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5)

2012/4/25 12:01:45 点击数: 【字体:

复垂。雕梁再三绕,轻尘四五移。曲中有深意,丹诚君讵知。”《登高望春》:“登高眺京洛,街巷纷漠漠。回首望长安,城阙郁盘桓。日出照钿黛,风过动罗纨。齐童蹑朱履,赵女扬翠翰。春风摇杂树,葳蕤绿且丹。宝瑟玫瑰柱,金羁玳瑁鞍。淹留宿下蔡,置酒过上兰。解眉还复敛,方知巧笑难。佳期空靡靡,含睇未成欢。嘉容不可见,因君寄长叹。”《梦见美人》:“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果自阊阖开,魂交睹容色。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那知神伤者,潺谖泪沾臆。”
        
    钟嵘看到这些作品是什么态度?作何感想?史料阙如。我猜想,钟嵘看到这些诗,自然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说沈约“长于清怨”或“剪除淫杂,收其精要,允为中品之第”还是客气的。以前的研究者都没有论及钟嵘对早期“宫体诗”或“准宫体诗”的看法。我猜想,这里的“剪除淫杂”,也许就是指沈约的这一类诗歌。
       
    “淫杂”在《诗品》中还有一个用例,就是《诗品•鲍令晖、韩兰英》条中评鲍令晖的“惟《百韵》淫杂矣”。《百韵》诗今不存,但根据当时的记载,“百韵”诗是长了一点、过分了一点。
        
    当然,沈约喜欢语言的流畅、清新、简洁,倡导“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而不乏“险”,即以奇特的想像、警策的语汇和跳跃的节奏,表达新鲜的、近于唐人的意境。如《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尊酒,明日难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如果说“勿言一尊酒,明日难再持”前,还是旧题苏李诗送别的老套,至“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意思则既“险”且“仄”矣。又如《登北固楼诗》:“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其笔力和鲍照的诗非常接近,有唐人的神采和风韵。
       
    沈约接受鲍照更多的地方是“俗”。因此,很多风景,在鲍照那里如五丁开山、峨眉横绝,属于“造景”;在沈约那里则相对平易自然,属于“写景”。至于采用杂言乐府的形式,广泛的题材,诗歌中不乏描写地位低微者如思妇、游子的生活及思想感情,则沈约更是继承了鲍照,以“见重闾里”的诗歌,开辟了既“俗”,又含“清怨”的“永明体”。
      
    《诗品序》说:“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脁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脁,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听,无涉    于文流矣。”此处“轻薄之徒”谓谁?日本《诗品》研究班《钟氏诗品疏》以为,推尊“谢朓今古独步”的,乃是沈约。《梁书•谢脁传》载,沈约尝云谢脁诗:“二百年来无此诗。”“钟嵘这里虽未点名,但指的却都是沈约。”又沈约源出鲍照,《中晶•沈约》条谓“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由文体作法,乃至诗歌理论,沈约皆学步鲍照,足见其之推尊。“谓鲍照羲皇上人”,或亦与暗诋沈约有关(详见笔者《诗品集注》有关部分)。
        
    此外,根据我的研究,[3]原下品序“昔曹、刘殆文章之圣”至“闾里已甚”,为中品的“后序”或“小序”。细绎此段文字,主旨提倡诗歌音节自然之美,要求“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反对平、上、去、入,蜂腰鹤膝的诗学主张,具有特定的解释性的内容,解释当世名公巨卿、文坛领袖沈约,为什么被置之中品的原因。
        
    对于齐梁来说,沈约也许是最有可能进入上品的人物;对钟嵘来说,既置沈约于中品,不管是不是“报宿憾”,鉴于沈约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不仅评价要慎重;还要充分说理,有理论根据。故此“后序”或“小序”紧接中品“梁左光禄沈约”条后,第一,针对沈约的声律论千古未睹,是他的独创之说;第二,针对声律论引起的弊端和危害;第三,互见《中品•沈约》条品语,从品语和“后序”两方面证明,沈约在中品适得其所。此后辨明音韵之义,指陈声律论带来的危害,均与沈约有关,故应为中品的“后序”或“小序”,归于中品之后。
      
    
        
    钟嵘与沈约的最后一层关系是,钟嵘意在总结从汉五言诗产生以来至齐、梁的中国诗歌,特别是要总结兴盛于齐代的永明体的利弊得失,沈约是一个重要的绕不过去的人物。
       
    在宋、齐、梁的文坛上,沈约有创作、有理论、有影响,又任朝廷高官,具有最大的无形资产。他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对宋、齐、梁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有重要的“坐标”作用。钟嵘当然看到这一点,在《诗品》“沈约”条中也说:“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约称独步。”在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沈约无论在诗坛和诗学理论上,都是“独步”的。
       
    按理说,永明体有三位主要代表,除了沈约,还有谢朓和王融,但其时,谢、王已逝,范云、任昉也相继亡故,在世的仅沈约一人。沈约的存在,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存在;沈约死去,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只有一个时代结束,才能盖棺论定。
       
    虽然沈约去世以后,紧接着去世的有柳恽和何逊,但等他们去世时,《诗品》已经完成定稿工作,同时离钟嵘去世也已为期不远。可见,即便柳、何在诗歌上都有相当的成就,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但他们并不在钟嵘的期待范围之内。这与《诗品》中相当部分与沈约有关,暗含期待写沈约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也可以理解为钟嵘“追宿憾”、“报约”的思想支点和时间契机。这种期待也是符合逻辑的。从对当代名公巨卿、文章领袖的评判,正可以清理一下齐梁以来的诗坛和创作上混乱、声律上讹滥以及种种走火入魔、误入歧途的情况。假如不把沈约放进来,许多问题,特别是声律问题就说不清楚,《诗品》的齐、梁部分就难以写得到位和精彩。
       
    尤其是,沈约不死,按照《诗品》“其人既往,其文克定”(《诗品序》)的体例,就不能对沈约进行品评。后来的萧统《文选》,差不多也以沈约为选文的下限,也都暗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