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德天资聪颖、博闻强识,老旦、青衣、刀马旦以及文武小生门门精通,还能饰演净角,是难得一见的全才,其代表作品《美人图》、《劝夫》、《金盆记》等脍炙人口。然而,天妒英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0岁的孙延德积劳成疾,嗓子突然坏掉,无法登台演出。从此,孙延德退居幕后,开始在清河集许门的天兴班任教,并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演员,诸如唱火省城的“祥符五朵云”(均为男旦)李剑云、时倩云、林黛云、阎彩云(阎立品之父)、李瑞云,与“唱到哪响到哪”的名小生“筱火鞭”王金玉、“小妖怪”张治林及老生徐金发等。孙延德毕生培养学生达400余人,在开封唱响的名角中十有八九是他的弟子。后来,孙延德又破天荒地打破陈规招收女弟子为徒,将衣钵传授予后来有着“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之称的一代戏曲大师陈素真,拉开了豫剧祥符调走向巅峰的序幕。
邹少和编撰的《豫剧考略》中称赞陈素真:“豫剧向无坤伶,近十年来始有之。就中陈素真者,为坤伶之翘楚。珠喉玉貌,举止娴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时以豫剧中之梅兰芳视之。”可以说,豫剧自陈素真起格调一新,进入了雅致化的新时代。陈素真,祖籍陕西富平,1918年出生于开封,8岁至清河集学艺,师从孙延德,学习祥符调唱腔。因陈素真天赋极高、又刻苦勤奋,10岁时以坤伶的身份在开封大相国寺演出《日月图》,一鸣惊人,成为豫剧史上首位登台的女演员。1934年,陈素真结识“豫剧之父”樊粹庭,樊为其量身打造了《三拂袖》、《凌云志》、《宇宙锋》等经典曲目,再次引起轰动,跃升豫剧“三鼎甲”之首。后来,二人通力合作,对豫剧的舞台、唱腔、化装、表演、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使豫剧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奠定了豫剧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的基础。
起落跌宕 祥符之声不绝
自陈素真后,一大批祥符调女演员声名鹊起,使得祥符调各种唱法的特色逐渐鲜明起来,加上各班社在戏院的“争座”以及抗日战争后的重组,形成了在祥符调大旗下的“陈派”、“阎派”、“桑派”、“牛派”等多个艺术流派。1938年,日本侵占豫北,致使一片繁荣景象的戏院、“茶社”文化遭受摧残,戏院大多停业,不少戏班解散,演员因避战祸大多出走各地。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曲艺工作者不惧强敌,筑民族文化之长堤,防国人精神魂魄之溃决,不单创作出众多爱国题材的剧目于民众间公演,还出现了许多亲身表率、支持抗战的典范。当时,正值妙龄的祥符调传人阎立品为拒绝给日寇和汉奸演戏,断然将一头青丝剃去,拒不登台,以彰民族气节,并将原名“桂荣”改为“立品”,以绝谤人“优伶误国”之诽。抗战胜利后,祥符调及豫剧其他流派的艺人重聚中原,马金凤、桑振君、杨金玉、牛得草等祥符调名家分于各地建立剧社,流派之分渐渐显现,祥符调也逐渐恢复演出。
然而好景不长,新中国成立后,对原有豫剧班社进行整顿改革,陈素真、桑振君等出走他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剧目停演,各地戏社纷纷绝唱,祥符调又回到它的出生地清河集一带,等待着新生的到来。
“文革”之后,祥符调得到新发展,在1980年的“豫剧流派汇报演出”中,陈素真、阎立品都成为“五大名旦”之一。其中,“阎派”代表人物阎立品成为祥符调的集大成者。
阎立品,1922年出生于封丘县仝蔡寨村,其父是“祥符五朵云”中的阎彩云,10岁时拜入开封义成班杨金玉门下,可谓是祥符世家,师出名门。阎立品唱腔清柔甜润,韵味无穷,艺术上遵循“细想、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的准则,寓情于声,以情动人,其名剧《秦雪梅》响极四方,家喻户晓。1953年,阎立品正在上海丽都戏院演出,她细腻传神的表演、亮丽甜润的嗓音,引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关注。看过阎立品的表演后,梅兰芳称赞她“音色美、唱腔纯,扮相秀美,表演深刻含蓄,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1954年初,梅兰芳正式收阎立品为徒,开创了他收地方戏演员为徒的先河。阎立品从此潜心研究梅派表演神韵,主攻闺门旦表演艺术,突出隽秀细致、端庄淑静的作派,并兼收并蓄其他剧种的表演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细腻、含蓄、注重神韵的表演风格,在豫剧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其“阎派”传人已在省内外各演出团体挑起大梁,为祥符调复兴贡献力量。
现今,在戏剧之乡封丘县,祥符之声依然不绝于大街小巷,或于广场鸣晨,或于公园唱晚,三五成群,怡然自得;打擂台、戏迷赛等活动也在民间频繁演绎,厚重而沧桑的历史滋养着中州的神韵——这就是豫剧祥符调的旋律,也是一方人的生活气息。本报记者 姬光环 通讯员 李紫光 尹祖涛【原标题:黄河故道祥符调悠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