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寔口被母亲河更名新集村
2013/10/24 15:25:1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今天的师寨镇新集村是明代之前的阎寔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史书上没有正面的记载。人们对其变更的原因也知之甚少。要弄清阎寔口何以更名新集村,得从新集村的一个名人说起。
这个人叫阎邦宁,是明朝隆庆年间戊辰科进士,官至山西按察使副使。其轶事趣闻在原阳县师寨镇一带广为流传。
阎寔口最初是黄河南岸的一个渡口,因为最早是阎邦宁的先祖一个叫阎寔的人守护,日夜摆渡行人,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皆由阎寔摆渡,渐渐地人们便称这个渡口为阎寔口。后来阎寔便干脆安家定居于此,这个渡口便成了阎寔口村。不过,如今的原阳版图上已没有阎寔口这一村名了,取而代之的名称叫新集村,阎邦宁是阎寔的后代,理应出生在阎寔口,可史书有关阎邦宁的记载,却多说他是隆庆戊辰科进士,字仲谧,号月川,城北磁固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人是物非,而且曾演义出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据清乾隆五十八年阎寔口碑载:“原邑新集镇,古名阎寔口,大河走至北,实南北孔道,风帆桅樯,车马辐之地也”。“康熙六十年(1723)河决马营,圯于水,今70余年”。
阎寔口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大道要冲,很快由一个渡口发展成为人烟稠密,市井繁华的大集镇。镇中心有座关帝庙,红墙绿瓦,殿宇辉煌,红脸关公闭目端坐,四时香火不断。
俗话说:水火无情。康熙六十(1723)年,河决马营,浑浊的黄河之水波浪翻卷,拍空而东,奔腾咆哮之势,惊得人们肝胆欲裂,无数村庄化作泽国。波滔眨眼间吞没了阎寔口西半个村庄。洪水的怒吼声,淹没了人们绝望的哭喊,关公庙也面临灭顶之灾,危在瞬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关云长怒睁丹凤眼,倒竖卧蚕眉,胯乘赤兔千里马,手提青龙偃月刀,杀气腾腾地从庙宇中冲了出来。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洪水嘎然停流,似在请示通路。关云长并未开口说话,而是挥刀在阎寔口村两边劈出二道壕沟,引洪水顺沟而去,流进了二龙山。据说,至今二龙山还存有青龙偃月刀的巨型化石呢!在场的灾民都被这奇特的一幕惊呆了,好久才如梦初醒,扑通通跪满了大街小巷,纷纷叩头作揖,感谢关公显圣搭救了这一带的生灵。
由于洪水吞没了阎寔口大半个村庄,使关公庙的位置由村中心到了村西。洪水使关公庙留下了美丽的传说,也彻底改变了阎寔口的面貌。阎姓一族为避水灾,西迁至高埠处黄河长堤之上,和阎姓一同搬迁的还有邢、许、贺、周等家族。这段长堤始终没被洪水冲走和吞没,人们也时常焚香祝愿它坚固磁实,故美其名曰“磁固堤”。东西长达十余里的金堤,到处是逃难灾民,破旧的帐篷和土围子,其惨状难不堪言,被
苦中求乐的人们戏之为“磁固堤,十里长。一里没村庄,二里没住房,三里几个坷垃蛋,四里才有屋壳廊”。
伴河如伴虎,黄泛区人最怕的便是洪水的关照,所以村庄地址多选在高岗之处,比如阎寔口西邻的高庄就和磁固堤是一个意思,高庄并没有姓高的,庄名是按地势较高而命名,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水患给人们带来的忧虑。
阎寔口人为了纪念这次不幸中的万幸,把那两条壕沟取名为“海壕”;把阎寔口更名为“新集镇”,意思是说,这个村庄是大灾之后新汇集起来的村镇,含有新生之意。查明万历及清顺治时期的《原武县志》,均无“新集”村镇之说,只有“阎寔口”这一村名,到清·康熙年间,始有“新集镇距县18里”之说出现于志书,说明新集镇村名的由来确实是因那次大河决口所致。村中也从此没有了阎姓人家。不过,民国版《原武县志》所载阎邦宁,城北磁固堤人,“阎副使第,在城北磁固堤村”,这些说法是不确切的。阎邦宁出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而黄河马营决口,洪水冲毁阎寔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时间相距200余年,所以阎邦宁的出生地肯定是在阎寔口,即今新集村,而不会是在200年后才强大起来的磁固堤。“阎副使第”也没有在磁固堤村,而是在新集村的西北角,府第遗址纪念碑,“文革”前还屹立在新集村民银恭吾的旧宅中,阎府后花园就是被新集人称之为“炮台坑”的地方,在新集村西北角处。
