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隅,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北部、东北部与滑县、长垣县为邻,西与原阳县、延津县接壤,南部和东部与开封市、兰考县隔河相望。
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与历史文献记载,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封丘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创造着灿烂的华夏文明。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可追溯到5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传说炎帝时,中原先民羌族曾经在这里过着游牧狩猎生活,后来渐次定居下来,开始了农耕生活。
到了夏朝,夏禹王曾在钧台(今封丘县城东5公里)大会部落首领,分封诸侯。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伐蚩尤涿鹿之战有功,姜钜的后人姜封父就被分封在这里,食邑于封丘。因此,封丘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封父侯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克殷,封父氏族被赐予鲁公伯禽,全族迁往山东。到了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姓,一为封姓,称为封氏,世代相传。所以也有封丘为封姓的起源地之说,现代很多封姓人士寻根问祖都会到封丘县来。
西周建立后,封丘为康叔封地。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长狄人举兵伐宋。宋武公命将军司徒皇父率军抵御。长、宋两军鏖战于濮渠(今封丘县城东北15公里赵岗北)。宋军杀长狄人兵卒无数,活捉长狄人酋长缘斯。沙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战后阵亡长狄人的尸体填满了翟沟,并堆积如山,因此,后人又称翟沟为长(狄)丘。
由于封丘地处两济要冲,北扼燕赵咽喉,南锁大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为水陆交通枢纽,春秋战国时期,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齐、晋、吴诸国曾先后在这里结盟称雄,其中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战国时,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3次召开兵车之会,即虫牢之会(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县城东25公里平街村)之会(公元前529年)、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来源于此。
战国末期,封丘隶属于宋国管辖。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归宋、卫、赵共同管辖。
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楚、赵、韩、魏、卫合纵伐秦,兵败,盟于卫地。继而,秦北上灭南燕,囚南燕国君父子于卫地燕(延)乡(今封丘县城)。后南燕太子病死,南燕国君凄凉满怀,为追念儿子,遂在延乡修“封丘台”(即慕子台),至此,封丘这一名字始现于典籍。
公元前207年,汉王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战败,惊魂落魄,逃至延乡,路遇翟母赠饭解困,保住了性命,感恩不尽。刘邦称帝后,封翟母为封丘侯,并置封丘县,至今封丘县城尚有翟母井留存。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封光禄大夫王迁为平丘侯,平丘为侯国。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平丘侯国改为平丘县。
三国时期间,战乱频仍,曹操曾与袁术决战于黑山(今封丘县城北5公里)。
在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中国的360多年间,封丘县建制曾3次撤销,3次复置。
唐代,封丘属于河南道汴州陈留郡,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做过封丘县尉,他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封丘县》就写于此。
五代承袭唐制,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今封丘县陈桥镇),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夺取后周江山。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大宋都城北门改称“封丘门”。北宋之世,封丘皆为京畿之地,隶属京畿路开封府。北宋末年,封丘县沦为金人统治,属于金朝南京路开封府。
元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封丘划归河南江北汴梁路。
明代,封丘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初沿袭明制,据清顺治本《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归隶陈留,或京畿,或兖州东郡。今附开封,皆省会近地也。居大河之北,去省城仅五十里。南直汴梁,广八十里,袤六十里。然与列境棋牙交错,东西境尽可百里,南北七十里,故封南郊地,便接祥符。”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封丘改属卫辉府管辖。
中国民国废除府制,封丘县归河北道,直属河南省国民政府。1916年,张勋复辟,河南省设豫北道,封丘县归豫北道管辖。1924年,废除道制,封丘亦复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新乡)。1945年,封丘县划归濮阳专区所辖。
现在的封丘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区域面积1221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11乡(其中1个回族乡),608个行政村,人口约80万,耕地约120万亩。
孤冢人传梁翟母 古城名起汉高皇
综上所述,可见关于封丘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代一个叫“封父”的诸侯的封地,丘,即坟墓之意,封丘即封父坟墓所在地,封父是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楚汉之争时,刘邦兵败路过此地,得翟母赠饭,刘邦称帝时感恩封翟母墓而置。而这“翟母赠饭”的典故也基本被封丘人普遍认可。
穿过县城熙熙攘攘的街道,转身走进狭小的胡同里,远远就看到了那块石碑,孤单地立在路边,背后是一道砖墙,前面则是胡同狭窄的道路。石碑历经风雨侵蚀,表面的石灰已部分剥落,但是石碑表面的“翟母井”3个大字却依然清晰。尤其是那个“母”字,在3个字的中间,停留在这石碑的中间,刻痕看起来深了许多,也让人不禁想起一位伟大的女性,一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世美谈。
逐鹿中原正困兵 饥逢箪食岂期精
话说楚汉战争时,刘邦打了败仗,他带领的汉军队伍溃不成军。刘邦在乱军之中迷失了方向,离开了队伍。他独自一人被项羽的军队追得人困马乏、狼狈不堪,最后,总算摆脱了敌军的追击,逃离了险境。
这天中午,骄阳似火,刘邦骑着战马路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夜以继日疲于奔命,真是又饥又渴。他抬眼四处观望,这时候的田野里没有一个人,想吃口饭喝口水又到哪里去寻呢?进村求餐吧,又怕被人发现自己是汉王,偷偷前去报告不远处的敌军领赏;不进村吧,到哪里弄些茶饭来解眼下的饥渴呢?正在这时,远处又传来敌军的喊杀声,他只好再紧紧裤带,催马前行。
刘邦驱马赶到延乡西北角的时候,猛抬头望见前边走着一位妇女,那妇女肩上扛着一张锄头,手里提着一个罐子,罐子上面摆着一个粗瓷大碗。刘邦见状大喜,心想,那妇女提着的罐子里必然是饭食,看来今天我有救了。于是,他连忙上前,跳下马来,对着那位妇女深施一礼说:“这位大嫂,您要到哪里去?我本是汉王军中一个军官,今兵败路过此地,已经一天一夜水米没有下咽了,实在饥渴难忍,大嫂可有粗茶淡饭叫俺吃几口,救俺一命,日后定当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