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是革命老区,自1932年开始有共产党组织的活动以来,一直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前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于1944年12月彻底打跑了日伪军,全境获得解放。此后,台前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翻身农民成了主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刘邓大军渡河前,他们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激励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解决军需的物质条件;掀起的参军热潮,涌现了集体参军和妻送郎、父送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典型,先后有8000名台前优秀儿女参军参战,其中500余人壮烈牺牲;数万民工冒着敌机轰炸,胜利完成修复黄河大堤第一期工程,打破了国民党企图利用“黄河归故”、水淹解放区军民的险恶目的;台前人民积极参加黄河司令部开展的各项工作,沿黄河10里以内的群众主动把自家的大树砍伐,奉献给造船厂,沿黄8里以内的6000余名民兵组成的河防团日夜固守在台前境长达50公里的黄河防线上,与南岸国民党军队相持并不时还击河南岸来犯之敌,形成攻不破的百里防线。此外,全民动员,为解放军做鞋,辗米,磨面,腾住房,抢修道路,运粮柴,组织儿团、姊妹团、担架团等,男女老少,全力投入支前工作……
在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过程中,孙口渡口的全体水手和民工,不顾对岸敌人的炮火阻击与空中敌机的骚扰,不怕疲劳牺牲,争分夺秒,在急流险滩中昼夜抢渡,一夜往返运送部队八、九次之多。7月17日,刘伯承、邓小平嘉奖黄河各渡口员工,称赞他们“由于你们不顾敌军的炮火和蒋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渡过了大反攻的第一个大阻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使我军非常顺利地到达黄河南岸,以歼灭蒋伪军,收得失地,解救同胞,这是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你们这种无比的积极和热情,全体指战员莫不敬佩和感激。我们到达岸后,先后收复了鄄城、巨野、曹县、郓城等地,消灭了蒋曹福林部两个旅,这些胜利是和你们分不开的。为了慰问你们的辛劳,特犒劳你们每人猪肉一斤,并祝你们继续努力和健康!”
后来,刘伯承、陈毅首长在出席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时曾说:“孙口、李桥等黄河渡口的指战员和水兵同志们为革命立下了战功,要告诉全国总工会为他们请功”。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孙口渡口一直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除保证解放军野战军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及所辖地方武装渡河执行战斗任务外,还担负着以下繁重的任务:运送大军作战所需的物资、武器、弹药和伤病员;将俘虏的国民党军队营级以上军官押送黄河北岸移交给俘虏接管所;把黄河南共产党领导的党政军机关中的老、弱、病人员及时转移到黄河北岸安全地带;运送黄河南北两岸地方干部和机关人员往返渡河执行公务等。
寿张县为支援解放战争,在支前指挥部的领导下,在县境内设有医院、兵站、食宿站。当时组织了两个食宿站,第一个由李景贤负责,设在第一区某村,第二食宿站由王芳瑞负责,设在祝口明堤村。食宿站的任务是照顾转送伤病员,招待抬担架的民工。
冀鲁豫军区医院设在祝口、莲花池一带。寿张县组织的担架队,将负伤的指战员从前线抬下来,经过食宿站,分送到冀鲁豫军区医院各点去疗养。
兵站设在黄河中心渡口孙口附近的刘桥、桥北张等村,每个兵站下设招待、供应、总务三个股,工作人员平时40人,战勤繁忙时增加到180人。兵站的主要任务:一是护理伤员,在鲁西南战役中,负伤的战士很多,担架队从前线将伤员抢救抬回后,转送到医院和兵站护理。国民党的红头飞机整天在县境黄河北岸侦察扫射,轰炸封锁沿黄渡口。农民白天在地里干活它扫射,夜里暴露一点灯光它轰炸,伤病员只得在白蜡行里、树底下、防空洞里治疗。全县招待伤病员最多时达千余名,抬担架的民工达6千余名。当时,负责看护伤病员的县妇委会干部、妇女队长王风兰时常带领区、乡妇女到兵站救护伤员。她们提出的口号是“招待伤员就是报答我们的恩人。”在全县数百人的看护员中掀起轰轰烈烈的报恩运动,每次伤员来到兵站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热情招待,送水送饭。有的战士伤势重,膳食不能自理,在兵站工作的妇女即用小勺伺喂,端屎端尿,洗血衣,上药;有的妇女用自身的乳汁抢救病危的伤员,出现了不少“红嫂”,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伤员们都感动地满眼热泪地说:“亲爹亲娘也不能照顾这么周到!”在1947年和1949年两年中,寿张县共招待伤病员约6000人次,出动民工30000多人次。仅刘桥兵站就接待护理和转送伤员1200余人。二是补充军需供应。各乡把部队所需的物资筹备齐后送到兵站,由兵站分配给支前运输队送往前线。三是接待往返的担架队,保障战勤人员的食宿。四是接待部队后勤机关中往返于前线和地方上的工作人员。
