平原,导致了当地的强势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衰亡,显示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强大扩张力量。到了“龙山时代”的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态势和割据已经形成。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产生的强有力的动力,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并带动周边地区一起迈入文明化进程。
南京大学历史系范毓周教授:从已有考古资料不难看出,正是我们的先民在中原地区长期繁衍、生息,不断劳作、发展,汲取相临地区文化的诸多文化因素,最终催生出彪炳于世的中国早期文明。中原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城郭林立、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就是在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诞生的历史摇篮。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具有其他地区文化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起到过无庸置疑的主导作用。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教授: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围的各文化中心好比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一些文化中心则是外围的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的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又是保持多样性因而充满自身活力的结构,中国文明的历史之所以几千年连绵不断,是与这种多元一体的重瓣花朵式的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
留住我们的根
史前,一截文明萌动的火种,一段辉煌征程的印证,它向人们述说人类文明的跋涉,向千秋万代昭示我们祖先的史迹。这种来自根脉的规定性,要求我们举起保护的旗帜,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地履行传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袁广阔教授:河南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时期遗址众多,其中各历史时期都有重要遗址,但由于古代遗址往往和现代城市村落同处一地,相互叠压,在现代掘土工具先进的今天,许多古代遗址甚至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被毁掉,因此我们有必要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摸清家底,给各遗址划定出保护范围,派专人看护。河南是我国文物科研的重点,目前已有大量重要的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对已经发掘的重要遗址目前考古研究方面进展较大,但普遍的问题是文物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因此在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我们的文物资源是一个重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文物部门要提高利用文物的意识,在文物出土前要有就地保护的方案,目前河南发现的遗址很多,但与之对应的遗址博物馆太少,向非专业人员介绍的资料和信息太少,而遗址博物馆建立之后,大量的信息和实物都可以展示出来,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要,同时随着其规划的完善,遗址也可以得到有效地保护。
省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关于河南史前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我以为,至少有3个方面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一,保护与建立。史前文化的重要发现,只有保留下来,形成大景观,才能为当代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在构建文化大省时要建立相关的目标体系,要围绕遗址保护,建立国家遗址公园,形成具有国家影响力的文化大景观。要在重要考古发现之后,形成类似于兵马俑、半坡遗址博物馆之类的遗址现场展示场所,以直观性与震撼力形成体现河南深厚文化的景观符号。要建设地下考古发现的集中展示园区,对那些现场不宜保留,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遗存,异地集中保护,形成代表河南考古大省的大景观,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符号。
第二,开发与传承。史前文化的发现,可以形成品牌并带来商机,如仰韶文化、大河村文化,均已开发出相应的白酒。贾湖遗址的骨笛、青台遗址的丝织品,也都可以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我认为,从“大商机”的角度,以后要更加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要形成考古发掘,联合发掘,尤其是与境外合作中,有关商业开发的合同约定,在学术成果发表方面要考虑有关文化安全的事宜,将其放在应有的高度。二是与地下发现中的知名品牌,及时注册,以防止资源流失。三是要对古代工艺与产品复制的企业与程序进行有效管理,防止低层次的复制,降低知名品牌的档次,形成一套报批与审验的管理机制。
第三,解读与研究。史前文化遗址,除进行考古学研究外,关键是要进行历史学解读。这些史前遗址的潜在价值,尤其是寻根价值,已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标识物与纽带。要加大对史前文化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研究,将文物的保护与开发作为挖掘史前文化资源的两翼,在全省进行总体与宏观规划,提出开发的思路与步骤,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发挥民间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发挥学术团体与企业界的积极性,使史前文化的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