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星拱月地与将军祠
杜牧《金城曲》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诗句,吟的是南朝陈后主叔宝偏安江左,腐化堕落,整日拥姬抱妃,寻欢作乐,致使朝纲废驰,杜会风气腐败,造成亡国的悲剧。
据传说,隋杨广二次统兵伐陈,先锋韩擒虎避开南陈江北重兵,直插江岸心腑防守薄弱处,出奇兵,水陆并进,迅速攻破朱雀门,包围陈宫。陈叔宝接到紧急战报时还问:“我江北翟让,程泽臣尚统十万大军何在?”当韩擒虎破龙绮楼门时,陈叔宝正拥张丽华歌舞犹酣之际。宫女见隋兵而惊呼逃避。他还厉声问:“小王子巡检回来否?”
那小王子正是陈克耕,于隋杨广第一次伐陈受挫退兵后,即奉旨率领皇家禁军三千巡检江北防务。这次金陵陷落之时,他刚从翟让将军防区赶到淝水一线巡检。适逢程老将军率兵勤王溃散。隋军追杀,喊声连天,他以所带之人马迎战,一接触陈兵就溃败下来。他只得收拾残兵败将向西无目的的溃退。由于巡检部队没有辎重,不几日就缺粮缺草,兵无斗志,逐日溃散。到光州界时仅剩皇家亲兵亲将百余骑保驾。小王子举目四望,这里地形依山傍水,草木繁茂,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就命令就地休息,举行朝会议事。大家一致同意暂时就地隐蔽,暂避锋芒,再图后举。小王子把军中仅有银两分散给个人,择地结合舍,添置农具,垦荒种地,过起隐居生活。他改名陈克耕寓意,克已自持,躬耕而食以明志。
这批青少年移民,文化层次高,各种技能水平好,管理才能又精干,不过二年工夫就形成一个较发达的小部落。他们同当地居民互济互助,通婚通商,相处很融洽。战后的田园生活,也颇为诱人。
再说隋炀帝杨广统一中国后,不体恤民疾,也不奉行战后休养生息之术,一味的对外开边拓缰,对内大兴土木,闹得国困民穷,匪盗蜂起。他更倒行逆施,频造龙舟,大选美女,掘运河,造行宫,三下江南看琼花,耗资惊人。结果造成全民叛变,小王子陈克耕的隐逸之梦到此也就破灭了。在动乱的形势所迫和乡民的要求下,他只得派出几名原得力的将领来维持乡里治安。通过几次小型的自卫战斗,陈家兵也就打出名了,小王子的招牌也就不翼而飞。江淮之间民思故主,将念旧恩,霎时间风从虎生,云从龙起,一支兵强马壮的反隋队伍也就拉起来了。接连几次打退隋朝州县的进剿军。兵越打越勇,将越聚越多,于是农民军将领拥立陈克耕复陈讨隋。陈克耕坚持只称将军,不建国号,同时在徐州、汴梁、陈州一带,也组织起一支由前南陈大将军翟让领导的农民军,建首府于瓦岗寨,兵强马壮,威镇一方。另有山东人魏征、魏敬兄妹举旗起兵反隋,会合了徐绩和前南陈大将程泽臣公子程咬金、秦彝公子秦琼等人,也树起反隋义旗。登州、冀州一带英雄豪杰望风归附,兵多将广,声势浩大。三股义军攻城掠地,把中国东部连成一片。
由于目标都是反隋,又多是南陈遗臣,他们在老将军翟让的撮合下,邀请陈克耕、魏征等农军三方代表在瓦岗寨开了个千古流传的群英聚会。头一件大事,是联合后议立新君。老将推幼主,幼主尊老将,推来推去落不下盘子。最后还是徐绩和魏征等想了个活局。他说:“那么少主推,老将辞,三军不可一日无主,提议请公候家子程咬金代立,以观形势变化。”大家一致赞成程咬金黄袍加身,称混世魔王。封魏征为开国丞相,徐绩为开国军师,秦琼为讨隋兵马大元帅。陈克耕尊为故主,翟老将军参于军机。大事已毕,择日西征。
议立之后,军有头,将有主,陈克耕认为报国仇、雪家恨已有人,他的心境也就平静下来。几天舒服日子一过,他的心思反而复杂了,饭不思,茶不饮,竟闹起病来。翟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夜入卧帐看望侄儿陈克耕。克耕交底道:“我年过而立,不近女色,主要是看不惯先皇和诸皇兄拥姬抱妾,诗词歌舞,糜烂生活带来亡国灭族的悲剧,所以至今没有考虑个人婚事。近来认识了双枪女将魏敬,对她的文韬武略,百般敬佩,想结为凤侣鸾俦。由于身在军中,不便开口,这就将我愁病了。”翟老将军当即表示赞助,回帐即告知魏征,致意魏敬。在他们说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兴唐史增加一段佳话。三股义军合兵西征之日,也正是隋炀帝三下杨州看琼花,驾崩江都之时。
