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五 不羁公子缘何"壮悔"?

2013/7/31 17:42:17 点击数: 【字体:



    侯方域故居的主体建筑是壮悔堂,这是一座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青砖为墙,垄瓦覆顶,廊柱上下贯通,看上去轩朗清雅而又含蕴持重。

  这栋小楼是当年侯方域写作的地方,他的文集因楼而名,称为《壮悔堂文集》。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是什么让侯方域如此之“悔”?

  侯方域曾经是豪放不羁,不知后悔为何物的。他才华天纵,少年成名,更兼出身名门,养成倜傥不羁、慷慨豪迈的个性。他曾任侠狂放,以至于好友黄宗羲都看不惯:朝宗(侯方域字朝宗)之父尚在狱中,他如此纵酒取乐,我们不规劝他,“是为损友”;他曾豪情满怀,与吴次尾、夏彝仲醉登金山,指评当世人物,一派雄视寰宇、舍我其谁的气概,“二子以方域比周瑜、王猛”……

  坐在家乡这座小楼里的侯方域显然性情大变。明朝那如退潮般迅即的衰颓,大约带给他太多的无奈和痛楚,太多的打击和创伤。是这样的心路历程,让35岁的侯方域豪情尽敛,生活在难以自拔的悔恨、自责之中?

  侯方域并没有明言他“悔”的是什么,他在《壮悔堂记》中只是说自己“积创积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壮悔堂文集》当时风行天下,于是不少人来探究侯方域在“悔”什么。

  他的文友徐邻唐认为他是在“悔文辞未合法”:“乙酉秋,自江南归里,始悔从前古文辞之未合于法。”

  另一位文友贾开宗则认为他“悔放意声伎”:“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讳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已而悔之,发愤为诗歌古文。”

  现在有的人认为他是为香君抑郁早亡而悔,如他在香君墓碑上刻的那句话:“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

  著名学者陈寅恪则认为,侯方域是因参加顺治八年科举考试而“悔”:“朝宗作《壮悔堂记》时,其年三十五岁,即顺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

  比较之下,有人认为,对香君是“愧”不是“悔”,侯方域已写得明白,不过,对香君的“愧”,与众多的“悔”交集纠结,也未可知。但在他的一生中,最可悔的只有一件大事:应清朝乡试。此事在当时他不便明言,朋友也不能不为之掩饰。在他游历江南所写的大量诗文中,却隐约透露着他的自责和悔恨。

  侯方域说“壮果能悔,其尚愈诸”,但定名壮悔堂不到两年,37岁的他就撒手人寰,匆匆而逝。

  既然如此之“悔”,为什么还要参加清朝的科考?追究此问,只能令人浩叹人生之无奈。

  侯方域应清朝乡试真相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这是一位清朝诗人对侯方域的嘲讽,这嘲讽其实源自侯方域自己的一段文字。

  在《李姬传》中,侯方域记述与香君桃叶渡相别,香君言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指蔡邕),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有人评价说,李香君此话,大有伯牙碎琴之志,意在要求情郎珍重名节。因此,侯方域应试被视为失节行为时,不少人觉得他“辜负了李香君”。一位研究者甚至在李香君故居摆放的丛书中,看到这样的记述:侯方域投靠了清廷。李香君因此愤而与之决绝,并削发为尼。这显然是拿小说戏剧家言当史实,不是侯方域,而是这些作者太不把名节当回事了。

  投靠清廷之事,决然没有。南明灭亡后,侯方域返乡奉父家居,他哥哥侯方夏于顺治三年应试,成为满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则决心做明朝的遗民。后来得知吴伟业被逼出仕,他还大为着急,多次恳切地致书故人,力陈三不可、两不必,劝其坚塞双耳,不可乱了方寸,一失足成千古恨。吴伟业很感动,曾与侯方域相约不仕,但最后还是没有顶住压力,出任国子监祭酒。侯方域死后,吴伟业路过商丘,还写七律《怀古兼吊侯朝宗》表达对侯一片苦心的抱歉:“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其自注云:“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

  至于参加顺治八年清朝乡试,背景极为特殊,违背自己心愿,对于侯方域着实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王树林教授在《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中论及此事:

  “顺治八年,宋权(归德人)以国史院大学士致仕归里,时河南巡抚吴景道知方域'豪横',又以布衣参加史可法军队的抗清。其父恂隐居南园后,降清的大臣和江南巡抚交章举荐侯恂,恂又坚谢不起。为此将案治方域并连及侯恂。宋权从中调解,语景道曰:'公知唐有李太白,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这次方域虽然没有入狱,但当局要求他必须参加省试。方域在忠孝不能两全的逼迫下,为了保全父亲,参加了这年的省试。侯方域的这次省试,表面上看是向新朝屈服,实际是一次消极迂回的抗争,他以不把卷子做完的方法,拒绝了与清政府的合作。清政府准备只要侯方域参加考试,就给他个第一,结果竟然没有做完,这确实让当事者为难。放榜前,一些考官还是把他置于第一,由于一些人提出异议,才把他降为副车(副车,即副榜,是正式录取外的附加榜)。”

  应该说,吴景道的招数是很厉害的,他掐到了侯方域的“软肋”。

  侯恂虽然曾官至户部尚书,但生活在乱世,他的仕途历经坎坷,曾两次入狱达七年之久。明亡后,他矢志不仕,在归德城南10里筑“南园”,该园“绝去雕甍、朱槛一切繁华富丽之相,故茅屋亭亭如野人居、处士家”。为了避免被逼出仕,侯恂隐居于此,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他在《南园记》中写道:

  “园内有草堂一,主人于焉肃宾;有草楼一,主人于焉拥书。草屋四,一为收贮图玩之处,一为佳客下榻之处,其二则主人夏日于焉纳凉,冬天于焉负暄。小台一,主人中秋于焉举杯邀月,九日于焉登高泛菊。斗室一,才可容膝,主人于焉抚琴南窗以寄作傲者也。河房一所,前临长溪,旁对假山,主人于焉垂钓,于焉放舟……”

  60多岁的老父历经磨难,终有颐养天年之所,如果因自己逞心中快意,使他被逼违背心愿,甚至随自己再度入狱,试问侯方域于心何忍?

