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儿词,又称“大鼓书”、“单大鼓”等。民国初年以后,在新乡地区因受地域性民歌、戏曲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衍变为不同风格的多种流派。此曲种传人新乡的最早年代不详。
长垣县的鼓儿词,因艺人手中应用月牙形铁板击节,故别称为“铁板书”。其艺人分属两大门派;“三皇门”中的魏门一支,以字谱十个字排列艺辈,即,奉、文、永、泰、昌、广、浩、德、青、天。其代表人物有岳奉臣、于文明、王永和、张泰德、郭昌峰等,另一门派则属丘祖龙门中的高门一支。民国二十七年间,长垣铁板书处于鼎盛时期,铁板书艺人和三弦书艺人发起组织“三皇会”,全县分南会和东会两大机构,各会会员均有一百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五十年代初期,铁板书仍盛而不衰。1951年和1953年,艺人杨文士曾两次以演喝铁板书参加濮阳专署的曲艺会演,并获得奖励。1954年至1962年成立县曲艺专业表演团体时,仍有铁板书艺人参加。时至今日,长垣县广大乡村仍时有铁板书的演唱活动。其演唱的风格是说多喝少,中闻多带衬词调节情绪。唱腔则抒情流畅,通俗易懂、道白用长垣地方俗语。喝中偷字闪板,时紧时缓,中间偶尔击鼓烘托气氛,颇显热闹而紧凑,其所演的曲(书)目,建国前以传统为主,如:《刘公案》、《包公寨》、《隋唐演义》、《刘备招亲》等。建国后以现代的居多,如《解放长垣》、《移风易俗》、《抗美援朝》、《双枪斗敌记》等。
原阳县的鼓儿词,称为“大鼓金腔”。清光绪年间,由靳堂乡靳堂村的刘火头学艺后传入(传入地无考)。演唱时,艺人左手拿月牙板,也有拿简板、铜板的,左手打点,右手击鼓,逢唱时可着嗓子“嗡”。因音大宏亮,故谓之“大鼓金腔”。由于坠子迅速发展,鼓儿词每况愈下,直至清末民初而消之。然而,张永法三十年代演唱的山东大鼓(犁铧大鼓)却在原阳、延津两县盛演不衰。他唱山东大鼓的特点是精、净、亮。即书段精、短小精悍;唱腔亮,口大腔亮,字正腔圆。他爱武书,长于演唱《三国演义》中的小段曲目。1928年因张永法改唱河南坠子,山东大鼓在原阳县消亡。但在延津却后继有人,艺人杨贵玉、芦志松演唱的鼓儿词,富有张永法的大鼓韵调,曲目则以风趣幽默的生活小段为主,如《玲珑塔》、《打蛮船》、《马胡伦换妻》、《三女婿拜寿》等。
封丘县的鼓儿词,据老艺人们讲,留光乡西林庄村的王玉和尹岗乡东蒿寨的蒿天云,最早均演唱鼓儿词。二人至今约有一百三十余岁。本世纪二十年代,李长太(曹岗乡马常村人)于本县演唱大鼓书,后从艺于开封、郑州,并曾领过两座书棚。鼓儿词的伴奏乐器是小鼓(或战鼓)和铁板(或简板),鼓点有;紧急风、长流水、五鼓二板、风凰三点头和蜻蜒点水。开场时,为了渲染气氛和招徕听众,鼓点多用紧急风和五鼓二板。演唱开始或演唱中间,则多用凤凰三点头。情节轻松或风趣诙谐时,长流水、螭蜒点水则敲击其间。艺人大多是站唱,根据人物身份或情节需要,往往有些表演架式和姿态,说唱风格粗犷豪放,长于表演长篇大书。如《狄青证西》、《呼廷庆打擂》、《响马传》、《列国》、《封神演义》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演唱河南坠子的艺人,有时没有弦子伴奏,也都能敲起小鼓来维持生计。至今在封丘乡村还不时见到鼓儿调的演唱活动。
卫辉市、新乡市区、新乡县、获嘉县虽无职业鼓儿词的艺人,但仍有着外来艺人的演唱活动。辉县市的艺人王富,四十年代曾演喝鼓儿词,八十年代的青年演员潘效军,亦演唱过鼓儿词,如现代书目《烈火金钢》和传统书目《三侠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