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坟无声话凄凉

2013/7/31 17:43:43 点击数: 【字体:


“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坟无声话凄凉


    到南京游玩,秦淮河几乎是必到之地。近年来,秦淮河上的夜游船项目很火爆,我们去的时候,暮色初上,等候乘船的游客已排成了长龙。

  如今的游船都是机动船,即便有橹有桨,也多成摆设,因此朱自清先生在“薄霭和微漪里”听到的“悠然的间歇的桨声”,已找寻不到。所幸,灯与水的交辉还在,足以让人领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

  “秦淮八艳”之塑像,在河边的灯影里风姿绰约,这是秦淮河重要的景致。在这暖暖柔柔的氛围里,这八个青楼歌伎赢得如此长久的尊重,把与她们相恋的侯方域、钱谦益、冒辟疆等都比得黯然失色,这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故居仍保留着,名唤“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后边是秦淮河,前门对着夫子庙钞库街。据说这个陈列馆内的房间都保留着 300多年前的风貌,卧室、书房、客厅、琴房等,大约都是侯方域时代的光景,香君被人相逼,以头撞柱,血溅情扇,也应是在这个所在。

  该陈列馆馆长傅邦华先生对李香君很推崇,他在接受南京本地记者采访时,认为香君的才貌可能不是“秦淮八艳”中最好的,但她的气节和傲骨打动了无数人,影响了数百年,所以有人称她为“秦淮八艳”之首,一般南京人都说不全“八艳”的名字,但李香君的名字却没人会忘记。

  傅邦华先生说,对于李香君的归宿,近些年来他们进行多方研究,也曾到河南商丘一带考察和寻访。“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李香君是跟随侯方域回到老家成亲的,并最后葬在当地。”至于南京栖霞山的香君墓,应是衣冠冢。李香君从南明皇宫逃脱后,曾避难于栖霞山葆真庵,暂与“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为伴,有史料记载此事,后来有人认为香君终老于此,因此有了这座纪念性的衣冠冢。

  近年来,关于李香君归宿的报道和争论很多,商丘本地以及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学者,经实地考察,都认为李香君最终葬在了商丘。但因没有足够史料支撑,这个说法似乎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不少人持存疑态度。经人指点,在归德古城西南边10多里的李姬园村,我们看到了一座李香君墓,并走访了村里的几位八旬老人,他们的说法,令我们心中的疑云逐渐消散,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凄凉……

  李姬园村的记忆

  “李姬园村有个奇怪的地方,没有姓李的,也没有姓姬的。这村姓侯的比较多,现在最完整的侯氏家谱,就保存在这个村。”

  听说我们是来采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归德古城的文物工作者郭平女士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叫李姬园的村子。

  郭平的父亲郭久理先生是商丘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她从小深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了解不少古城往昔的秘密;她自己也从事古城文管工作20余年,是古城里最了解古城的人之一。她告诉我们,侯氏家谱没记李香君,侯方域的妻室只记了原配。家谱的坟图上有一无名小坟,有人推测是香君墓。“这只是口传,侯氏家族绝不落文字”。那无名小坟,就在李姬园村。至于该墓真假,郭平的话说得很有分寸,态度颇有保留。

  按照郭平的指点,我们搭乘出租车前往李姬园村。这个村庄不太好找,离大路有段距离,只有曲曲折折的小路与外界相连。司机师傅先是动用电台,然后多次下车问询,还是走错了道儿。好不容易进了李姬园,却又折返了两次,甚至从李香君墓旁走了一趟,都没能发现此行要寻找的目标。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最终看到了在该村东头、离小路10余米的香君墓。

  那是一座孤坟,有一圈石板围栏,墓前有一座新石碑,上刻“李香君之墓”。墓的周围都是碗口粗的桐树,环境安静而寂寥。

  几分新奇,几分慨叹,我们审视着眼前的墓葬,名满天下的李香君,真的最终葬身于这个僻静的小村庄吗?

  推着一辆三轮车,一位老太太从小路上蹒跚而来,车上坐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不会骑,哄重孙子玩呢。”老太太瘦小,但硬朗,她说自己已86岁,叫蒋宋氏,本来娘家姓刘,家人被日本人杀完了,剩她自己,跟了姓宋的人家,15岁嫁给这村姓蒋的。“来时都说这里埋的是侯才子家的女人,他在南京娶的。”

  蒋宋氏说,以前有人扒过这坟,她看到过裸露在田地里的骨殖。但具体的情况,“我也记不详,(现在)说话跟做梦一样,不清亮了”。

  “这个村为啥叫李姬园?我不知道,我来时就叫这名。”她指着香君墓一带,“我来时,这十来亩地都是侯家的。”