  这种矛盾纠结很多人不能原谅,如梁启超就曾大加指责:“侯朝宗并无出家事,顺治八年,且应辛卯乡试,中副贡生,越三年而死,晚节无聊甚矣。”

  但也有人代为辩解,如陈寅恪:“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之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

  堂名“壮悔”文颂烈士

  侯方域本来决意为大明王朝守节,却被迫参加清朝乡试,这或许跟他的性格有关。他有两篇关于衣服的文字,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和性格。

  其一是钱谦益“两朝领袖”的故事:“尝闻有先朝巨公(即钱谦益)游虎丘,其为衣,去领而阔袖。一士前揖,问:'何也?'巨公曰:'去领,今朝法服。阔袖者,吾习于先朝久,聊以为便耳!'士谬为改容曰:'公真可谓两朝领袖矣!'”这段文字,可见他不事两朝的观念。

  其二则是写给方以智的一封信。信中说,过去方以智曾送给他一件衣服,他时常穿着。后来与方以智失去联系,因牵挂故人,每天早晚都穿着这件衣服,直穿得“色黯而丝驳”。清朝服制颁行后,因这件衣服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唏嘘”。他的妻子看他如此,对他说,“是衣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制,即可服矣”。侯方域却急忙制止:“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

  这段文字,显示了侯方域内心的矛盾纠结,他牵挂故国故人,却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刚烈的反抗者。当初桃叶渡相别,李香君伯牙碎琴般告诫,或许更是因为对他这种性格的洞察。

  参加乡试后的第二年,侯方域建壮悔堂,将自己的古文结集为《壮悔堂文集》,这年九月,或许为了排遣心中郁闷,或许为了向故友表白自己应试的苦衷,他决定再次到江南游历,去拜访多年未见的生死之交陈贞慧和其他复社故友。

  几年时间,天翻地覆,旧地重游,已物是人非,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均引发他无尽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人生之叹”,这些复杂而苍凉的情感,在他的心中汇集、激荡……

  前次江南之游,他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并列为“四公子”,才华和抱负一时名动天下。而沧桑巨变之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三人遭际各不相同,但气节均可称道。

  陈贞慧“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冒辟疆也“隐居不出”,当时“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方以智则颇为悲壮,他因“推戴”桂王曾短暂为相,罢相后出家为僧。“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

  三个人后来都坚守了自己的信念。陈贞慧于顺治十三年卒;冒辟疆在康熙年间,“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遂终老于乡里。方以智于康熙十年(1671年)赴吉安拜文天祥墓,“道卒”。据余英时先生考证,方以智并不是平平淡淡地死去,他选择了“惶恐滩时说惶恐”的惶恐滩刚烈自尽。

  侯方域游历江南之时,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故人的所作所为,已经令他颇为感愧。他的《倪云林十万图记》一文,是为陈贞慧所藏名画而作。倪云林是由元入明的画家,在明朝建立六年后所作画上,仍“款署至正(元朝年号)癸丑”,侯方域称赞陈贞慧“自乙酉金陵变后,绝迹不入城市,更命其二子弃去诸生,其亦云林不忘至正之意耶?”字里行间,令人不能不联想到他前一年应乡试的隐痛。

  他的故友中,坚守气节的大有人在,如黄宗羲长期从事抗清活动,陈子龙、吴应箕、夏允彝等则在抗击清军中殉国。与陈贞慧一起作《留都访乱公揭》的吴应箕尤为壮烈,在宜兴时,陈贞慧对他细说吴应箕之死:“次尾(吴应箕字次尾)战败,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辞先人,引颈就刃,意气弥振。”古人往事,令陈、侯二人为之“痛哭失声”。后来,侯方域写了《祭吴次尾文》,沉痛地说:“呜呼!次尾读万卷书,识一字‘是’,明三百年,独养此士。”

  这次江南之行,故友们对侯方域的态度并没改变,对他热情有加,并没有将他被迫应试视为失节。侯方域耳闻目睹,感慨良多,为老友乱后重逢欣喜,为死去的旧交悲悼,写出了一系列声情并茂的文字,其中满蕴新亭之泪,江山之恨,禾黍之悲,流露出了强烈的遗民情绪。《祭吴次尾文》、《阳羡燕集序》、《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扬诸军事史公可法》、《考功员外郎华亭夏公允彝》等诗文,透过低回呜咽的文字,讴歌了大义凛然、烈骨铮铮的明末英雄。

  南游归来,侯方域在家举行祭礼,面南洒酒,向亡友谢罪。一年多后,年仅37岁的侯方域病故。他参加清朝乡试,虽出无奈,却也愧疚难解,但在他的诗文里,侯方域并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清朝建立后,侯方域回乡隐居,在此楼整理旧籍,编写新著。35岁时,他回想自己半生流离,无所作为,悔恨万千,遂将该楼改名为“壮悔堂”,其文集亦名《壮悔堂文集》。(姚伟)【原标题:"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五 不羁公子缘何"壮悔"?】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9-11-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