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新乡

比干庙与林氏的渊源

2013/7/1 9:15:54 点击数: 【字体:


    巍巍太行东麓,滔滔卫河之滨,荡荡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气的忠臣古庙——比干庙。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忧国恤民、以死谏君的伟大爱国者比干的茔葬地。它位于新乡市东北20公里处,卫辉市境内的顿坊店乡。比干因规谏获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为林姓,故比干庙又是中国林姓家庙。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与林氏的起源: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生于公元前1092年农历四月初四,公元前1029年,被纣王剖心致死,是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赞誉比干为“三仁第一”,故称“天下第一仁”。《莆林族谱》关于比干的记载,与《史记》殷本记中的记述基本一致。林氏祖先在黄帝时姓高辛、尧时姓司徒、舜时姓契、禹时从姓昭明至姓天乙共有14代。从夏至商纣王时期历四十六代而生比干。比干官居少师,又是纣王的叔父。他亲眼目睹纣王“暴虐无道、杀害生民”加之“微子去、箕子囚、累谏不听,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谏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也。乃奋而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刮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少师说妖言惑众故诛之。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观之。”就这样,忠臣比干死于非命。

  在纣王执政初期,比干尽心尽力辅佐纣王。纣王东征西讨,扩大疆域;比干辛苦监国,治理朝政。纣王回国后,比干还政于纣王。后来,纣王把国都迁到朝歌,开始大兴土木,享乐无度,自以为天下太平而自得意满。

  殷商末期,纣王荒淫暴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国势危殆。其妖妃妲己更是助纣为虐,随意把无辜百姓砍头、剁足、剖腹,还设置炮烙酷刑,以求刺激,满足耳目之欲。比干在朝内任少师,屡次规劝纣王恤民廉政,励精图治。他却充耳不闻,反在宫中营造鹿台苑林,设立酒池肉林,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比干忧心如焚,不避汤火之诛,冒着丧生灭族大祸,一连三日泣血陈词,犯颜强谏:“吾王所作所为上不顺天,下不顺地,中不顺人,天地人心丧尽,倾国之祸迫在眉睫。”纣王饰非拒谏,勃然大怒:“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命左右推出比干,剖胸摘心。《史记·殷本记》中记载,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西河九龙族谱》也载纣王杀死比干后,剖开肚子,取出心来观赏,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比干死后,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径20米,高20余米,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地呈圆形,像心形,寓丹心呈现宇宙之意。

  在比干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心报国、冒死劝谏、坚贞刚烈、不计个人名利的积极精神,与淡泊名利、避祸归隐、啸傲山林的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代李贤在《忠烈比干公庙记》中说:“比干之死为君也,为君而君杀之,则死当于理亦,宜乎重于泰山也。”明代斐骞的《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中,有一句话最能打动人心,即:“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比干庙是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庙。此后,历代皇帝或下诏封谥,或亲临祭祀,或题诗,或扩建,尊崇忠烈,毕恭毕敬,使得比干庙的规模越来越大,文化积累越来越多,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比干庙占地113000平方米,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谒祖圣地。该庙因早于孔庙500年,更在关公庙、岳飞庙之前,且是第一个供奉圣贤的“葬人含坟之庙”,故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庙”。

  比干庙属于庙墓合一的建筑群,现存的基本格局为明代弘治年间重建后的样子。庙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门、二门、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登上比干庙山门石阶,仰观山门对面,巍然耸立着一座高6米、宽10米的照壁,是明代弘治年间的建筑物。其图案既不是雕龙画凤,也不是日月云水,前后正中央是由24块高浮雕绿色琉璃砖烧制的牡丹花卉图案,花根长在一个花瓶里,寓意林氏家族子嗣昌盛,支派同源。

  壁前后正中央是由24块高浮雕绿色琉璃砖拼砌的一丛丛“没心菜”。

  “没心菜”是比干庙最有名的传说。据说比干惨遭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来搭救,让比干缄口不语,骑马南行,到达心地(即新乡),就可长出新的心脏。他掩袍不语,面似土色,策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

  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窍似留一片云。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一丛丛没心菜。没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历史的飞逝,抹去了人们对古代史实的记忆,渐渐演变成这神秘莫测的传说,以此来寄托对比干的崇敬与哀思。

