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关系:魏延与关羽(5)
2012/4/20 10:56:3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由谁来承担镇守荆州的重任?诸葛亮从刘备派关平送信的细节中窥测到刘备要让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对关羽的性格是了解的,他并不放心。他强调了责任的重大,又用“桃园结义”之情来打动他,但是,骄傲的关羽并没有危机感,没有忧患意识。当诸葛亮问关羽镇守荆州的战略方针时,他说对孙、曹要“分兵拒之”,诸葛亮本想收回成命,可是,主公之命不可违,只好“与了印绶”,但又再三嘱咐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看不起诸葛亮,表面接受,心里不服,把诸葛亮的话当耳边风,结果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一败涂地。当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哭倒在地”,而诸葛亮却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毛宗岗评曰:“以不记军师东和孙权一语,故似有埋怨之意。”
诸葛亮和关羽将相不和,但有刘备在,诸葛亮只能隐忍在心里,没有爆发。到了魏延就不同了。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追随刘备时,诸葛亮对这个貌似关羽的勇将,就借口他有“反骨”要杀他,被刘备苦劝才免其一死;刘备在位时,魏延很受重用,作为大将领兵入蜀,诸葛亮也无可奈何;魏延争强好胜,与黄忠争功,“乱了军法”,但刘备原谅他,魏延也心悦诚服,“顿首伏罪”。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偏袒杨仪(他是长史,丞相府的属官),压制魏延,多次扬言要杀魏延,如嘉靖本卷二十“诸葛亮四出祁山”,陈式和魏延没有按诸葛亮的安排进军,邓芝报告了诸葛亮,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吾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可以说诸葛亮对关羽的不满,都发泄到魏延的身上去了。将相不和,魏延与杨仪、诸葛亮的关系就“如同水火”了。这正是要让魏延像关羽的原因,关羽和魏延用西方的理论话语来阐释,他们是镜像关系,互为他者,从魏延的身上可以看到关羽的影像,从关羽的身上同样可以看到魏延的影像。或许有人说,因为魏延勇猛,所以让他外貌像关羽。这是解释不通的。我们要知道,关羽在小说中是最突出的英雄人物,他的外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如毛宗岗所说是“赤心如赤面”,“面如重枣”以衬托其忠肝义胆。而魏延这样的“反贼”难道有资格“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吗?三国时“猛将如云”,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的勇将像关羽?
文武不和,在三国时代,也是屡见不鲜的。就拿蜀汉集团来说,前面已经说过,关羽和魏延都是“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而文人则看不起武将,这也有突出的例子。《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有一条“文臣轻视军人”,以《三国志》为据,举了刘巴、彭羕轻视武将的例子。刘巴不理张飞,诸葛亮劝刘巴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刘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彭羕甚至骂刘备:“老革荒悖,何复道邪!”“古者以革为兵,故语兵革,革犹兵也。羕骂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吕思勉先生的结论是“知文臣之轻视武人,由来已久” 。
将相不和,文官和武将争权是封建政治的必然产物。历代皇帝都是用文武相互制约来控制臣子,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拿明代来说,“在武臣、文臣、内臣三者的关系中,一方面是以 文臣制武臣,以内臣制外臣;另一方面,又是内臣外臣相互制约” 。在明初,明太祖大杀功臣,包括武将。朱元璋对武将特别不放心,把他们的家属留京作人质。洪武二十六年大将蓝玉一案,“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士差不多杀个干净” 。
我不认为《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和关羽、魏延的关系是影射了元末明初某个具体的事件,只是想说明,《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把对中国传统政治中文武不和、将相争权以及明初现实政治的思考,隐隐约约地表现在诸葛亮、杨仪和关羽、魏延的关系中。这是我对魏延和关羽镜像关系的看法,请专家和读者指教。【原标题:镜像关系:魏延与关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 齐裕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