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如说:“佛法如空中之月,它只能出现在观看者之心。你们勤恳地努力吧,道就在你的努力中寻觅!”法如也一如空中之月,你只能观望,却无法拉近与他的距离。这位当年赫赫有名的北方禅宗“定门之首”,却很有些“不幸”——撰写《续高僧传》的道宣因为死得太早,无缘记录法如这位大师,而后来的僧人传也漏掉了法如。不过,法如的肉身最后归葬于嵩岳,算是替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又砌入了一块奠基石。
传承:古寺禅风延千年
●“微妙心传”东土扎根
佛祖的“微妙心传”,即禅(禅是梵文译音,本意是静虑)一直没能在印度本土形成独立的法门,却在中国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慧能没有像同一朝代的玄奘、义净那样去过西土圣地,他从岭南到黄梅,再从黄梅回岭南,两地之间不过千余公里。慧能的师兄神秀曾经向唐高宗和武则天推举过慧能,皇家也曾降旨宣召慧能进京,但慧能回书称身有疾病无法前往。这使得他一直处于“在野”的身份,能够专心传教。这一点倒颇似法相宗的祖师玄奘。唐高宗曾劝说玄奘返俗,并许以宰相的高位,但玄奘不为所动。当然,慧能和玄奘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玄奘学问渊博,而慧能连字都不认得。不过,满腹经纶的玄奘却只带了一茬徒弟,就再也无人跟上趟了。而慧能呢?徒弟众多,而且高徒众多。
有一次,在南岳衡山,慧能的弟子怀让拿着一块砖老是在庵前磨来磨去。其弟子道一刚开始只顾自己坐禅,并不留意。时间久了,道一觉得很纳闷,问道:“师傅磨砖做什么?”答曰:“磨镜子。”道一不解地追问:“砖哪里能磨成镜子啊?”怀让于是说:“磨砖既然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醒悟,放弃了以前苦苦坐禅的修炼方法。
慧能的徒孙希迁的弟子天然更是洒脱无比。一次在洛阳慧林寺遇上严寒天气,天然拿来寺里的木佛劈了当柴烧,用来取暖。有僧人责备他竟敢烧佛,天然随口就说:“我是在烧舍利呀?”僧人反问:“木头里哪有舍利呢?”天然答:“如此说来,木头佛就不是佛,你还责备我干什么?”
慧能的徒子徒孙们玄妙奇异的故事,给中国的佛教界留下了不少趣谈。唐代是中国文化最昌盛的时期,佛教在当时尤其昌盛。慧能是禅宗的变革者,就他本人而言,他不识字而闻经开悟,正中“不立文字”的真言。所以,他的徒子徒孙们,多是些把旧法当障碍、思想很开通的人。慧能未剃度而先做祖,从不在乎形式主义的东西,他的观念是“以心为佛,心外无佛”。慧能还舍弃了衣钵,在他的心目中衣钵只是信物,不要也罢,要了易起争端。
这种不为戒律所困的禅风,一直从唐代刮到宋代,刮到清朝雍正年间的皇宫内。清朝初期,朝廷是偏向佛教的密宗的。到了雍正这位皇帝,却喜欢在深宫内院与和尚一起参禅,自称“圆明居士”。雍正自感已经大彻大悟,他诏告天下禅师,可以随时找他谈禅论道,他决不以帝王的身份自傲。他同时下诏训诫天下和尚不可学作文章诗句,要以专心修道为务。据传,中国佛教徒出家在头顶上烙烧戒疤,便是雍正的杰作。
●“革律为禅”成就禅宗
少林寺的沉寂和洛阳的衰落息息相关。欧阳修曾说:自大宋以汴梁为京师,建庙社,洛阳空而不都。达官贵人及富商大贾纷纷离去。寺院岁毁月坏,与游台、钓池并皆荒芜者,十有八九。
