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走进河南 >> 印象河南 >> 浏览文章

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2013/4/10 18:11:30 点击数: 【字体: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

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徐光春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在河南;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

  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同样,汉字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可以说,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汉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尽管汉语方言歧异纷呈,可使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商周的古文字还是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依然能读得懂。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指出:“中国的这种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区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绝对一致的著名汉字”。

  从“仓颉造字”到王永民的“五笔字型”

  ——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字史

  汉字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载体。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都因各自文明的戛然中止而早早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伴随着源远流长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从33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文字,堪称老寿星。

  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字史中,中原文字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不仅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古文字资料,还涌现出一大批文字学方面的大家,对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史学博士):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仓颉号史皇氏,是黄帝的史官,他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迹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李斯《仓颉篇》曰:“仓颉作书,以教后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时天地震动:“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献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上古时代巫、史不分家,巫术盛行,联系到仓颉作书天雨鬼哭,王充《论衡·骨相篇》说:“仓颉四目”,看来仓颉又是黄帝之巫。今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仓颉的故里,这个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现在村里人还大多姓史。这里现存仓颉陵一座,占地70多亩,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迄今为止,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共有15万片之多,单字有5000个左右,目前无争议的可释字有1000多个。孔子曾经叹息由于文献不足,殷礼难徵,到了19世纪末,忽然发现了150万字的甲骨文,这是连孔老夫子都未曾寓目的商代直接史料,因此弥足珍贵,早期甲骨文的收藏研究者罗振玉就骄傲地称“殷礼在斯堂”。正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深入研究,证明了《史记》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轰然撞开了被重重历史疑云紧锁的殷商王朝神秘大门。

  王宇信(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导)史学大师王国维曾深刻地指出:“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在王国维生活的清末民初,由于流沙坠简、敦煌写经、内阁大库档案,“四裔”碑铭以及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蔚然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几种新学问。特别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其后的科学发掘,形成了甲骨学和殷商考古学这两门全新的学问。从此,由于史料不足而山穷水尽的殷商文化研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开了新生面。

  李立新: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南阳人董作宾先生,是近代最著名的甲骨学家,他对于殷墟甲骨卜辞的发掘和甲骨文断代研究均做出了卓越贡献,和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郭沫若曾断言:“在甲骨文之前,汉字已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过程。”在舞阳县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16例刻画而成的符号,这些符号极有可能是文字。贾湖遗址刻画符号距今约8000年左右,对于汉字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南此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遗址中,均发现有陶器刻画符号,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应是甲骨文的源头所在,而河南也最有可能是汉字起源的地方。

  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李斯(?~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蔡县至今还有李斯故里和李斯墓。

  郑慧生(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到了东汉之初,许慎在汉字研究领域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人,《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在许慎著《说文解字》以前,中国没有文字学著作。有一部《尔雅》,那是辞书,它只负责解释词义;有一部《方言》,它负责比较各地的方言词。而收集全部流行汉字,介绍它们的造字方法,分析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这样的著作,只有一部《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收集了当时流行的汉字9353个,用秦汉常用的小篆书体,把它们全部摹写下来;个别字的古文、大篆与小篆书体不同,《说文解字》也为它们做出记录,这给我们今天研究文字源流、变化提供了绝好的材料。

  《说文解字》给汉字建立了540个部首,统属9353个汉字。有了部首,江、湖、海、洋……去找水部,松、柏、梅、桃……去找木部,简单明了,方便多了。所以,从部首法创立之后,《玉篇》、《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纷纷采用。直到今天编辑辞书,也还离不开此法。特别是一些上古文字字典的编纂,不仅离不开部首,甚至还必须依照《说文解字》的十四卷分部,如《甲骨文编》、《金文编》等。

  李立新:北宋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尤其是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开封市),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人口超过百万,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癉就是一名宫廷铁匠,不仅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今天书籍印刷中最为流行的汉字字体“宋体”也形成并得名于北宋。

  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代,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雕版印刷术由于是整版雕刻印刷,所以十分繁难。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癉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单字雕刻,拼合印刷,单字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有了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成倍增长,图书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宋体是宋代为适应雕版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在宋代,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完善。由于当时的书籍每一版印刷两页,使用的是长方形木板雕刻制版。木板具有木纹,一般都是横向,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但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由此产生了竖粗横细,横线端点有一粗点的宋体字形。一千余年来,宋体字一直行用不衰。