在解放战争中,台前人民在寿张县委的领导下,卓有成效地支援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征战,支前活动持续4年之久,台前境内各兵站光荣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立即发起鲁西南战役。为了支援主力部队作战,寿张县、区动员组织大批担架队和民兵,由县区党政负责人带领,随军作战。全县各区先后出动支前民工12000余人、担架1200余副、大车200辆、牲畜400头。县长张云峰为支前指挥长,亲自率领全县民工从孙口黄河渡口出发,随大军南征。支前担架队员经常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置身于鲁西南战场。有时,抢救伤员的担架队遇上敌机俯冲扫射,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用身体掩护伤员,有的队员被飞机炸伤,还有的不幸光荣牺牲。有时,支前运输队遇上阴雨连绵天气,地上水深过膝,大车不能通行,为把军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队员们便肩挑背扛,每人负重四五十斤随部队行军。为避敌机轰炸,多在夜间行进。为防小股敌人伏击,有时不走大路,横涉荒野。在支前民工中,有短期支前队,往返于前线和解放区之间;有长期支前队,即随军支前队,一直跟着部队转战,历尽艰难,全力保障前线供应。台前支前民工在解放战争中,历经鹅鸭场、万福河、郓城、曹县、定陶、羊山集、商丘、安徽、十八里集等战斗及后来的陇海战役等,足迹遍及苏、鲁、豫、皖4省50个县,行程近万里。
1947年8、9月间,为钳制国民党新五军,配合刘邓主力部队和陈谢兵团逐鹿中原,华东野战军在司令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的率领下,进驻台前,从境内孙口、林楼、十里井等处,由“黄司”和台前人民群众用木船护送渡过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当时,沿黄集结大小船300余只,昼夜摆渡,共护送华野过河部队30余万人。后随着中原战局的发展,华东野战军一部需作战略转移,台前人民冒着敌机轰炸,又全力接运华东野战军北渡黄河休整。1948年6月初,粟裕率领刚刚在濮阳结束新式整军运动的华东人民野战军司令部机关又一次在孙口渡口南渡黄河作战。
1948年8月,为支援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 寿张县出动大批民工和大车,运送军粮及其他军用物资。在支前途中,仅被国民党部队截击和空袭毁坏的大车就达100余辆。
1948年10月,全县出动大车300辆、民工(包括挑夫,车夫,担架队等)5000余人,随华东野战军运送粮食、弹药和抢救伤员,转战于鲁豫苏皖广大地区达两月余。其中,一区曹杨韩村挑夫杨仲先等30人,每人挑炮弹30公斤,日行百里,肩膀磨烂,脚起重泡,全然不顾,紧跟炮兵行进;运送给养的民工,经常冒着敌机空袭,不顾生命安危,随部队奔波,部队走到哪里,粮食运到哪里,保证了子弟兵的军需供应。
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地区的部署,决定从1948年11月6日起,以徐州为中心,发动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时值冬季,冰天雪地,人民解放军的60余万部队分布在纵横数百里的战场上,由于战场在蒋管区和新解放的地区,要保证解放军参战部队有充足的弹药、粮食、烧柴,伤病人员能及时得到救护,并转移到后方治疗等,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战勤保障任务。战役期间,寿张县广大人民全力以赴投入到繁重的支前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召开了由区长、财政、战勤干部和武装部长参加的会议,研究完成战勤任务的措施和方法,并普遍进一步加强和充实战勤组织,县、区层层建立健全了由主要负责干部挂帅的支前指挥部。县长张云峰为支前指挥长,负责动员组织全县运粮队、担架队和民兵,分批支援前线。在后方广泛动员组织劳力包括妇女、儿童,日夜碾米、磨面、做军鞋军袜和慰问袋,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淮海战役打响后,全县民工和担架队、运输队迅速奔赴前线。支前途中,地面积雪半尺多深,道路泥泞难行,加之国民党飞机不断轰炸扫射,支前任务异常艰巨,广大支前民工不畏困难,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兼程。担架队员们在前沿阵地随时听用,在运送伤员途中,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伤员,给伤员喂水喂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时,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昼夜不息地将伤员运到后方医院。