话说中国西部也崛起几股农军,其中最强大的,当推唐王李渊,率领三个儿子起兵太原,王妹起兵宛城。他们屡败隋军,并联合王世充,窦建德等农军,竟然打下洛阳、咸阳,隋朝也就灭亡了。隋亡诸候纷争,又开始了割据战争,这时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主力,一败洛阳,再败潼关。恰在这时得遇程咬金派出的联络人员,经魏征、徐绩撮合,山东、江淮二股联军,全部人马归了唐。也就是“二马投唐。”后来李世民率领这支经过改造的农军,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终于完成了一统归大唐的事业。在兴唐开国的战争中,陈克耕和魏敬立下了赫赫战绩。特别是下临汾定太原,为大唐开基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祖驾崩,李世民登基,统一天下,定都长安,大封兴唐功臣。其中魏征封丞相,赐国公。陈克耕誓志归田蓼邑,太宗李世民准奏。即封魏敬为蓼国夫人,参与治蓼。他们入蓼后,建将军府于光州固始县陈集北面。克耕治蓼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如疏上清河,挖泉河入准等工程,均造福百代。魏夫人主持将军府,代衔与皇室、相府联系,主持一切庆贺大典,因此她有机会认识武氏于唐宫,武氏执政后,也很敬重魏敬的为人。
陈克耕将军逝于公元654年前后,其子陈政袭爵治蓼,官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葬其父于陈集东七星拱月地,建将军祠于陈集南街。
将军祠归址犹在,也是陈家祠堂,解放前为福山西会馆,解放后是乡所在地。
七星拱月地,是陈克耕墓地。1968年修东干渠,工程经过墓区,曾出土军械、护心镜等物。基地何以名“七星拱月?”有几种说法:其一,七星指附近七座小山,计为何山、郭山、桃花邬山、黄栎山、石堂上、义岗、黄山,月指墓地,是就地势风水说的。另一,南斗七星,象征南陈,月象征陈克耕本人,是王子而不封王,是素月,有功德如月之清辉永照人间。
二、安大山与元光顶
安大山座落在固始县县东七十华里与霍邱交界处,是大别山的支脉。大别山层峦叠嶂,东西走向,到了豫皖地界,更突起一脉,自南向北,蜿蜒伸去,直达淮河南岸。此脉称长山。而长山是南北走向,延伸到霍固交界处,它竟突出一脉,伸向蓼东平原,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真有飞来山的雄伟气势。沿山湖沟星罗棋布,波涛浩浩,有吞山没岭之气,更有泉河围绕山麓,向北注入淮河。此地之水光山色,堪称一绝。
且说,安大山在南北朝时及隋代战乱期间,山上有庙,庙居和尚数百人。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教化不及,他们不遵王法,肆暴乡里,民不堪其苦。大唐开基,依然是春风不度,形成豫皖边一大真空带。他们过的仍是非僧非道,作恶多端的生活。
唐皇帝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大封兴唐功臣。但也有一条规矩,只给爵位,多给俸禄,改任文职,脱离军队,归田待命;对女将,则只封夫人,给俸禄,不授官职。陈克耕将军其时携夫人魏敬荣归固始,就卜居于安大山北麓,泉河东岸。此地土地肥沃,草木丰茂。陈将军由于过惯了军旅生活,除日理县政外,还喜跋山涉水,兴修水利。魏夫人则抚育子女,安居乐业。
此时山僧,慑于魏夫人的虎威,不得不有些收敛,一时相安无事。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又贼性萌发,横生是非,毒害乡民了。
一日,将军府接到状纸,状告:“山僧打家劫舍,掳掠民女。”当时,魏夫人似信非信,她想:大唐开国,遵道敬僧,广立庙宇,政教所及,国泰民安,怎么有和尚越规的事呢?
