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走进河南 >> 印象河南 >> 浏览文章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2013/10/21 16:56:43 点击数: 【字体: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我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徐光春同志在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主要内容时,专门讲到神龙文化。

  神龙,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中华民族奋进向上的精神标志。为了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原神龙文化,我们特请专家学者,帮您拂去岁月的风尘,掀开历史的窗幔,向您述说——

  在自然力面前

  ——神龙文化源于原始图腾崇拜


  了解中原神龙文化,首先要知道龙的起源。有关龙的起源,不知有多少古今文人学者做过猜想与考证。今天,最终有了一种比较一致的结论: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以蛇体为骨干、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浓缩、沉积着原始社会后期到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以致最后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张振犁(河南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顾问、省民协名誉主席):图腾是英文Totem的音译,是祖先的意思,就是对祖先的信仰,就是源头。原始部族的图腾信仰,在世界范围内大体有以下一些表现:一、图腾物(动物、植物等异物)为本民族的先祖,每年要举行祭祀活动;二、图腾是本民族的保护神,帮助本族人避过灾难,安居乐业;三、帮助人生产、生活;四、本民族人禁食本族图腾物,并加以保护;五、图腾物有巨大力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等。

  中国的原始图腾信仰,基本也是如此。其不同之点在于对龙的信仰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民族头领形体特征与龙相近;二、部族头领降生时,出现吉祥异兆(由其他动物保护、供乳,使其成长等);三、龙与灾害斗争,使部族安居;四、图腾物教民生产、生活;五、帮助治国、理民;六、进行文化科技发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文化等;七、龙是华夏民族的保护神,主持、帮助部族领袖,在灾后已经无人的情况下结婚,生育子女,繁衍本氏族后代。

  华夏族对龙的信仰,直接关系到本氏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大民族、社会和历史发展等问题。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

  李学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值得注意的是:龙并不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实有动物,而是我国先民通过长期观察,撷取多种动物有代表性的躯体特征,加以综合塑造的结果,一开始便具有神秘与想象的性质。

  庞进(我国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我们的祖先从成为“人”的那一天起,就面对着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在气象万千、神秘莫测、威力无边的自然界面前,先民们震惊了、不知所措了。他们想象着,一定有个可知的神灵主管着这一切。这时候,龙的模糊集合开始了,参与集合的有天上的云雾、雷电、虹霓,有地上的蟒蛇、蜥蜴、野牛、海潮、泥石流和天地间的龙卷风……龙的模糊集合过程也就是这些天象和动物被神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先民们的畏惧心理有了对应和依托,提供了多多少少可以排遣一些、升华一些的途径。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明代冯复京撰写的《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五云:“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踈\,踈\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 ,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是在介绍画龙的方法,也说明龙本身是不存在的,龙只是想象的动物。我们的祖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各种动物形象最美好的部分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他们想象中的“龙”,来作为部族的图腾和祖先形象的象征。龙形象的形成,表现了中华民族极强的审美意识。

  氛围与传承

  ——河南是神龙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


  有哲人说:文化是一种氛围和传承。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研究它离不开原始部族的发展史。因而探讨龙的起源,需要我们把目光伸向遥远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许多专家认为,中原龙文化的源头应从伏羲女娲开始,也可以推导至更远的盘古,但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源头,有具体文献记载的是伏羲。伏羲活动的中心区域正在河南。