冀鲁豫区党委于12月14日下达“关于运粮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九地委完成筹集和运输800万斤小米的任务。台前人民在寿张县委的领导下,在碾米工具缺乏、牲畜少的情况下,男女老少齐动员,轮流推碾,昼夜不停,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筹集军粮基础上,寿张县组织运输民工冒着国民党飞机轰炸和炮火威胁,用车辆、船只将大批粮食运往淮海前线。运粮队车辆多、目标大,为避免国民党飞机扫射,多是昼宿夜行,车子加上伪装。随着战役的发展,粮食越送越远,运输线长达数百里。淮海战役期间,正值阴雨连绵,天寒地冻,途中道路泥泞,车马、民工规模空前,处处人欢马叫,入夜后灯笼火把,成串成行。前方炮声隆隆震天响,后方车轮滚滚支前忙,广大民工圆满完成运输任务。与此同时,广大妇女在家为解放军不分昼夜赶做军鞋。有的刚出嫁媳妇把给婆家做的鞋拿出来支援队伍,有的刚结婚的小伙子把媳妇给做的“新夫鞋”献出来。妇女们高兴地编出了支前歌谣:“眼熬红,手磨烂,赶做军鞋送前线;里也新,表也新,献给亲人解放军;献鞋如同献了心,彻底消灭蒋家军。”
此外,台前人民在护河、修路等后方勤务方面也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整个战役中,每村、每户、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了支前工作,充分显示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台前翻身农民的高度政治思想觉悟。在冀鲁豫军区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寿张县还积极动员组织基干民兵参战。
台前和鲁西北广大人民一起,为夺取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加速了蒋家王朝彻底覆灭的进程。
1949年元旦,新华社播发毛泽东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动员全国人民夺取解放战争彻底胜利的动员令。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解放全中国的决心。是年3月14日,“黄司”司令员曾宪辉、政委郭英向寿张县县长谢惠玉传达了冀鲁豫军区、冀鲁豫行署的通知,要求寿张县协同“黄司”务必于4月20前在孙口渡口处架起一座浮桥,保证第四野战军顺利渡过黄河,挥师下江南。具体任务是:帮助筹集物料—船只、木板、绳索、铁丝、秫秸等,协同“黄司”架桥;大部队到来后,确保部队的茶水、食宿、战马草料等供应。
接到指示后,寿张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财粮科室人员、战勤指挥部人员、各兵站站长等。谢惠玉首先传达了冀鲁豫军区、冀鲁豫行署的指示,接着布置了任务,明确了要求,然后进行分工。参加会议的一部分人负责筹集安排搭桥物料,另一部分人负责筹集安排过河部队的食宿。分工完毕,当晚谢惠玉等人就分头深入到基层,向群众讲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史,分析解放军渡黄河下江南的形势,使群众看到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多年的愿望—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彻底翻身得解放即将实现;向群众讲明任务与要求,使群众感到肩负着历史的重托,义不容辞。经过充分而广泛的宣传发动,很多群众主动送来一些架桥物料,有的甚至连名也不留。在发动筹集物料的当天晚上,80万斤秫秸全部凑齐,并送到县里3个兵站。计划5天完成的40万斤小米筹集任务,第二天(3月15日)一大早便筹集到一起。3月14日夜晚,整个县境内夜会一般,灯笼火把一片通明,全县上下人声鼎沸,人民支前情绪高昂,有的拆下自己的门板,有的拆掉自已的檩条,有的锯掉自己院中的树木,有的揭下自己的炕席……沿黄河几个区的群众也很快把各自村中船只集中到一起。计划10天筹集好搭桥的物料,结果5天就完成了。接着,几个兵站和各区把筹集的物料,或牛车拉,或小车推,或人抬,或肩扛,人车往返,络绎不绝,很快运送到黄河司令部的料场上。与此同时,集聚的船只或顺流而下,或逆水而上,轴轳相继,浩浩荡荡,云集孙口。仅载重1万斤以上的大船就有200余只。
搭桥物料集结齐备后,县里组织几百名水性好、有技术、觉悟高的民工专门负责运送,由“黄司”统一指挥,安排调遣。
驻寿张的航运大队和驻东阿的航运五大队的广大水手在孙口渡口附近,在群众的协助下,开始了搭建浮桥。
时令虽然已是仲春,但黄河岸边仍很寒冷。河中流淌着从上游融化的雪水冰冷彻骨。尤其是夜晚,北风顺着空旷的河床吹来,河岸上的人们尽管穿着棉袄,仍感到寒气逼人。为确保工期、确保浮桥质量,水手和民工不畏严寒,跳入冷冰冰水中打桩、系绳,时间稍长,便冻得手脚麻木,疼痛难忍。水中的人不得不爬上河岸,喝几口老烧酒,暖暖身子,活动活动筋骨,随即又跳进滚滚河水中。“哼啊,海呀,咱们搭桥啊,支援解放军呀……”他们喊着高昂的自编的劳动号子大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