  照壁北为山门,山门古朴典雅,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步入山门,甬道两侧有两株千古柏,一曰:忠柏;一曰:孝柏。孝柏长青,象征着比干忠贞而死,后裔忠孝昌盛。二门门楣上题有:“谏臣极则”四字,左右有石联:“主德谏难回,当此亲离众叛,欲尽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人忠贞之气;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溅魂飞,且将以周日兴,殷日衰,上诉主君六七陟降之灵。”引人注目。步入二门,甬道两旁碑廊里碑石林立,现在珍存的86方碑碣,大都出于历代明君贤相、地方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手笔。历代帝王及文人骚客纷纷慕名到比干庙拜谒并立碑纪念,已成了一座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顿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庙、墓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其中,魏孝文帝《吊殷比干文》格调古峭,风骨独特,是南北朝著名十大书法家之一崔浩所书,为魏碑体珍品,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书法价值极高,被公认为艺术史上的杰作;唐太宗《祭殷太师比干文》高达丈二,魄力雄健,气宇轩昂;乾隆帝《御制诗文碑》清新隽雅;明代曾用升草书《题壁诗石刻》潇洒疏润,势若龙蛇;清代刘希龙行书《三代孤忠》字径尺半,苍劲雄浑,遒逸非凡。还有李白、王维、孟郊、陶潜、邵雍等留下赞美比干浩然之气的千古绝句。不难看出,书雕者是怀着何等心情挥毫弄刀的,不愧为艺术价值极高的稀世珍品。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云:“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相传,比干死后,纣王并不罢休,还要满门抄斩。比干正妃陈氏有孕,为了保住忠烈一脉后代,放弃殉节,在4位婢女扶持下,星夜南逃,在长林山的石洞里(今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生下遗腹子比坚。此时,比干的夫人陈氏已怀胎三月,为避纣王斩尽杀绝,带着四个婢女匆匆逃出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跑到淇河以西的牧野(今河南汲县的古地名),于长林石室中生一男孩,这里山峦叠嶂,沧溪逶迤,林木葱茏。比坚在此出生后,纣王所派追兵赶到,盘问怀中男婴姓名,陈氏望着满山林木和洞外泉水,急中生智,指林为姓,以泉为名,曰“林泉”,才躲过杀身大祸。

  武王伐纣,商纣灭亡。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派人寻找比干后裔。得之消息后,比干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所以赐姓为林氏。这样,林坚成了第一个以林为姓的人。而他的父亲比干则被尊为林姓的始祖。长林(今河南汲县)便成了林氏的发祥地。以后,武王又认为林?其智足以任政",遂拜林坚为大夫,食邑博陵郡(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谱系文化的研究。比干庙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是林氏宗族的发源地,这一点与号称“天下第一庙”的孔庙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干庙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骞的《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文中记载:比坚,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赐林为姓,封为河清公。春秋林放袭河清公,子姓绵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贞节义之士,称文献邦,科第产蝉聊。语云:“无林不开榜是也”。现在,卫辉西部山区尚存比坚逃避追兵时的藏匿地旧址。由此记载,林氏应起于比干,比干庙为林氏之家庙。“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林氏的心仪之地。

  关于林姓的迁徙情况:

  从林坚食邑博陵郡至秦汉,林氏家族主要在博陵郡(亦称西河郡)一带繁衍生息。中国的林姓统称"西河林氏"即源于此。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加之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大量北民南移。当时,董卓向汉献帝进谗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恐有镇主之患。汉献帝听其谗言,将林氏宗族744人同时流徙南方,时在东汉末,三国初。

  晋永嘉之乱以后,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其随行有一位官居黄门侍郎的林禄,因讨伐杜 有功,升迁为“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充河浦大守”。以后又敕守晋安郡(今福建莆田一带)。太宁三年(325年)追封为晋安郡王。他即被尊为入闽林姓始祖,莆田林氏始祖。

  几千年来,林氏家族遍布全国各地。除福建的“莆田林氏”外,河北、陕西、山东有“西河林氏”,广东、上海有“海南林氏”,姑苏、南京有“江浦林氏”,河南、湖北有“光州林氏”等。另外,台湾、港澳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东南亚各国均有比干后裔。特别是台湾的林氏是个大家庭,多是在唐朝以后,陆续由福建、江苏,广东、安徽等地迁居过去的。而迁于福建者则以莆田最多。据《台湾府志》记载:台湾的不少学校、宗庙都供有比干第十二世孙林放的塑像,奉为先哲顶礼膜拜。关于林放,《莆林族谱》中有多处记载,除卷三画有林放画像、简历外,在各个时期的序中对林放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林放字子丘,少师比干第十二世孙,周敬王时为大夫,宋高宗赐号清河伯加封长山侯。林放为孔子的学生,亦是七十二贤人之一。 关于林放是孔子弟子的问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正文中并无记载,但在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有所涉及。

  3000多年来,比干后代林姓确实像树林一样枝茂叶繁。经过历史的沉淀,比干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和载体。对于林氏家族来说,比干庙是林姓的发源地,是林氏的家庙,更是比干一代又一代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目前,林姓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大姓,在全国名列第16位,尤其在南方,号称 “陈林满天下”,在台湾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之多,其中我国大陆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林姓子孙纷纷不远万里来卫辉寻根祭祖。听导游小姐说台湾的林老夫妇,每每到此看到比干塑像,都会百感交集地说“我像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从1993年起,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卫辉市都要举办“比干诞辰庆典”活动。目前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2003年9月9日,马来西亚林氏宗亲青年团一行十几人,为了弘扬祖德,光大比干精神,千里迢迢来到卫辉捐款树碑,和千千万万个林氏后裔一样用最虔诚的心来表达他们对老祖宗由衷的敬意。“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历史的渊源,使卫辉人民与林氏后裔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同的愿望更使他们拥有了大海一样的深情厚谊。

