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铺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近年来却因著名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塔铺》而颇负盛名。而塔铺深厚的底蕴,也给刘震云的《塔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塔铺,位于延津县。延津县城有大觉寺万寿塔,塔铺有广唐寺白马塔,如果说寺塔并存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津县只有塔铺能与县城媲美。其实何止“媲美”,塔铺的广唐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天监丁酉年(517年),而延津县城的大觉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年至755年),广唐寺比大觉寺早建200多年。
据史料记载,周朝时的廪延邑,治所为塔儿店(今塔铺村);秦朝时的酸枣县,治所为惠安镇(今塔铺村);直到金朝泰和年间(1201年至1208年),延津县治所移于延州店(今原阳县延州村)。由此可见,从秦朝到金朝,塔铺(惠安镇)作为酸枣(延津)县治所长达1000多年。
另据《重修广唐寺塔记》碑记载,广唐寺创于古酸枣县时梁武天监丁酉岁也(517年)。元泰定四年(1327年),延津县治所圮于河,西迁通郭村。明洪武初(1368年)复迁史迥店,居人列寺,以塔名铺,始称塔铺。
1955年,设塔铺乡;1958年,与夹堤乡合并,改名为榆林人民公社;1962年,从榆林公社分出,为塔铺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塔铺乡;2005年,合并到石婆固乡。
原塔铺乡塔铺村村大人多,为便于行政管理,1975年分设为“塔一队”和“塔二队”,随着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改称为“塔一村”、“塔二村”。
刘震云是延津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当年河南省高考中榜的文科状元,著名作品有《手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共500万字。
刘震云的小说《塔铺》获1987年至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分7个章节,约2万字。内容主要写一群复习生的求学之苦、上学之难,表现社会上各类人对上学求学的心态、窘态。
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着笔描写了作者从部队复员回到家,正赶上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便想去碰碰运气。在塔铺中学一个大房间里,同学们打地铺,为争墙角吵架。30多岁的王全有老婆和两个孩子,可看到地方上风气太坏,贪官污吏吃小鸡,便想复习,一旦考中,当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长得矮,他来复习的目的不是想当官,只是不想在毒日头下割麦子。小白脸“耗子”是干部子弟,正和漂亮姑娘悦悦谈恋爱,悦悦复习,他也跟着来了。他的目的,学考上考不上不要紧,恋爱一定要谈成。女同学李爱莲,郭村人,家里特穷,爹是酒鬼,为复习和爹吵了3次架,因此学习非常用功。“我”和李同桌,相互了解,“我”给李讲当兵,讲喂猪,李给“我”讲爬榆树采榆钱儿。
离高考剩两个月,传来消息要考《世界地理》,大家都为没有复习资料而着急。“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边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一口否认,一个人藏到学校土岗后乱背。
离高考剩一个月,老师让学生帮他割麦子,剥削学生复习时间,但同学们都乐哈哈地干得欢,说是换脑子。
复习班结束,同学们分手,女同学哭鼻子,互相说“苟富贵,勿相忘”。
《塔铺》从审美上掌握现实,又用现实的形象去反映生活,将客观事物的形与神转化为主观世界的情与理,又将主观世界的情与理渗进到客观世界的形与神,是形神情理的相互交融产物。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产物。
就现实意义而言,小说《塔铺》始终遵循以真实生活为原型,以高于生活而提炼,它给人以这样的揭示:“每个人的路都在自己的脚下。”就文采而言,《塔铺》时若水穷云飞,有余不尽;时若神韵隽永,意味深长。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情达理浓,意气风发。所以才使读者拍案叫绝,同类折腰。
小说《塔铺》中没有波涛汹涌和血雨腥风的渲染,没有俗不可耐和哗众取宠的色调。它像远于天际的潺潺流水,载着甘泉,带着歌唱,夹杂着悲凉和喜笑,向人间、向大海一路静静地走来。然而平静之中,字缝里似乎潜藏着一股巨大的磁力,由不得读者进行太多的思考,迫使兴奋的神经循着这条小溪融入到了当时的年代。魂牵梦绕般地神游其景,永远不会过时。
在方圆不足百里的延津县,名村塔铺与大作家刘震云的名著《塔铺》同时露出水面,真可谓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新乡市中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先后出版《瓦片下的小草》、《春雨》、《历代帝王兴衰周期律》、《酸枣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