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新闻资讯 >> 浏览相关信息

三代皮影艺人的心愿

2012/9/26 12:00:04 点击数: 【字体:


三代皮影艺人的心愿

后台伴奏的乐手们 王天定 摄

三代皮影艺人的心愿

本报记者 王天定 摄罗山皮影艺人在演出中
       
    采访手记

    想象中的皮影戏,是遗落在人间的浪漫童话,是鼓声灯影里舞动的精灵,是融合完整戏剧与影像元素的梦幻表演,是散发着中国文化魅力和意蕴的民间艺术。亲眼看到的皮影戏,是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述说古往今来。戏班不大,只有五六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戏台简易,几分钟就可以搭起。剧团多在白天演出,日光下幕布后舞动的皮影看起来少了灯影摇曳里的某种神秘和韵味。观众也很少,多是好奇的孩子和怀旧的老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皮影戏在娱乐功能日渐减少的同时,恢复了它传统的祭祀祈福的仪式功能,并因此获得了相应的生存空间。罗山皮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皮影艺人在思想上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把罗山皮影戏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来传承。目前,罗山县文化局正因势利导,让皮影戏在它适合的环境中不断生长。⑥2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戏剧早17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早2000年;是纯粹民间的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音乐风靡世界的时间早20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如此比较虽然未必恰当,却道出了皮影戏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戏剧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皮影戏在很多地方早已停演,雕刻精美的影人也被压在箱底或陈列于博物馆。然而,在信阳罗山县,皮影戏仍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还有一群皮影艺人活跃在乡间,用执著和热爱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

    5月的乡间,田野里到处是忙着插秧的人,和煦的风吹拂过绿色的水稻,一派美丽迷人的景象。三五个皮影艺人用三轮车载着戏箱,奔波在演出的路上……

    81岁岳义成:技艺盼传承

    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颠簸,到罗山县彭新镇曾店村东冲组已是正午。一座两层小楼的院落呈现在眼前,院子前面是一个池塘,四周长满绿树,听得到青蛙的鸣叫。走进被誉为“罗山皮影泰斗”岳义成的家,右边厢房是岳义成制作影人的工作间,地上摆放着一摞晾干的水牛皮,桌子上放着一瓶瓶染料和雕刻刀具,墙壁四周挂着做好的影人。堂屋干净整洁,墙上挂着他八十大寿时和徒弟的合影。

    81岁的岳义成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从艺60多年的岳义成说,想娴熟地把皮影玩于股掌之间,并非易事。操纵皮影讲的是手、眼、耳的配合,要做到十根手指操纵三根竹竿带动影人不停变换动作,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同时还要唱好戏词。说话间,老人就情不自禁地拿起影人表演了起来,仿佛人间悲欢、尘世离合、金戈铁马的交兵和神魔鬼怪的变幻,都在其充满豫南腔调的说唱里,在锣鼓、唢呐、简板的伴奏中,在他陶醉的神情里融化。

    岳义成回忆说,自己10多岁拜师皮影艺人崔玉衡,那时整个罗山县只有皮影戏14担箱(团),但演出很频繁。每逢生子、升学、建房、庙会,人们都热衷于请唱皮影戏。改革开放初期,皮影戏也相当火爆,“有时观众2000多人。一天要演三场戏,晚上唱到12点观众还不让走,每天要演唱10个小时左右。”岳义成说,“抢戏箱”的事经常发生,这家的戏还没有唱完,另几家就开始抢夺戏箱子,谁先抢到手里,就先去谁家唱。

    谈到皮影戏如今的状况,岳义成说,除了农忙时节,演出还是很活跃,只是演戏的比看戏的多。罗山现有皮影戏78担箱(团),皮影艺人300多个。但除了庙会,平时看皮影戏的人很少,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艺人演出收入不高,每场演出三四百块钱,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年轻一些的皮影艺人大都转行了。”岳义成说,原来跟着他学皮影戏的人很多,他收的徒弟有100多个,现在要找徒弟却是很难。

    老人至今坚持演出,第二天一早,他就要赶赴一个偏远的乡村表演。他说,我不怕辛苦,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年轻人学皮影、看皮影,使罗山皮影戏传唱下去。