  张振犁:古人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才有了生存的可能。伏羲、女娲的图腾信仰龙是从盘古传下来的。首先,他们像盘古一样都是龙身,这是龙信仰、崇拜的标志;其次,伏羲、女娲出生的情景奇异;再次,龙的信仰表现在对伏羲、女娲的保护上;最后,“龙的传人”伏羲、女娲的创世功勋显赫,这一切都离不开龙的信仰这一内在的精神动力。特别是,伏羲“画八卦”有关的传说《龙马负图》、《神龟(龟龙)负书》的神秘色彩,直接与龙的信仰有关。其深奥的哲理与文化内涵,至今仍在争议。不论如何玄妙,八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那样崇高,它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追本溯源,其根乃由于龙的信仰所发挥出来的,代表着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王剑(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太昊伏羲,在今淮阳一带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在对太昊伏羲民族血缘先祖和文化始祖地位的选择和确认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众多的勋业归加在他身上。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画八卦,开启文化之源。(二)确立了天文历法。(三)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四)养六畜以充庖厨。(五)定姓氏,制嫁娶。(六)造琴瑟,作音乐。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是最早、最可靠的关于太昊伏羲以龙纪官,以龙为徽号的典籍记载。

  今存淮阳县城北的太昊陵就是太昊伏羲长眠的地方。太昊陵在春秋之前就有墓冢,当年孔子来到陈国,“陈侯启陵阳之台”,与孔子一同拜祭。

  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聚合、熔铸的过程来看,太昊伏羲与其他始祖相比,其传说流传面更广,对文化的贡献更大,而且龙图腾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所以,伏羲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华夏龙的传人之根基,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张振犁:中华民族对龙的信仰和崇拜达到新的高峰时期,是在上古“古帝王”时代。这一历史阶段,以黄帝为代表,还包括颛顼、帝喾、尧王、舜帝。在这些古帝王的身上及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龙的感召作用,集中表明了龙的精神永存价值。它赋予中华民族以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他的部落联盟,统一了中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国。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新密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新密市的浮戏山可为中国人文作证。

  在民间和文献上关于黄帝与龙的信仰关系的材料也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他形体似龙,这是龙信仰的外部表现;二是诞生有异,这是龙图腾的又一特殊现象;三是黄帝秉承天帝意旨,治国、理政、安民,表现在受“河图”、“洛书”和“祭祀河洛”的神圣活动中;四是黄帝在西大山(今我省汝阳县)举行部落联盟开国大典时,分明是龙前来祝贺黄帝统一中原的伟大胜利;五是龙是黄帝治国、理民的有力助手。

  总之,在我国上古帝王时代,从黄帝到舜,他们既重视精神文化,又重视科技、物质文化的发展,其目的就是为民造福。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正是我国龙信仰文化的精髓。

  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尊崇祖先的文化。我们只能把龙当作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实际的东西。

  朱绍侯:(省历史学会顾问、原会长,河南大学教授)根据神话传说,黄帝不仅是龙的儿子,而且最后也被龙接上了天庭。黄帝乘龙升天而游殊乡绝域,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美好动人的传说,就连司马迁也要在《史记》中记下一笔,可见这一传说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在黄帝之后,几乎所有的帝王都要与龙拉上关系,才显示出其特殊地位。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探索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河南的考古发现主要有,濮阳仰韶文化中用蚌壳摆的龙,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此外,还有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玉龙,等等。

  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

  天光云影共徘徊

  ——神龙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中华文明史上,龙与宗教、哲学、文学、建筑、绘画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龙从未离开过中原人乃至华夏民族人们的生活。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黄厚明、衣传华(南京艺术学院龙文化研究者):我们把龙文化分为宫廷龙文化和民间龙文化。宫廷龙文化是神话帝王的文化。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尊崇龙神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使人们像崇拜龙神一样崇拜帝王,这就形成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龙文化现象。由于龙的权威,龙以及龙纹本身逐渐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统治阶级对龙纹的垄断,集中表现在古代的服饰上。

  民间龙文化就是所谓的大众龙文化,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以求雨或止雨而形成的龙文化,赛龙舟、赛龙灯等以竞赛、娱乐为中心的龙文化,以龙的节日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习俗和禁忌,表现在地名、菜名、药名等文化现象,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龙文化。

  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种延绵了至少有七八千年之久的特殊现象。早期的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统一信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原始图腾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与民族相适应的龙文化。在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龙始终起着融合、凝聚的纽带作用。它那真实而又虚无的形象,成为华夏儿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象征。