在公元936年至1056年的120年间,少林寺的历史留下了一段空白。专家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关于这个时期的少林寺的任何文献或文物资料。就连在洛阳做过僧官的赞宁,在他于公元988年完成的《宋高僧传》中,也没有收入少林寺的僧人。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厌恶佛教,公元955年,他断然下令实行废佛政策,当时所毁寺院3万多座。这是佛教遭受的一次沉重打击,这场灾是否殃及到少林寺,情况不明。
所幸5年后,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得皇位。北宋初期皇帝太祖、太宗都好佛法,于是佛教又开始兴盛起来。不过,到北宋末年,朝廷从崇佛转向崇道。公元1119年,画家皇帝宋徽宗突然发起狠来,决意改革佛教。他觉得佛教是有害礼仪的胡教,非改革不可。宋徽宗对佛教的改革完全是形而上的:“其以佛为大觉金仙,服天尊服;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女德士,服巾冠,执木笏(一种狭长的木板子)……”
对宋徽宗的改革,百官反应冷淡。当时只有开封府尹盛章执行得比较卖力气。大臣蔡京听说后对盛章说:“佛教内多英雄儒士,一旦毁其居而夺其衣食,他们将何处安身立命?一旦聚而为变,场面不好收拾呀!”徽宗听到蔡京的说法后大怒:“此辈想恐吓我吗?”一些僧人想与朝廷理论,盛章把为首的日华严、明觉等7人杖杀。
不过没等徽宗腾出更多的精力去铲平佛教,金人便把他和他的北宋王朝给铲平了。赵宋王朝南渡之后,又对佛家客气起来。
徽宗对佛教的抑制不是赵宋王朝的主流,宋代多数皇帝包括太祖赵匡胤都是尊崇佛的,并且他们都很偏爱禅宗。北宋一朝,对佛教影响最大的政策是“革律为禅”。所谓“革律为禅”,就是把“律寺”改造为“禅寺”。“律寺”就是严守佛教经典理论的传统寺院,“禅寺”当然就是信奉禅宗的寺院了。公元1102 年,朝廷命令每郡选一寺为禅寺。
禅宗在宋代的得势有其社会背景。北宋是一个多次力图变法而又最终无所成就的朝代。每次变法的半途而废,都使得一些儒士产生“归隐”之心。在这些想要归隐的儒士们看来,儒是治皮肤病的,道是治血脉病的,只有佛是治骨髓病的。他们忧国忧民的心病已入骨髓,故纷纷入禅,以求暂且忘记忧国忧民之苦。
在洛阳居住时,司马光仿效唐朝的白居易和如满和尚的“香山九老会”,纠集了一批儒士如富弼、文彦博等结成“耆英会”。富弼中年之后真的迷上了禅宗,时常从洛阳跑到少林寺去听法。欧阳修、苏东坡、文彦博等都对禅宗很感兴趣,与禅师过从甚密。
据说王安石曾对好友张方平说:“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此后儒家绝承无人,即使有,也非纯粹的儒。”方平说:“怎么无人呢!还有超过孟子的,如马祖和尚、汾阳和尚、雪峰和尚、云门和尚……”王安石不解其意,方平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儒生们都去皈依释氏啦!”由此可见当时儒士崇佛风气之盛。
从仁宗到神宗的60余年间,由于帝王及朝中大臣的政策扶持,禅宗获得空前的发展。
其实,自宋神宗起,“革律为禅”已经开始。这一“革律为禅”运动不紧不慢地持续了很长时间。
大约在公元1089年,当时的河南府尹韩缜,把曹洞宗义青大师的大弟子报恩禅师请到少林寺传法,并将少林寺“革律为禅”,这是禅宗“曹洞宗”首次传入少林寺。
宋代之后,少林寺一路走来,虽然历尽坎坷,但始终禅风不断。
253年前的一天下午,细雨之中,乾隆皇帝驾临少林寺。据说,当时护驾的车队在少室溪旁排成了长龙。那天乾隆皇恩浩荡,凡是迎驾的僧俗各赐白银一锭。
当天晚上,乾隆夜宿少林寺方丈室。那天一高兴,乾隆就为立雪亭题了“雪印心珠”四字。立雪亭正在乾隆就寝的方丈室之后,细雨绵绵的那个晚上,这潇洒一世统驭中国60年之久的乾隆皇帝,当该琢磨过“立雪断臂”的故事吧?