  河南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字史,在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领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永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永民,河南南召县人,教授级高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在1978~1983年间,以五年之功研究发明了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即王码)”,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据199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当时的中国内地计算机用户中,85%的人使用王码(五笔字型),王码已经成为全社会普及最广、装机最多、影响最大的电脑汉字技术。王永民被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昇。”

  文化摇篮书法故乡

  ——群星闪烁的中原书学史

  与汉字发展史紧密相伴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史。从商周至现代,汉字书体在不断地发展。从形式上有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就艺术风格而论,不同时代、不同书家、不同风格,形成了日月联璧、山河焕彩的局面。河南古代及近代书法遗迹特别丰富,各种书体,都可以在河南找到代表作。

  翟本宽(郑州大学教授):除了大家熟知的殷墟甲骨文,河南还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是用笔写在软坯上而后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由于书写工具不同,笔画较甲骨文粗肥丰满,结构严整而疏朗。

  我国古代石刻遗存较多,特别是碑刻中保留下来的极其丰富的书法艺术,更是书苑中值得珍重的瑰宝。河南遗存碑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尽显风采。据1960年在全省范围内对石刻碑碣的调查,获得资料多达5000多份。比如,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正始石经》中的古文就属于大篆的一种,《正始石经》也称《三体石经》,书有古文、篆、隶三体,三国魏废帝(曹芳)正始中刻,与《熹平石经》并建于洛阳太学前。隶书:河南隶书碑刻相当丰富,数量居全国首位,如《孔庙碑》、《李孟初碑》、《淮源庙碑》等,都是隶书珍品;楷书:龙门北魏造像中的“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龙门三十品”和初唐造像题记中褚遂良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堪称书苑奇葩。龙门古阳洞北壁的《始平公》,是龙门造像题记中碑刻和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宋代书法对前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北宋的苏、黄、米、蔡,开创了宋四家书派,而宋代皇帝赵佶(宋徽宗)则创造了瘦金体,在宋代书法流派中别具一格,原新乡县的《大观圣作之碑》,保存了这种书体篇幅较大的实物资料。碑文由赵佶撰并书。行书:如褚庭诲的《程伯献墓志》,可作为唐代一般行书的代表。此志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刻,刘彤撰,褚庭诲书。其书迹除在《淳化阁贴》见到外,此志出土是一个新的发现,字体在丰满匀圆中,具有轻重顿挫之致;草书:河南偃师的《升仙太子碑》,首先用草体写碑文,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例。此碑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刻,则天武后撰并书,妇女书碑,始此一石。

  河南地处中原,钟灵毓秀,名家辈出,有历史记载的河南籍书法家多达4000人,其中有的人在书法发展的转折关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翟本宽:其实,仓颉、李斯、许慎等不仅对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都是著名书法家。李斯就被誉为“小篆之祖”。除此而外,还有几位河南著名书法家不能不提。一位是汉代书家蔡邕,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擅长篆书,隶书尤为著称,有篆籀八体之妙。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东汉政府为校正儒家经典文字,在洛阳太学前立了46块石经碑,史称《熹平石经》,其中部分为蔡邕所书。该石经不仅对校正古籍有重要贡献,且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材料。

  郑道昭(?~516年),开封人,北魏书法家,其书法艺术不独在北朝居首,在真书中亦属佼佼者,不愧为北朝书圣。

  楷书之祖钟繇与褚遂良。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降及三国,钟繇(元常)乃有《宣示表》等,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我国书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钟书分三体:一是“铭石书”(即正书),二是“章程书”(八分),三是行书(为尺牍所用)。三体兼善,梁武帝对其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评。虞世南也说:“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

  褚遂良,字登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同为唐初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其影响不仅遍及国内,且远播日本、南韩等国。他工隶楷书,传世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编》说:“遂良书法,或学钟公之体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途。”

  刘德升,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史书盛传行书为刘德升所创。刘德升作行书,是对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开了由楷入行的先河。

  草书大家王铎。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至明末书法尚姿媚,少奋发雄强之气。他在书法艺术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于董派之外,别树一帜,名重当代。其书迹特别丰富,在孟津、沁阳、济源、浚县等地均有资料,其手书《拟山园》帖,尤为著称。