  蒋宋氏告诉我们,这坟的西边有个井,村里人都说那是李香君的浇花井,不远,不过隔着人家,要绕过去。

  浇花井如今很简陋,红色的石块垒成半米高的井沿,上面盖着大磨盘,透过磨盘的圆孔向下看,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到。旁边的村民说,这是过去李香君浇花用的,她就住在这井的东边,“前些年盖房,还能扒出老砖”。

  应该说,我们的运气相当不错。在此前几天,连下了几天雨,恰好这天放晴,村里的老人都出来活动筋骨,在香君墓旁,我们遇到了蒋宋氏;在浇花井旁,又遇到了76岁的蒋孝慈老人,他很健谈:

  “这村原先是个花园,李香君是死在这里的。我咋知道?听上辈传的,上辈跟我说,我跟下辈说。侯才子把李香君领回来,后来把她搁在这个地方。不知她是哪儿的人,侯才子是从南京把她领回来的。

  “才子没埋这儿,他在北边侯小园村埋。离这里八九里,不是侯家祖坟,就他自己在那里埋。

  “庄名据上辈人说是侯才子起的,以前这儿不是个村庄,只有个小花园,叫李姬园,后来成村名了。

  “我记事时,上辈人说这个坟是妓女坟,都瞧不起。侯家不承认这个人是他媳妇,他家一直是官。

  “解放后,区里领导刻了个碑要立在这坟前,来村里开会的时候,说到这事,有人说:‘妓女还立碑?!’书记恼了:‘你给我解释解释妓女俩字咋讲?!’那人不敢吭声了。不过最后碑也没有拉过来。

  “从我记事,这坟扒了三回。日本人扒了一回,有人说他们是在扒扇子,侯才子陪葬的扇子;后来土匪扒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吃食堂’时扒的。

  “这几年,为这个墓‘公家’来了多少回,不好找下落了。头两次扒骨头还能找得到,最后一次赶上修路,再也找不到了。现在这个墓大概是那个位置,里边没有东西了。”

  我们蹲在地上说话的时候,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人一直在旁边听,蒋孝慈老人介绍说,这年轻人姓侯,他爷爷是村里年纪最大的。那小伙好相貌,身材挺拔,五官精致,眉目清秀,他很热情地带我们去他家。

  “来了?渴不渴?”87岁的侯公讯老人正在院里剥玉米,看到我们,马上热情地招呼,老人说他不识字,但言谈举止,颇有几分斯文儒雅。

  “起小(方言,意为小时候)我就知道这是香君墓,是侯才子从南京娶来的媳妇。他爹、他俩哥都因为这看不起他。

  “这个村名是侯才子起的,原来这一带叫‘卢庄家后’,我们这一带,村北边都叫‘家后’。

  “日本人扒了后,柏木棺材板撂得到处都是,那是整棵柏树对的板。扒了后,地里有个大坑,没法犁,那是我们家的地,我们仨就把骨头拾拾埋坑里,平了坑,堆了个小坟。随后,土匪又扒过一次……”

  老人的话,再一次让我们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三位老人的话,都有一种“原生态”的真实感,真实得令人深感岁月之残酷。

  温暖而凄凉的情缘

  关于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往事,商丘市睢阳区原文联主席尚起兴很有研究。三四年前写归德古城的时候,我就采访过尚先生,受益良多。尚先生研读侯方域诗文,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线索:侯方域有位吴姓爱妾,而在侯氏家谱上,只记其元配常氏——曾任东平州太守的商丘人常维翰的三女儿,对吴氏却没有片言只字的记载。一般来说,即便是妾,家谱也该有记载的。

  那么这位吴氏是谁?哪里人?侯方域的诗文,可以提供不少信息。

  清顺治九年,侯方域再次游历江南,在沧海桑田的巨变后,寻访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等故友。其间,他在澄江(今属江阴)蔡烈女祠看到很多人祷子,并且“远近祷者辄应”,他大感惊异,“为吴氏祷焉”,并写有《为吴氏祷子疏》,文中记述她因无子而生的失落忧伤,字里行间,深深的怜惜和关爱宛然可见:

  “某妾吴氏者,家本吴阊,言归梁园;十二楼月沉子夜,偏照双眉;三千里云际扁舟,常怜一叶。莺莺渐老,傍公子以何依?燕燕空忙,叹佳人之不再。终恐霞裳翠袖,总归花落乌啼。”

  文中“梁园”是商丘的代称,“吴阊”则为苏州代称,因苏州古为吴地,苏州西门为阊门,故名。这位吴氏是苏州人,这与有人考证的李香君是苏州人相一致。

  这次江南之行,侯方域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探访吴氏家人,传送家书,了解他们战乱之后的情况。侯方域此行写有《家书附绝句二首》:

  其一送别西园翡翠楼,开帆十月到苏州。

  为君寄讯枫桥巷,丘嫂迎门已白头。

  其二问君衣带近如何?我道思乡减去多。

  况是王孙芳草外,休添离恨画双螺。

  从诗中可以看出,侯方域十月乘船到了苏州。他的妻子是商丘本地人,为之送讯到枫桥巷的,自然是吴氏。而吴氏家中还有“丘嫂”,且已白头。所谓“丘嫂”,乃是长兄之妻。

  “西园翡翠楼”即今侯方域故居的翡翠楼,位于壮悔堂西侧,据《商丘县志》记载:“侯氏壮悔堂,尚书恂子方域读书处,在刘家隅首东。所有杂佣堂、翡翠楼者,亦即此处。”

  归德古城内,人们口口相传,认为翡翠楼曾为李香君所居,并将此楼称为“香君楼”。此说由来已久,据尚起兴先生介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听陈宗石的八世孙女陈舜肃讲过此事。陈宗石是陈贞慧的儿子,侯方域的女婿。陈、侯两家本为世交,父祖辈都是“铁杆”东林党人,而在阮大铖迫害复社人士之时,陈

  贞慧、侯方域先后被迫,相互倾力营救,患难之情弥笃,遂定为儿女亲家。当时侯方域的女儿仅三岁,陈宗石仅两岁,但十多年后两不相负,并且陈宗石是入赘侯家,其后人扎根商丘,人才辈出。陈舜肃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任河南省妇联干事,1957年被划为右派回到商丘,与尚起兴相识,她曾讲起侯府往事,说听她爷爷陈锡麟讲,侯方域曾把李香君带回了归德侯府,住在西园翡翠楼上。

  如果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可信,那么与侯方域“送别西园翡翠楼”的吴氏,应该就是李香君。

  侯方域附家书后的第三首诗,即《偶听弦索后又寄一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紫雁黄花送我情,手调弦索度新声。阊门听尽韩娥曲,不比樽前唱渭城。”

  侯方域在苏州“听尽韩娥曲”后,偶尔听到弦索声,不由想起了在翡翠楼手调弦索为自己送行的吴氏,而苏州所有的歌女,竟比不上这位吴氏的弹唱,可见吴氏并非寻常女子。而《李姬传》记载的李香君恰恰“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夜渡,歌琵琶词以送之”。如果吴氏不是李香君,种种巧合实在让人难以索解。

  如果此人是李香君,为何称吴氏?尚起兴先生认为,这其实容易解释,侯家乃官宦世家,很难接受歌伎身份的李香君。侯府容得下吴氏,但确实容不下李香君。侯恂不齿于自己家族的“戍籍”,坚持不做更改,“以警醒儿孙”,但对属于“乐籍”的歌伎,却难以接受为儿媳。

  据尚起兴先生介绍,陈舜肃女士听爷爷陈锡麟传述,后来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将被逐出侯府,经人苦苦说情,侯家将她安置在侯家一处城外花园居住,即现在的李姬园。香君身份暴露,发生在侯方域游历江南之时,大约因为失去方域的庇护而有此劫。

  山东学者史挥戈、安徽作家吴腾凰对李香君研究颇为尽力,他们反复研读侯方域的遗著《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查阅《侯朝宗公子传》、《侯氏家谱》和商丘方志等资料;又多次漫步秦淮河畔、媚香楼前,三登南京栖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大致可以描绘出明亡后李香君的经历:随侯方域来到陌生的归德古城,改名换姓,与夫君共度了8年时光,从侯方域的诗文看,两人相互怜惜,情意绵绵。此后,因身份暴露,她被迫移居城外侯家一处小花园,侯方域返家后,极力为她求情,却遭受父亲和兄长们的斥责,家族的压力,令他难以承受。性情刚烈的李香君有苦难言,万般无奈,遂抑郁成疾,约一年后死去,葬于那小花园之东,时年仅30岁。一年多后,37的侯方域也抑郁成疾,撒手人寰,追随香君香魂而去……

  尚起兴说,根据他了解的情况,香君死后,侯方域曾为她立了碑,并撰有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墓前有一石桌,石桌前有一愧石礅,供侯方域去时对坟而坐。如今侯方域立的石碑和愧石礅均无存。但陈舜肃女士说,她爷爷陈锡麟曾在香君墓见过那石碑和愧石礅。

  商丘归德古城西南十余里李姬园村的李香君墓。(姚伟)【原标题:“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系列”之四 孤坟无声话凄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9-11-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