●千古禅灯传至今天
少室溪的流水在冬季总是悠着性子缓慢地东去,只有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它的步伐才会显得匆忙一些。少室溪流过少林寺门前,流出嵩山,此后便再也不肯回头,一路滋润着中原沃土,直到安徽颍上县的八里河镇注入淮河。
公元1981年,安徽颍上县一位19岁的青年肩背一床旧被褥,怀揣30块钱、20斤粮票,告别父母从颍水之尾启程西来。在颍水之源的少室溪畔,他停下脚步,伫立良久,然后走进了千年古刹少林寺。对于颍上人刘应成来说,那一步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当年的少林寺一派荒凉,但禅宗之脉还在这里延续。在立雪亭前剃度那天,时任少林寺方丈的行正大师正欲为刘应成剃度,恰巧白马寺海法方丈由洛阳赶来。两位大师为这个年轻人举行了皈依仪式,赐法名释永信。若干年以后,释永信接了师父行正的衣钵,成了少林寺第30代方丈。
永信方丈更像六祖慧能,但他比慧能走得更远,去过的地方更多,见识也更广。1995年9月,在举行了隆重的少林寺建寺1500年纪念典礼后,永信方丈发愿去尼泊尔、印度朝圣。在灵鹫山说法台,即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那个圣台,永信方丈脱鞋整衣,面朝灵鹫山那酷似鹫头的山峰倒地三拜,随后退到附近无人的岩石上独自打坐。
灵鹫山不大,它的山顶显得很荒凉,而它的山腰却多洞穴,多林木,那里有释迦牟尼的坐禅石窟,以及石榴佛窟、阿难石窟。灵鹫山的山貌与少林寺北的五乳峰神似,永信方丈事后追忆说:那一刻我想到了达摩洞,想到了灵鹫山和嵩山的神投意合。
在潜意识里,永信更仰慕被精通佛学的大儒南怀瑾称为“目不识丁的大匠”的六祖慧能,他向记者讲起慧能的这样一个故事:
五祖弘忍见了慧能便问:你来做什么?
慧能说:求做佛。
弘忍说:你这南蛮子,也能做佛?
慧能说:人分南北,佛性却无南北。
据说,永信方丈最初到少林寺来的动机是习武。这一点不是他自己透露的,只是他人的说词。不过,有一点是确切的,凡是认识永信方丈的僧俗,都对他大发感叹:天生的大智慧。
一次,有人问永信方丈什么是佛,永信回答说:“别胡思乱想。”仅仅五字,就把多达千卷的三藏(经、律、论)佛书概括得清楚明了。
武术:僧兵打出少林名
少林寺一禅一武,闻名世界。
关于少林武术的产生,已没人说得清楚。因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佛门人多认为少林功夫是禅与武的相融。我曾在少林寺武僧禅房里频繁地走动、访谈、记录,试图为禅武找到一种定义式答案。后来,我发现过多的解释搅乱了我的判断力。少林寺现任方丈永信说:“什么是禅武,最好自己去体验,就像你给一个没吃过馒头的人说馒头的味道,不如让人家尝一口,问题就解决了。”
放弃对名词的纠缠后,我努力地从现存资料中追溯少林武术的历史。追溯中,我惊奇地发现,少林武术和少林的禅一样,有着生命力顽强的传承脉络。
少林寺最显赫的武功,是一棍一拳。一根少林棍挥舞起来,能把少林武僧“护邦靖世”的壮举件件相连。(图4)
少林武僧善使棍棒,也崇尚棍棒。现存最早的少林武术著作正是关于棍法的,少林寺护法神紧那罗(也称那罗延)也是手持棍棒的形象。小说《西游记》中那个大名鼎鼎的孙悟空打尽天下老妖小鬼时用的就是棒,棍棒属钝器,与刀枪剑相比有个分寸感,不至于一招致人死命,这是佛家的一种自律。知道少林武术的人都清楚,无论拳棍,少林僧人的前三招,都取守势。少林僧人尽可能不出手,即使出手也有“八打八不打”要诀,八不打的地方皆是易置人于死地的要害部位,八打的地方皆为一招能控制对方,又不至于危及性命的部位。从武术招数和要诀上,就可看出少林武术内藏的禅意和佛性。
只有在极度愤怒时,少林武僧才会“超度对手”。在最狠的一次战斗中,他们使用了铁棍,对手是由日本武士组合起来的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