  西中文(河南省书协常务理事):古代之中原书法名家群星璀璨,今天的河南书法事业也是蒸蒸日上。近20年来,河南在历届全国性书法大展大赛上,获奖数始终保持在第一、第二,被公认为全国书法大省,真可谓“中原书风”热中华。以谢瑞阶、张海、王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书法人,不但在本省,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05年中国书协换届选举中,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目前,河南书法队伍已形成了布局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书法爱好者多达200多万人,中国书协会员构成了中坚力量,5~10位名家则位居领军地位,整体发展态势喜人。

  音、形、义的完美结合

  ——汉字发展特点及规律

  介绍完中原文字史、书法史,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字相比,究竟有哪些突出特点?简而言之,其特点有三:一是以形体表意为主,兼能表音,形音结合,表现力强。二是结构规整,书写优雅,一字一音,抑扬顿挫,兼具形体美和音韵美。三是包涵的信息量大,汉字历史已有四五千年,发展演变从未间断,所涵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十分丰富。四是言简意赅,同样的内容,如果用汉语写出需一页,译成英语则要超过一页半。

  郑慧生:文字的三要素是形、音、义。形—文字本身的形体,它是怎样写的;音—这个形体所要标示的音节,它念什么音;义—这个读音所能表达出来的意义,它当什么讲。中国的汉字旧称象形字,但象形只是汉字最先采用的造字方法。中国汉字的绝大多数却是形声字,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最能体现形、音、义三者的结合。譬如“瞥”字,其形分为两部分,上“敝”下“目”。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从字形上我们就能讲明白形与音、义的关系:此字从目敝声,其义为“快速地一看”,故字“从目”,其音读piē,故云“敝声”。西方的字母文字易于表音却难于表义,如英文中的“peep”,音为[pip],义为“瞥”,读音固然容易从拼写上辨别,但你能从peep的拼写上想象出“快速一看”的意思吗?汉字是最善于表达形、音、义的文字,所以它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距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成为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文字。

  李立新:汉字发展规律也有三个: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几种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

  二、汉字形体存在规范化趋势。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最重要的就是秦相李斯完成的“书同文”,其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唐代的《开成石经》等都对汉字的规范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因为人类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一些是象形和会意难以表现的,好在象形汉字是独体字,用同音声符字增添上表示意义的形符字,就构成表达新的意义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可以由独体象形字大量组合,并可以方便地表达语言中新的意思,从而解决了汉字不足的困难。但形声字并没有破坏汉字的表意功能,因为还有一半的意符字在,正所谓:“秀才识字读半边”,这正是汉字的高妙之处。

  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的灵感和智慧,也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

  弘扬汉字文化现实意义重大

  张生汉(河南大学文学院):历史上,数不清的河南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特别是为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要建设现代化的新河南,在汉语言文字、特别是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研究、普及应用方面,我们也应有所作为。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一要制定好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二要重视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汉字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利用,让河南争做汉字信息技术产业大省。

  韩宇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这既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中原汉字史的重要地位,弘扬汉字文化,对中原的崛起、河南的复兴,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弘扬汉字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才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消除误解,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

  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得到更多独特的审美享受,也得到新的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途径和方式。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从书写印刷角度看,同一份文件作品,汉字的用纸量是最少的。有位联合国资深外交官说,在任何一堆文件中,他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汉字文件,那就是最薄的那一本。显然,汉字更合于经济的原则、环保的精神,汉字文化其实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汉字是一种伟大的文字,自从五笔字型等各种电脑数字化输录方法问世以后,实践证明,汉字的输录速度并不落后于任何一种拼音文字,弘扬汉字文化,至少有利于在汉字文化圈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有通晓多种文字的专家作过这样的比较:汉字自产生以来,共创造了50000多个字;现在大部分都“死”去了,不再被使用了。日常交往中的常用字仅1500左右,人们只要掌握4000~6000字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而英文的单词有五六十万个,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还有1000个左右的新词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大学问家,每年都还需要再学1000个新词。但是,汉字由于具有特别的造词能力,仅仅依靠熟识字的重新组合,就可以了解掌握时代变化带来的任何新事物了,并不需要不断地重新学认新字。这种不需要“后续投入”的文字,给人们省下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和现代价值,它理所当然值得大力弘扬。

  汉字文化必将成为世界上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09-01-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