她本着有告必查的准则,就向家将徐珩面授机密:备烟火礼品一担,向导一个,随从十骑,前去进香探庙。徐珩受计启程,免不了也向随从作一番安排。他捧祭表,带随从,探山向南而去。凭文书,遵山规,也就顺利的进了夹山口,过白龙池歇马饮水,步行至老平堂,停众歇脚。徐珩仅带一副香担,一个随从登上二岭,攀上老顶,再由接引和尚引见主持僧。进香、献茶、拜佛一应礼毕,方辞山率众回府。
路上他们汇总出四点条呈,向魏夫人禀告:
一、观众僧粗俗无状,妖气横生,眉宇间蕴有杀机,绝非出家人气质;
二、老平堂虽设道场,实乃练兵之地,刀光剑影,翻打痕迹,斑斑在目;
三、龙窝马群呦呦,声震山野;
四、庙内地下有空响之声,似有暗室地道。
魏夫人听后,为之动容。历经多次查访,始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山僧罪恶多端,图谋不轨。才上表奏明朝廷,获准降旨剿灭山寇。
魏夫人遵旨,调府兵三千,战将百员,兵分三路,扫荡山寇。
第一路:攻正面夹山口,破白龙关,大战老平堂,直抵老顶西坡,主将徐珩。
第二路:攻打松林寺城堡,抢占普救寺,掩护强攻阵风洞,围志顶南坡,主将陈敷。
第三路:发轻骑兵三百,飞渡紫骝岭,包抄二岭,截断东、北两方退路,主将陈敏。
帅部一声令下,陈家府兵,冒着滚木擂石,奋勇当先,一鼓作气,攻下老顶,堵死地道,全歼山寇,其战果辉煌。
魏夫人一面派人处理战后事宜,安置战俘,资遣民女,救火清道,一面命随军缭员着手刻石立碑,名曰:“安大山,”以志永远平安之意。
次日天朗气清,魏夫人携带爱孙陈元光,并马登山,观看山势,过白龙池,停进饮马,池中水清见底,元光人马倒映水中,真如白龙戏水。魏夫人见状大喜,说道:“此真我家白龙驹也,堪继祖业,驰骋疆场。”时人称元光为白龙少帅,典故即出于此。元光后来尊为开漳圣王,果验此语。
祖孙休息罢,策马登山上老顶主峰,极目四野,好一派风光尽收眼底;南看金刚台连云,横空出世,东看长山如龙出海,吞江没河;下视龙潭,波光如镜,浪击蓝天,浩浩荡荡,有吞没老顶之势;回身西望,则见蓼东平川沃野百里,草木丰茂。不觉仰天赞叹到:“真乃天造地设之灵山也,吾死当葬身于此,以观风化于百代也!”元光虽年仅十岁,已是朝野闻名的神童,立即察觉奶奶的心愿,马上拱手禀道:“孙儿遵命,愿祖母寿比青山。”
魏夫人闻言不觉欣然大笑,以鞭指山峰,说道:“我名此峰为元光顶,愿我祖孙二人共戴佛光。”随军僚员亦刻石立碑曰“元光顶”。此及即兴之言,本无关大局,此事已流传千载,成为佳话,受万人景仰的信史了。
三、白龙池与龙窝
魏敬奉旨剿平为非作歹的山僧,命名安大山以后,百里山区恢复了过去山的宁静,水的澄澈,松竹的苍翠,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
春日山光明媚,百鸟声喧,太夫人携带爱孙儿陈元光和几名侍从,登山观景。他们一行人马,取路朝山官道行至山下,举目上看,只层层石阶,直排列到山头。此道全是用青石板砌垫而成,宽约八尺,高有千层,故称千层梯。每高至300层时,均有方石砌就的一个平台,面积可容二百人休息,平台中间有古松参差,浓荫覆盖,遮阳蔽日;两侧沿山沟处,遍生水竹子,竹林中有潺潺山泉流出,可供朝山人饮用。第三层平台,上接老平堂,有一个较大的蓄水池,是从整块大板石中开凿而成,从石缝中间有泉水溢出,其水澄澈见底,冬日水暖,夏日水凉,水底及周边有青苔铺翠。其特征很像龙门山的珍珠泉、禹王池,专供朝山者饮马之用。并立有石刻山规:“凡是朝山者到此,均须下马下轿”。徒步登山,马夫、轿夫、随从住此歇脚饮马,故名饮马池。
