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关系:魏延与关羽(4)
2012/4/20 10:56:3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祸杨仪等情节统统删去。这样,诸葛亮对待魏延的一切错误都一笔勾销了。诸葛亮早就看出他脑后长了“反骨”,对他的种种算计都是合情合理的,遗计斩魏延更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毛评本大大加强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时贤已作了充分的论证,无需赘言。但是,我觉得说“拥刘反曹”似乎还不够准确,不如说是无保留地歌颂诸葛亮,尽全力贬斥曹操。毛宗岗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他没有说刘备“是古今来仁君中第一奇人”。他把诸葛亮放在全书的中心位置,竭尽全力歌颂诸葛亮,删去一切有损于诸葛亮形象的描写。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中,他把诸葛亮放在优先的地位。嘉靖壬午本刘备杀刘封事是这样描写的:
封泣而告曰:“一时被伊以利害说之,致获大罪。”玄德犹豫未决,忽孔明入,玄德问曰:“辱子如此,何法治之?”孔明附耳低言曰:“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又问随封将士。众皆将孟达说封之事,及刘封扯书斩使之事,一一奏称;又将扯毁的书信,呈与玄德。玄德看毕,急回心曰:“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便叫留人之时,早已斩讫,献首级于阶前。玄德恸哭曰:“孤一时造次,废股肱矣!”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玄德曰:“纵使他日杀孤之子,孤不忍今日废忠义之人也。”文武闻之,无不下泪。武士奏曰:“刘封临死,但云:‘悔不听孟子度之言,果有此危矣!’”玄德泣曰:“吾儿至九泉之下,必痛恨于孤矣。”汉中王因思想关公,更惜刘封,致染成病,不能兴兵报仇雪恨。 刘封有过错误,但后来真心悔改,让他戴罪立功,还可以为蜀汉的事业作出贡献。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在《三国志•刘封传》中有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三国志演义》依据史实,作了生动的描写。对诸葛亮劝杀刘封,李卓吾评本对诸葛亮作了尖锐的批评。在“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处,评曰:“刘备不通,可恶,可恨!诸葛亮更可杀矣!更可剐矣!不杀不剐,亦无以泄我胸中愤也。”在“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处,评曰:“放他娘屁!”这一回的总评:“诸葛亮真狗彘也,真奴才也,真千万世罪人也!彼何尝为蜀?渠若真心为蜀,自不劝杀刘封矣。即其劝杀刘封,乃知借手剪蜀爪牙,实阴有所图也。蠢哉,玄德!何足以知此?刘封忠义,玄德不知而杀之,罪犹可原;孔明知而杀之,罪不容诛矣。更将言语文饰,真小人之过也必文。”李卓吾本的评语过于偏激,但毛宗岗也是觉得诸葛亮劝杀刘封有损诸葛亮形象,因此,他作了改写:
玄德怒曰:“辱子有何面目复来见吾!”封曰:“叔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故耳。”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之。汉中王 既斩刘封,后闻孟达招之,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又哀痛关公,以致染病。因此按兵不动。
这样,杀刘封事与诸葛亮无关,如果有错,责任全在刘备。毛宗岗标榜尊重史实,他明知诸葛亮劝杀刘封是载于史书的,但为了美化诸葛亮他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
刘备携民渡江,成为千古美谈。在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本以及万历的几个版本里,诸葛亮曾劝刘备抛弃百姓,自己逃命。“孔明曰:‘江陵要紧,可以拒守。今拥大众十余万皆是百姓,披甲者少,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操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百姓闻得,莫不伤感。后来史官习凿齿论刘玄德,此是第一件好处……”这里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美化诸葛亮,毛评本很巧妙地改动了一下,把“诸葛亮曰”改为“众将皆曰”,既保持了刘备形象的高大,又无损诸葛亮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文本的内在矛盾,到了毛评本就彻底化解了。毛宗岗对历史叙事话语和民间叙事话语作了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拥刘反曹”。有利于他的原则的,就打出依据史书的旗号,如“又曹后骂曹丕,详于范晔《后汉书》中,而俗本反误书其党恶;孙夫人投江而死,详于《枭姬传》中,而俗本但纪其归吴,今悉依古本辨定”。不利于他的原则的,他就说:“冤古人太甚,今皆削去,使读者不为齐东所误。”“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 13 可是像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样荒唐的事,他就保留下来,津津乐道。经过毛宗岗的加工改造,文本统一了,统一在“拥刘反曹”的原则下。特别是他要塑造出“奇绝”的人物,尽力美化诸葛亮,把他的错误,甚至微小的不足都要加以文饰;竭力贬斥曹操,对嘉靖本等作了许多改动,使无恶不归曹操 ,这一方面使文本统一了,完成了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典型人物,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就带来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语) 的绝对化和类型化。魏延的形象也统一了,他是“叛将”,与忠义典范的关羽有天壤之别,他们之间毫无共同点,把毛本之前的《三国志演义》中魏延与关羽的镜像关系解除了。
五、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考察
现在我们回过头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要把魏延写成是另一个关羽?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这从反面说明了将相不和、文臣与武将争斗是中国封建政治的常态。在《三国志演义》所写的刘备集团里,诸葛亮和关羽是一文一武的两根顶梁柱。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小说里隐隐约约地表现着。作者创造的“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里,诸葛亮早就预知曹操命不该绝,也料到关羽会放了曹操,但还是故意让关羽去,将关羽陷入忠义两难的境地。这样写当然为关羽之义和诸葛亮之智都增添了光彩,又表明刘备与关羽的特殊关系,使诸葛亮在处理与关羽的关系上不得不小心谨慎,顾忌颇多。当庞统死后,诸葛亮不得不入蜀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 齐裕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