  沿庙中心的甬道前进,便是比干庙大殿院落。主体建筑有正殿、拜殿和东西两个配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脊歇山顶,掩映在浓荫丛中。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额书 “殷太师庙正殿”。大殿系纯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无论梁架、斗拱,全是凿木相吻,相互制约,显得绮丽壮观,气宇轩昂,古朴典雅。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神态端庄,栩栩如生。其中,东配殿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后代,中间是林坚公,他是比干的儿子。林氏根据地理位置而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边的林禄公,晋朝人,今天的东南亚林姓都尊崇这位林禄公为自己的祖先。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是林禄公的第二十二世孙女。据说她出生时满屋紫光,且香气溢人,弥月不闻哭声,故取名“林默”,尊称“默娘”。她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勇敢且博学多才的渔家女子,她自幼好学,9岁开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十几岁时就能预测海洋天气与风浪搏斗,经常在海上为远航的渔民引路,解救渔民们于危难之中,办下了许多好事。她鼓舞人们征服自然,抨击邪恶,在渔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她遇难之后,人们为她建立祀庙,并尊其为海神,亲切地称她为“姑婆”、“妈祖婆”,历代皇帝都有封号,共计册封40次,最后一次是乾隆封她为“天后圣母”。全球有妈祖庙1500多座,信奉者达1亿多人,我国台湾省70%的人信奉妈祖,不少台胞每年还要对妈祖举行“遥拜”,虔诚地面向林默故乡三叩九拜。1962年10月,我国邮电部发行《妈祖》特种邮票一套一枚,使这位英姿飒爽的中华女杰登上了“国家名片”。

  穿过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座日月丹心坊,是明嘉庆年间修建的。上写6个大字“殷太师比干墓”,顶脊上有醒目的“飞云日月捧心”的石雕,寓意“忠心昭日月,浩气万古存”。石坊上的楹联虽已风化剥蚀,仍可辨读:“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意思是,比干对纣王的忠心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上面东边是太阳,西边是月亮,代表着比干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中间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穿过丹心坊,是一座飞檐凌翘的墓碑亭。亭内竖立一块心形残碑,上刻“殷比干莫”,落款“宣圣真笔”,为乾隆皇帝所书。

  这是孔子剑刻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比干庙,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剑以大地为土,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儿子。后来,一位不学无术的县令,以为孔圣人一时疏忽,竟有这笔下之误,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个土墩儿。不料这画蛇添足之举,竟引来晴天霹雳,一声炸雷轰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这只是人们出于对比干和孔子的崇敬编的神话而已,其实墓、莫二字在春秋时期是通用的。有人对此碑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因为在孔子的时代,文字多为籀文(即大篆),而这四个字却笔画粗硬,气势凝整。不过,文字的演变不应绝对划分顺序,况且是挥剑为书,只能削繁为简,所以,“殷太师莫”剑刻书应是孔子遗墨中的精品。根据专家鉴定,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惟一一处孔子真迹,故称“天下第一碑”。

  跨出墓碑亭,面前豁然开朗。在空旷的天宇下,便是比干丞相高大的墓冢了,它静卧于郁郁青松之中,沐浴着日月之光辉。冢的四周砌着青石,墓顶隆起,高20米,占地20亩,冢的四周铺有小径。墓周古柏森森,虬枝老茎,一尽千年古柏的风姿和心中之豪情。令人惊奇的是,那株株柏树竟没有顶尖,有的还枝干开裂。相传,这些古柏棵棵树冠不经修剪自然形成平顶,据传说这些树在比干去世后,痛惜比干的离世,树的顶部全部枯死,好像在为比干脱帽致敬,表示对圣人的尊重,后被世人称为“平冠柏”。

  说起主殿前的“开心柏”,它从根至每一枝树梢全都是裂开的,中间呈现一“心脏”的形状,据传说是柏树有感于比干的为人,为了要救比干将心掏出,使比干重返人间,继续伸张正义。但可惜树木有情天无情,比干是无法复活了,但开心柏却留在世上,成为比干庙的奇景之一。比干的精神感天动地,连草木也为之动情。这些柏树受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正气,实为中华大地之罕物,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千载难平殷宫恨,万端赤情在人心。历史的悲剧是难以挽回的,但是,千秋功罪,忠奸清昏,是非曲直,历史和人民自有公断。那个曾显赫一时的暴君落个焚身灭尸,而比干的墓庙却巍然屹立在神州,比干的忠烈风骨和爱国精神流芳千古,永彰人间。这不是永恒的丰碑吗?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09-0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论孟姜女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灵魂所在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