太夫人带领元光策马并 来到池边,白马倒映,碧波涟漪,好似白龙戏水,元光骑在马上,丹唇皓齿,活灵活现,像李天王的三太子,戏耍白龙。太夫人见状,不觉大喜,以鞭指元光,春风得意的说道:“此真我家白龙战驹也,可光大祖业,功在朝廷,荣在家门,吾夙愿足矣!”陈元光看着奶奶的喜悦之情,就很认真的说:“吾若真能乘龙,就一定跨海。”此话当是祖孙一时开心之谈,谁知陈元光13岁时领光州乡荐第一,少负盛名,誉为白龙小将;15岁随奶奶魏敬,叔父陈敷、陈敏,率固始五十八姓人马,驰援兵,靖漳江,称元光为白龙少帅,后尊为开章圣王。后人禀承太夫人之意改饮马池为白龙池,流传到今已1360年矣。
祖孙饮马白龙池后,回首东望,则见苍松翠竹掩映,碧草连云的元光顶下有一个山洼,三面壁削陡立,西向一阙。魏敬指鞭问众人,对面为何处?随从答:“此乃龙窝,是山僧养马的地方。”她审视良久说道:“好一个养马场,咱们去看一看。”随从回转马头共拥魏敬祖孙二人,驰马下山,飞马大涧沟,立马龙头,举目四望,则见龙窝三面环山,陡不可攀,似圈马围墙,陡崖脚下有汩汩清流,如同饮马槽;中心地带突起一平岗似龙头,可搭建马棚;整个洼处,地势平缓,杂草丰茂,是理想的牧马场。
魏敬看到这里,心潮澎湃,忽然想到两句名言:“丰年不忘积粮,太平不忘筑墙。”暗暗的反思,几年太平日子一过,我老婆子倒忘乎所以了。就毅然决定:“作为将军府的饮马场”。日后送来二百匹良种马,在此繁衍军马。先将军骑的火龙驹,魏敬骑的雪花青,均放养此处,命名为将军府龙窝养马场。
这一繁殖军用良种马的措施,为总章二年,大唐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奉旨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战将123名前往泉州、潮洲间平叛准备了条件。其中铁骑五百就都是从龙窝养马场挑选装配起来的,可见魏敬忧患意识的历史意义了。
四、龙潭水兵与泉河槽运
总章二年(669年),福州绥安县山民骚乱,朝廷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领123员,前往平叛。魏敬淮上劳军归府,若有所失,总是考虑着大军南征,如何筹措后援问题。而后援的关键是槽运军需和补充兵员,特别是大军闯海,尤需水兵和战船。她就决定第二天带领儿子陈敷、陈敏、孙子元光,到安大山作实地考察。先走小路,从泉河转北涧沟,东到龙潭。看了龙潭水位和港口,再策马登山看森林资源,计算造船材料。回府后又是虎帐青灯,彻夜筹划,霜染白发,驰思万里。
次日魏敬升帐,决议两件事:
其一,令陈敏将军伐木造船。陈敏领令招集木工、铁工、运输工,择日开山伐木。他把造船的厂址分设两处:第一处造战船,设在龙潭西港近山坡处,建筑起船坞,近山取木,近港下水,可谓方便之至。陈敏组织一班工匠,日夜兼工,半年造成战舰20艘,交付现役,二年监造200艘,投入服役。第二处造运输船,设在泉河东岸陈集码头上边,叫将军府木场。口堆积元木,监造运输船和快艇,二年也造成200余艘,验收待用。
