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新乡

豫剧陈腔的美

2013/4/16 10:43:02 点击数: 【字体:


    一、 学腔如学书,贵在得神韵 
        
    对于戏剧舞台艺术, 越来越觉得学唱腔如学书法。今人,古人,学书法无外临帖,用手描慕前人的字型;读贴,用心去领会那字型的神韵。食而化之,既得其形,有得其神,登堂入室以致出科。学得一家,能出神能入化者皆成为名家。学得百家,融会贯通,可自成一家。
        
    经典的书法作品,那字体是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礼,有公认的美感。这美感来之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和心灵节奏,是一种智慧和人生的结晶。学书者在心平气和的模仿前人其实是自己想贴近古代第一流文人的心胸,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学腔亦然。无论京昆,还是豫剧的流派大家,他们的唱腔也是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沉淀,几千场舞台演出的洗礼,有公认的美感。学习他们的唱腔,表演,也是把平凡的自己去贴近第一流大师的心胸,去接近她们的心灵。模仿这种美,既提升了自己,也满足了观众对这种美的追求和期待。 现在的演员,学某流派也好,自己琢磨也罢,无非是把前人总结好的调式,行腔,发声,一些演唱技巧的规律掌握了,用一种情绪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就是观众感受到的美感。这个美可以畅快,可以委婉,可以深沉,可以沉郁,可以华丽,但其本质应该是一种动人的优雅。 

    二、陈腔的美 

   
京剧的程派和豫剧的陈派最耐人寻味。两个不同的剧种的两位大师的唱腔非常神似。他们的剧目不同,演绎方式不同,但给人的美感则是共通的。字里腔间里面有沧桑,有坎坷,有厚重,有潇洒,更有深深的人文情怀。陈素真的唱腔,时而幽咽,时而畅快,时而激越,又时而底旋。慢时如抽丝,抽抽扯扯的才出腔,吐字;如空谷来音,飘荡着在耳边回环。 
      
    诗言志,词寄情。绚烂的宋词最感染人的不是它的长调,而是它的小令。欧阳修的“小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还是苏东坡的“拣尽寒枝不忍弃,寂寞沙洲冷”所表达的都是这种率真的情调。宋词在表达女儿家心事的小令也是最到位的,这种优雅和传神既有书语,又有口语,但都是含蓄和大胆的呈于观者。 
       
    陈派的青衣戏如《春秋配》,花旦《叶含嫣》等,正契合了这个宋词优雅含蓄表达的传统,在表现思春女的焦虑和彷仿,如宋词一样,用豫剧的形式表达闺情,感于乍遇;乐于相聚;伤于别离。《春秋配》的“遇君子”,《叶含嫣》的“思云”里的声腔,它有一种飘逸,如水墨画的含蓄,如钟鸣鼓震的大气;她带笑,她含泪,时而暴露,时而扬起。把传统文化的温婉,含与双眸,吐之舌尖,又深深的藏于心底。你静静的回味,笑也好,泪也好,她总会在你心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的。 
      
    《三上轿》里崔金定在夫死,被逼嫁给贼人的无奈,上轿前痛人心肠的三别,从人性上痛斥了权势者的丧天良,正同于知识分子的忧民情绪,普通老百姓对自己一样弱小的同情。陈派青衣的委婉唱腔,细腻表演,愚刚与柔心灵刻画深刻的牵动听者的每一根神经。

    这种声腔她不是一朝一夕所完成的,是多年的演出逐渐磨练完善而成的。 陈腔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文人的思维和处事思维,“外柔内刚”。在表达中陈腔化激越为舒缓,幽幽的道来,悲愤时又慷慨有力直抒胸臆。陈腔不同于马派,马派唱腔平直,很干脆的直切心口,是一中脆生生的美。陈腔委婉,兜兜转转的,而这种兜兜转转在文人知识阶层听来有一股传统的味道,怀有这种诗文温婉情结,在一般民众听来是女性本有的女性娇柔表达。他们对陈腔的理解方式不一样,但美的感受是相同的,都是陶醉于传统。是因为陈腔的优雅含蓄的表达是符合旦角的本质的,从而雅俗共赏。 
       
    这样的美,欣赏起来会让人有点激动,也更容易让人感动。 她的表现手法是含蓄,含蓄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从文化和习惯上抓住了欣赏者。 

    三、学陈腔难 
      

    陈腔的文化体现,一是在于戏文,最突出的在于唱腔。这种唱腔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所以学陈腔必须有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理解,知道文化的精髓,你得理解,才能知道陈派是如何表达人物的。陈腔复杂的演唱技巧,波颤音,滑音,再加之陈派青衣的做工,水袖,扇子功,动作繁复,精美变化多端,导致更难把握和表述。所以只有用心者才能师之。 
      
    今人浮躁的心态,投机的心理,加之当今物欲横流的外在气候。就更让很多人对学陈腔趋之若鹜了。 

    老师只是业师,她可以把所有的心得教你,但老人家的学养,心灵和沧桑,化在字里腔间,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韵味,那是后学者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境界。除非你有同样的人生历练,经得起世事坎坷,成长于同样的范围。所以第二代弟子学习时更接近老师,耳提面命,易学。她们离老师身近,心也近。 
      
    唱戏即是唱人生。 
       
    隔代学艺者在一种较平和的环境中成长,她们少了老师那种沧桑的人生了。学艺要从心灵上去理解业师的艺术和心境,才能完善自己的心灵和气质。那要的是功夫,素养和潜质,悟性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把昔人在唱腔和表演里渗透的神韵,变成自己唱腔散发出来的人格气质,那才是学腔者的路径和境界。 传统戏剧是角的艺术。人们由习惯沉浸到经常回味大师的唱腔和风范,一是精神眷恋,二是对美的深深牵挂。但是不能渴望弟子复制大师了。但是品味那种相似的模仿亦是对美的期待和渴望。 

    观众则用眼神期待,“外观扮作,内听神采”。 
       
    弟子则须用心揣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原标题:豫剧陈腔的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2013/4/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