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也叫“铰子书”。清光绪三十年(1905)传入延津境内,据封丘县冯村乡赵彩村宋元敬(80岁)回忆,他十三岁学唱三弦书时,其师爷王志(大里薛村人)已是48岁左右,推算至今约有128岁,从而可知三弦书在新乡的历史约在百年以上,三弦书以主要乐器而得名。按其三弦制作的不同划分为大鼓三弦书和小鼓三弦书。初期称为腿板书或瞎子腔。称三弦饺子书。伴奏乐器为皮鼓大三弦,八角鼓和小铜镲。小鼓三弦书的伴奏乐器为木板小三弦并配以腿板,艺人自唱自弹时,用一较宽且厚的布带子绑于左腿肚上,将串连的四块竹板中的一块插于布带子内,左腿脚尖不停地点地晃动,竹板随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加上拨弄三弦,边弹边唱。农村有句歇后语“瞎子抖擞腿,三弦书的嘴”。就是指盲艺人开唱三弦书了。小鼓三弦书,有些地方又叫莺歌柳。
河南坠子传入以前,三弦书乃为长垣、封丘、延津三县的主要曲种。长垣县大致以县城为界,城北为小鼓三弦活动区,唱法采用平弦平唱,谓之平调,城南为大鼓三弦活动区,唱法惯用低弦高唱称之为越调。城北小鼓三弦隶属“三皇”门派中的段门一支,依次传人有史九合、史太燕、张守训、张丙印等,艺人人数较多。城南大鼓三弦的门徒寥寥无几,但代表人物仍有付东生、王相勤等。延津县的三弦书出现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属大鼓三弦一类,操此曲种的艺人虽然很少,但清末时岳王庄的老王先所演唱的《刘公案》和小段《鹦哥葬母》在小游房村一带也颇受听众欢迎。他唱喜怒哀乐分明,有时手舞足蹈,激荡人心。封丘县的三弦书艺人大多属“三皇会”成员,采用平调唱法。1931年至1947年,三皇会在马堂岗、段堤、李四河、营里等村举行多次,主要是敬神和评艺等。其中三弦书艺人居多,但多数已改唱河南坠子。
三弦书艺人常用的唱腔有;二八板、二六板、流水板、垛子板、飞板、慢板、栽板、煞板、三字紧、五字坎、十字头等。演唱节奏一般由慢到快。传统曲牌有:挂板腔、耍孩儿、高头脸、王美兰、老八板等。小鼓三弦书的表演多为单档,即一人自弹自唱。大鼓三弦书的表演一般采用双档和多档的方式。即一人演唱,他人伴奏。长垣县的三弦书不仅有单档、双档,还有多档形式。大鼓三弦书多唱小段,小鼓三弦书则长于大书。传统曲书目有:《秦英征西》、《丝绒记》、《唐王探病》、《苏三起解)、《哭子吟书》、《武松赶会》、《夜盘貂蝉》、《金钱记》、《白绫记》等。
时至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三弦书较为呆板,三弦的弹援音量也较小,逐渐被河南坠子所取代。1973年原阳曲艺说唱团的李志刚,根据省群众艺术馆所下发的演唱材料中的三弦书曲谱(属南阳三弦书),辅导演员排练,并使之流传全县。其演唱的现代曲目有《初春的早晨》、《还礼》、《铁牛新歌》等。1976年延津县曲艺队向别的曲艺团学习了三弦书的唱腔(亦是南阳三弦书),并丰富了演唱的形式和内容。其演唱的曲目《重上战场》获新乡地区曲艺会演二等奖。此外,在1976年间,延津县、辉县市亦出现过个别三弦书艺人。1979年原阳曲艺说唱队解散,三弦书即停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