泉河槽运对唐时陈将军府运兵运粮很重要。它南连史河,北接淮河,风帆上下,船舶接踵,是蓼东蓼北官运、商运一大要津。这条槽运,对魏敬南援,更为重要,泉河在安山南北有两条分支,由西向东走北坡接龙潭名北涧沟,是木材下运陈集木场,军粮上运龙潭的枢纽;由西向东线南坡,接纳大涧沟,二涧沟,南涧沟的南润河,在雨季汛期是放木排的最佳季节,顺流直达陈集木场,排乘水势,盛况空前。
其二,命令陈敷将军训练水兵。他奉令把水军训练大营扎在龙潭西埠,背靠开阔平原,面对波涛浩荡之龙潭。陈敷先调府兵200人,再征募熟悉水性的青年300人。即日上马,先用民船训练基本项目,俟战船下水就正规训练。半年后配来20艘战船,他就抓紧训练并利用龙潭不冻港的优势,大搞冬训。二年过后,这支500人的水兵,居然练成掌楫驶船、下水潜游,船上可战的一股蛟龙。为后来魏敬率师南援,作了胜利的准备。
五、魏敬六十七岁统三军
唐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于总漳二年奉旨南征,初与山越人作战获胜,后因北方将士不服水土,加之瘟疫发生,病死比较多,便退保九龙山(闽南九龙江中、上游),奏请朝廷增兵。武则天览表,想起开国双枪女将魏敬,足智多谋,能征惯战,不久狄仁杰上禀:“魏敬在龙潭操练水兵,为国操劳。”不禁大喜,马上传下圣旨,令蓼国夫人挂帅南援。
魏敬接旨谢恩,祭旗点兵,马上发军帖,点将校,传檄固始城乡58姓军校5800人;其中骑兵千人,戎装赴将军校场待命;另从龙窝选出战马500匹,配备突骑兵待命;又从龙潭水兵营中,选士兵500人,战舰200艘,运输船200艘,排列于泉河两岸待命。
各路人马到齐,魏敬择日誓师。她依旧跨上雪青战马,手执双枪,顶盔贯甲,威风凛凛。三声炮响,水、陆、骑兵全登上战舰,刀枪映日,旌旗蔽空,战舰首尾相衔,一字儿排列数十里。风鼓帆张,船乘碧波,出泉河,入淮河,转运河,过长江,飞驶太湖……。
魏敬登上船楼,观看军容,深深威到船运兵马,顺水放舟,的确减少旅途劳顿。各个军船上的将士均显现出土气高、水手勇,战马壮的旺盛斗志。风送楼船,很快到达浙江境内。魏敬本着救兵如救犬的原则,兵分二路,水陆并进。在过浙江入闽途中,经过几次小规模战斗,以风扫落叶之势,攻必下,战必克。在胜利声中,也误了些日子。瘟疫开始流行,传染迅速,陈敷、陈敏等主要战将,相继病故。太夫人一方儿孙病亡落泪,更为援兵受阻担忧。真是困难千层,噩耗万端。她忧心如焚,夜不成眠,忽然二目一亮,顿生醒悟:“兵行湖中无病,登陆顿感染,可见瘟疫传染于草木,不传染于水面。”她升帐议事,当机立断,一方面挑选人强马壮的骑兵800人,组成突骑军,由陈元光率领,不攻城,不恋战,有阻突过,各携带三日干粮与部分药物,日夜兼程三百里。另一部分病弱者乘船,随大本营东向浮海入九龙江。军令一下,各自准备。且说突骑军,如飓风狂飚,奔驰三日,竟行千余里,实现了千古奇观会师九龙江。政与元光父子见面,北向顿廷,叩谢朝廷。立即派船队泛江入海迎接大军。
二军会师后,陈氏三代,军校亲友,免不了庆贺三天。然后太夫人升帐议事,制定了建立据点,分阶段扫荡,奇兵制胜,招叛抚降,广释恩泽的战略,军威大震,战局立转,迅速平定闽南,陈政命一条无名河为漳江。
仪凤二年,陈政病逝。元光以鹰扬将军代父领兵。魏太夫人申报朝廷,并参与军机。从九龙山打到潮州,经过百余战,全部 平定山越人的骚乱。
陈道人有诗替魏敬曰:
立功不让须眉郎,
中帼七旬负箭囊。
