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上峪乡境内淇河之滨的白龙庙前有座古戏楼。阅碑文可知,这座戏楼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已经历了6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戏楼前的四根石质楹柱之上镌刻着的两副楹联:
其一
世务总空何必以虚为实, 大意:世事总难预料,何必以虚为实;
人情无定不妨借假作真。 大意:人情没有定数,不妨借假作真。
其二
盍往观乎 父老闲来消白昼,大意:何不去看(戏) 父老闲来消磨白天的光阴,
亦既见止 儿童归去话黄昏。大意:已经看过(戏) 儿童回去议论到深更半夜。
这两副楹联都使用了古人常用的“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一种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既节省文字,又避免字面重复的一种修辞手法。
第一副楹联如果从字面上把上下联所要表达的意思补足,表述完整,那么就应该这样说:“世务人情总空无定何必以虚为实,世务人情总空无定不妨借假作真。”其实如果不考虑楹联的形式,便可以化成一句话:“世务人情总空无定,何必以虚为实,不妨借假作真。”
第二副楹联如果从字面上把上下联所要表达的意思补足,表述完整,那么就应该这样说:“父老儿童盍往观乎,闲来消白昼;父老儿童亦既见止,归去话黄昏。”这即是说,“往观”、“消白昼”和“既见”、“话黄昏”的主语都是“父老”和“儿童”。这“父老”“儿童”就相当于“男女老少”,主要是指白龙庙戏楼周边的所有群众,并非将群众分为“父老”“儿童”两部分;更不能理解为去看戏(往观)的和“闲来消白昼”的仅是“父老”而无“儿童”,看完戏(既见)“归去话黄昏”的仅是儿童,而无“父老”。
第二副楹联上下联的开头四字皆典出《诗经》:
“盍往观乎父老闲来消白昼”中的“盍往观乎”(盍,hé,何不,表反问。)脱化于《诗经•郑风•溱洧》中的“且往观乎”: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译文:溱水流,洧水淌,三月冰融水流畅。男男女女来游春,手拿兰草驱不祥。妹说:“咱们去看看?”哥说:“我已去一趟。”“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确实好玩又宽敞。”
注释:溱(zhēn)、洧(wěi):郑国河名。涣涣:水流盛大。士与女:男和女。方:正。秉:执、拿。蕳:jiān,兰草。既且:已经去;且,徂(cú)的假借,去。且往:再去。洵吁:xúnyù,洵,信也,果真,的确;吁,大也。
“亦既见止儿童归去话黄昏”中的“亦既见止”出自《诗经•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译文:“秋来蝈蝈喓喓叫,蚱蜢蹦蹦又跳跳。长久不见夫君面,忧思愁绪心头搅。我们已经相见了,我们已经相聚了,心儿放下再不焦。”
注释:喓喓:yāoyāo,虫叫声。趯趯:tìtì,虫跳。阜螽:fùzhōng,幼蝗。忡忡:chōngchōng,心神不安。觏:gòu,通遘、媾,夫妇相聚。止:语尾助词。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