阎邦宁天性质朴,勤奋好学,五十岁脱去布衣,及第授官。先前,他听说薛方山先生招集天下才子会盟,四面八方的名士都聚在那里。他得到消息后,便带了相关资料南游投师深造。邦宁相貌丑陋,个子矮小,一只眼睛轻微失明,丝毫引不起众位名流的注意,甚至显得不屑一顾。薛方山先生面试他的文章时,邦宁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薛方山圈阅之后,吃惊地叹服道:“华章意境高如峨眉参天,辞彩精妙如沅湘江水注海。高山大河般磅礴的文气,全在此人之手。”各地名流不禁肃然起敬。从此,大伙一天天和他亲近起来,和初到时的情形截然不同。有几个才子和他成了剔颈之交,他们终日在一起切磋研讨,学问益发精深渊博。分手前夕,先生对他说:“你德性深沉,是个干大事的材料,在河南地方上夺魁,你只需抽出一点多余的精力便足够了”。次年乡试大比,果然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第一名,阎解元的大名一夜之间远近传扬。第三年,第隆庆戊辰科进士,授职工部主事,出守松江府。接着迁升山西按察使司副使。
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淡薄名利,志趣高雅。在松江主事的时候,纺织行业有种陋习:每日要无偿呈献样品缎绫若干疋,邦宁到任后立即进行了革除,纺织工人拍手称快,欢声雷动。但邦宁走后,陋习又死灰复燃,百姓难以忍受,更加感念阎邦宁的廉政利民政策,把他列入松江名宦之列加以歌颂。
阎邦宁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学生时代家里极其贫穷,吃了上顿愁下顿,小邦宁也常为学费犯愁。当年到开封参加乡试,因为没有盘缠和报名费,带了2疋布。走到黄河岸边,遇到一个抱小孩的妇女哭喊着要投河自尽,阎公急忙拦住追问原因。那女人开始什么也不说,只是哭泣、挣扎,后来见阎公一片诚心,便说:“我丈夫情性刚烈,我在集市卖布被人骗了,怕回到家里惨遭毒打,没法活了”。阎公便慷慨地把自己带的布给了女人一匹,劝她回家好好抚养孩子,千万不要再寻短见。然后便渡河赴试,当天晚上投宿旅店,闻听有人说:“解元阎邦宁,一布救二命”。阎公霍然睁开双眼寻觅,原来是南柯一梦。他也没有怎么在意,乡试结束后便匆匆回了家。黄榜放出后,阎公果然高中第一,成为解元。报事官飞马前去报喜,希望得到一顿美食饱餐。他猜想解元公也许会再给几个赏钱,百分之百是趟美差。由于求功心切,跑到阎寔口村竟然把报马也累死了,只好解下马铃去打听阎公住址。到阎邦宁家门前一看,只见茅屋破旧低矮,透风漏雨,其母正在门前用石臼杵玉米掺树皮混合面,准备午餐。报事官大失所望,恼恨得把马铃摔到阎公门旁的石磙上,忿忿不平的转身而去。马铃也摔碎了,因此留下了一段有趣的谚语:“解元阎邦宁,一布救二命;跑死报子马,摔碎鹅蛋铃”。像这些趣事轶闻,在《原武县志》中记载得十分清楚,足见撰志者之良苦用心。这里讲的并非因果报应,而是赞颂教化,引导人们积德行善,相处和谐,与人为善,行善报善,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岁月冲刷洗磨,使得阎邦宁的“按察府第”逐渐没入烟尘,甚至其事迹轶闻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出了人们的记忆之海,正如阎邦宁的《临河有感》诗歌所云:“名川自古带中州,几度讴歌几度忧。两岸英雄争战处,至今惟有水东流。”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官,任领风骚能几年?但其文章,其美德已载入《原武县志》之中,得以万代传颂。(金国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原阳新闻网(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