挥剑决云靖越海,
群雄受命安漳江。
六、闽漳云霄县,豫蓼云霄庙
魏敬协助孙儿陈元光平定山越人骚乱,就筹划领兵屯垦,建宅于火田村。她力主与山越人通婚,通商,帮助建房,教学耕种,逐渐改变了山越人的穴居,火耕生活方式。又亲自组织军中女眷,帮助山越妇女学习养蚕,缫丝、织锦、刺绣,缝制衣裙等女工,使山越人的妇女也都脱下树叶披肩,兽皮围裙,换上了中州服装。同时招纳贤士,兴办痒序,发展教育事业,振兴东南文化,为后来的文风望东南打下良好的根基。
太夫人爱民如子,乡邻间婚丧嫁娶,疾病灾难,有求必应,不求也问,因此士兵、山民视之如父母。
垂拱二年(686)陈元光向朝廷上表奏请绥靖之策,提出建立州县,广施教化,统一政令,巩固封疆大业。后来朝廷批准建立漳州。为纪念魏敬封疆伟绩,元光奏请建云霄县。恩准兼制图。漳州人怀念魏敬建有魏妈庙,后来遍南海及澎台等沿海岛屿。
魏敬享年八十多岁,大约病故于公元686年前后。她晚年客居漳州,经常怀念固始陈集。据说是老年人常犯的思乡病。由于军事虽定,元光还忙于选才任能,建州建县。魏敬本人宽宏大度,也没请求还乡养老,致客死漳州任所。葬于云霄,漳州庙祀千秋。由于魏敬生前与安山结下不解之缘,她曾明言:“死后当葬身安山。”此言元光也经常提及,只是漳州人不同意迁葬,元光只得奏请皇帝在安山兴建祠宇,纪念封疆大臣魏敬。圣旨恩准,赐号云霄娘娘。豫鄂皖边区方圆数百里人民,皆用中州敬词称为云霄奶奶。安山云霄娘娘庙,也就被称为云霄奶奶庙了,沿称今已1320多年。
公元690年左右,元光奉旨回固始祭祖,在元光顶破土奠基,修建云霄娘娘庙。院宇三层,神像数十尊。其中云霄娘娘主神是灰白石雕像,其余金童玉女侍官卫士皆为青灰石雕像。
公元695年神像开光大典,元光亦奉旨亲来主持礼拜,终于赏还了他奶奶的夙愿:“魂归安山,”使魏敬的名字与安山并存。礼毕元光登山怀故,行至二岭,停步,以脚踏分水石上说:“祖母指此石对我讲‘水从此分,到海汇合,人事常如此。’ ”至今思之,实寓有天机妙理。他感慨赋诗《吟分水石》一首:
水分一石源头高,
两股清流入望遥。
越涧翻山滚滚去,
淮河水汇漳江潮。
七、绣鞋岗 牛死岭
元光顶西下方,有块平坦的山头,名老平堂,其北下方有一裸露的山脊,无草石,坡较平缓,叫牛死岭,无非是形容其陡峻难登。当年进剿山僧时,陈敏跨紫骝驹,率飞骑军,就是由此出奇兵登上老平堂,故有称紫骝岭。
为非作歹的山僧被剿平后,魏敬常带儿孙从此走捷径登山,又能教儿孙马术。龙潭水兵营地建立,这里更成了上山或往南坡古城堡骑兵站的必经之地。魏夫人检阅水军,或过山南视察骑兵营地,也都经牛死岭,从绣鞋岗回将军府。
绣鞋岗位于元光顶北下坡十里处,离将军府八里。魏敬生前上山或下山均取此捷径,常在绣鞋岗歇马。马儿自由的放牧,她坐在一方大石上休息,时间一长,竟把石板踩出脚印。
魏敬死后,受皇封为云霄娘娘,身现佛像佛光,是安大山一位尊神。但在月白风清之夜,也时常怀念当年并辔驰骋战场的战友陈克耕将军。而陈未成尊神,只是人魂,虽有七星拱月地和将军祠,但享的是人间烟火祭礼,不能接待尊神。云霄娘娘常想实现聚会心愿,只有收佛像,佛光,变化为一村枢,提着竹篮,私自到将军祠聚会。去来均经过绣鞋岗,去时意慊慊,归时情绵绵,她只好在绣鞋岗绯徊。时间长了,绣鞋岗的板石上,也就印了多处脚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