  巩固强化亲和感

  ——神龙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神龙文化也不例外。

  庞进:“和合”文化的产生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界和人类本身是“和合”的,如天云汇集,百川入海,氏族群处,男女媾和;二是人们的“和合”心理。在这个地球上,弱小的生命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强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是和社会力量异己的,难以亲近的。于是,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种种办法包括灶神的办法来和身外的异己力量相互沟通、交融互渗,以求“和合”。这是“和合”文化的心理基础,人类的种种“和合”现象,都可以视作“和合”心理的外化。

  神龙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天向的模糊集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个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便构成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链环。在构成这个链环的过程中,人们同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相感应,同鱼鳄蛇蜥马牛猪犬相沟通,使不可依赖的异己的东西有了亲和感,再以香烟烛火和祭祀祈祷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亲和感。如此这般之后,人的“和合”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失落得以回复,失衡得以复平。

  伟大的情感与遗产

  ——今天还应提倡龙文化


  物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神龙文化习俗如何变化,人们崇龙这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现在看来,今后也不会改变,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文化含义有所变化而已。龙崇拜依然是灵物崇拜,人们仍然会把龙当作祥瑞的象征。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一书作者):在中国历史上,崇龙习俗对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传说中龙能飞翔上天、兴云布雨,表现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喜欢把有本领的人称为“龙”或者自誉为龙,说明人们也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二、人们把中国称为“龙”,把中华民族称为“龙”,说明人们希望中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人们还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自称“龙的传人”,等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两种精神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见,崇龙习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扬光大。

  朱绍侯:最近有人提出,由于西方世界认为龙是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动物,为此建议改变这一标志,不要提龙文化,这是不对的。中国的龙没有侵略性,它不攻击别人,别人攻击它时它才反击。我们不是因为龙文化才遭到有人敌视的,因此还是应该提倡龙文化。龙,积极进取的方面还是很多的,正面影响还是很大的,负面多是别人胡想的。

  郑慧生(河南大学教授):近代考古工作者从地下发掘出了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灭绝的恐龙骨骼化石。这骨骼因形似蜥蜴,于是就被命名为di-nosaur——令人恐怖的蜥蜴。早年的译者考虑到中国人一向熟悉龙、认识龙,而中国龙的形体又与蜥蜴大致相当,于是就在翻译时,趁势把“令人恐怖的蜥蜴”名为“恐龙”。其实,恐龙和中国的神龙毫不相干,神龙的形象委曲婉转、刚柔相济,哪里会“令人恐怖”?

  还有人把西方神奇志怪小说中的龙与中国的龙强加比附,却是庸人自扰了。西方神怪小说中的龙“dragon”,是暴力和邪恶的象征;而中国的龙却是吉祥、幸福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的专有名词而去改变中国人的语言概念,硬要放弃“龙”的含义进而拒绝它、丢弃它。更有好事者要改变中国龙的英译名,我看也没有太多必要。中国龙固然也叫“Dragon”,却已不是西方神奇志怪小说中的邪恶之物了。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已经拓展了“Dragon”一词的含义,中国龙的概念也广为世界所了解。

  陶文淑(德国波恩大学远东艺术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德意志民族的象征则是一只黑色的雄鹰。德国人没有因为鹰属于猛禽而担心别的国家对德国产生误解,但是中国人自己却由于西方文化对龙这一形象有不同认识就对龙图腾产生质疑,太可惜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多一些自信,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虽然我们的文化没有你们的长和这么丰富,但是我们是不会想到这样改自己文化上的象征的。

  太昊陵陵庙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的仰韶文化蚌塑龙虎遗迹,龙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躬身,长尾,龙姿遒劲,爪麟逼真,几欲飞腾。经碳14测定(树轮校正)距今大约6400年,被国内考古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1987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和新闻界,并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 (朱培娟)

  点评张中培(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第一龙”为故宫7万条龙找到了祖先,这祖先就是“中华第一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还是“世界第一龙”。

  ▲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绿松石龙,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08-06-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