    64岁李义煜:唱戏给神听

    乡下的清晨来得格外早。皮影艺人李义煜5点多就起床了,骑摩托车赶赴潘新镇演戏。

    演出地点在祁家村火神庙前面的广场。庙是2009年重修的,三间房大小,供奉着关公、火神、观音菩萨等神灵。广场不大,四周都是田地,戏台就搭在草地里。

    戏班共5个人。上午唱的是神戏。主人将备好的贡香、火纸、肉、红包等送到舞台帐中。

    李义煜说,当地的村民都很淳朴,他们对待祖宗、天地仍保持一套相当规范的礼仪程序。皮影戏演出也大都是上午唱神戏,下午演传统故事,晚上很少演出。他说,近年来,农村文化生活方式日渐多元,皮影戏的娱乐功能降低,人们请戏更多的是为了酬神了愿。

    64的李义煜曾拜师岳义成,他以唱腔雅致闻名当地。当天,《反唐复唐》一出戏在他嘴里时而高亢时而低回。唱到武戏,他双手舞动两个影人,双脚跺地,身子来回晃动,仿佛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脸上表情瞬息万变。

    观者寥寥。人们在那幅6尺长、3尺宽的白色幕布前来来去去,似乎皮影戏只是可有可无的背景。

    闲暇时间,李义煜爱看书。他家的桌子上摆满了《千家诗》、《五代十国》等书。李义煜说,当地皮影艺人的文化程度很低,最高的也是初中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光靠老艺人口传心授,学得似是而非,且很多唱词比较低俗,观众都听腻了。我想趁闲暇时间多看点书,丰富皮影戏内容。”李义煜透露,他已经收到湖北一所艺术学院的邀请,近日将去讲皮影戏。

    37岁李世宏:做着出国梦

    李世宏是罗山最年轻的皮影艺人,15岁跟子路乡老艺人熊自元学戏,19岁就成立了李世宏皮影团。他不但掌握了演唱和影人制作技巧,还学会了击鼓和吹唢呐等技艺,成为豫南皮影戏曲界唯一的全能技艺继承者。正是他,给罗山皮影戏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记者下乡数日,都在他家住宿。这是周党镇龙镇村罗洼组一个普通的院落,房子是新修建的三间瓦房,屋里陈设简单朴素,最显眼的是一台带液晶显示屏的新电脑,和经常被李世宏挂在脖子上的数码摄像机。电脑里存放着很多当地艺人的照片和演出视频,李世宏让记者教他把这些资料上传到博客里,并帮他在淘宝网开网店卖他亲手制作的影人。身为罗山县民间皮影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世宏感到责任重大,他利用闲暇时间收集资料,保护传承罗山皮影文化,“很多艺人年龄大了,再不收集就来不及了。”

    对李世宏来说,皮影戏就是他的生命。在他居住的村子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唯有他,因痴爱皮影而留守在家。

    他的热爱也终于有了回报。近年来,他带着戏班走街串巷为乡亲演出的同时,还走出罗山。在开封清明上河园、郑州庙会上都能见到李世宏表演的场景。每年春季,正是皮影戏演出旺季,李世宏皮影团每天要演出两场,仅今年2月他就收入两万多元。眼下,正是插秧时节,皮影戏演出进入淡季,李世宏以5000多元的价格卖掉了他亲手制作的活动戏台,打算专心在家做影人。记者问他如果再有演出怎么办,他说不要紧,很快就能再做一个。

    因为记者的叨扰,李世宏的影人制作已经耽搁了几天,信阳、广州等地的客户催着要货。次日,他在家里赶做影人,记者也得以目睹制作全过程。一个影人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镂刻、着色、熨平、上油、订缀等制作程序,李世宏手艺娴熟,一天就做了3个。他说,罗山皮影属于二水皮影(影人大小以“水”来衡量),不太大,一个能卖到200多元,一年也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李世宏说,罗山县如今能制作影人的只有7人,虽然赚钱,但和唐山等地规模化的皮影制作不能比。

    李世宏目前最迫切的愿望是有一个字幕机,“好让外地观众看得懂皮影戏内容”。而未来,他有两个高远的梦想:一是创建皮影工艺加工厂,让更多年轻人学习皮影制作;二是出国演出,让罗山皮影的风采走向世界。说这话的时候,李世宏一脸的幸福。⑥2

    链接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皮影戏。罗山皮影戏始于宋代景佑年间,盛于明朝。罗山皮影的影人全由牛皮制成,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豫南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唢呐、锣鼓、简板等乐器。2008年,罗山皮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⑥5

    □本报记者 冻凤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10年6月2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