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镜像关系:魏延与关羽(3)

2012/4/20 10:56:35 点击数: 【字体:

uo;吾今休矣!’”处,评语曰:“孔明如此谋杀魏延,彼何肯服?何不明正其罪,乃为诡计乎?此正道之所无也。”在“马岱责毕,回到旧寨,孔明密令樊建来谕”这段文字后,评语曰:“如此举动,却也羞人。”第一百零三回《孔明火烧木栅寨 孔明秋夜祭北斗》总评:“孔明定非王道中人,勿论其他,即谋害魏延一事,岂正人所为?如魏延有罪,不妨明正其罪,何与司马父子一等视之也?此时骤雨大注,不惟救司马父子,实救魏延也。若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八个字,乃孔明羞惭无聊之语耳,岂真格言哉?”第一百零四回《孔明秋风五丈原,死诸葛走生仲达》总评:“大凡人之相与,决不可先有成心。如孔明之待魏延,一团成心,惟恐其不反,处处防之,着着算之,略不念其有功于我也。即是子午谷之失,实是孔明不能服魏延之心,故时有怨言。孔明当付之无闻可也,何相衔一至此哉?予至此实怜魏延,反为丞相不满也。但嚼了饭诸公不可闻此耳。”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遗计斩魏延》马岱斩魏延评语:“此一事叙明,亦非善心美腹之人。”杨仪诛魏延三族评语:“太过了。” 
       
    李卓吾的评语应该说是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即诸葛亮用阴谋诡计来谋害魏延,而且,诸葛亮明知魏延和杨仪关系如同水火,不但不去调解,反而让马岱嫁祸于杨仪,加深两人的矛盾,加速了诸葛亮逝世之后内乱的发生。这些情节对诸葛亮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毛评本把魏延仰天长叹,魏延后来对诸葛亮的质问,诸葛亮先假惩罚马岱然后又安抚马岱、嫁祸杨仪等情节统统删去。
       
    对诸葛亮在上方谷要烧死魏延,嘉靖本又是用魏延脑后有反骨来为诸葛亮辩护。当魏延、杨仪造反的表章送到成都时,吴太后曰:“常闻先帝有言,说孔明能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为因怜其勇烈,亦未得便也。今奏杨仪等造反,内有不明。杨仪乃文字之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如何敢反?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可也。”在魏延军队被何平瓦解溃散后,“魏延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这就坐实了魏延有谋反之心,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马岱斩了魏延之后,又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要烧死魏延,又嫁祸马岱、杨仪。“原来孔明火烧木栅寨时,实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故与魏延五百军为引诱之兵;不想天降大雨,其计不成,却诈归罪于杨仪,又痛责马岱,授以密计,只待口中之言,便斩魏延。延因此不疑,乃求岱为部将,见孔明已亡,遂与岱同反,到南郑城下。杨仪读罢锦囊,已知伏下马岱在内,故依计而行,果然应之。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明识魏延,已知久后反西川。故留马岱常监守,计应登时斩魏延。”《三国志演义》的其他版本大体相同,毛本因为没有诸葛亮在上方谷要烧死魏延的情节,因此,也没有后面这一段解释。
       
    四、从魏延问题看《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化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三国志演义》的文本存在着重大的内在矛盾。我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世代积累型的作品,存在着两个叙事者,分别用史官的叙事话语和说书人的叙事话语来叙事。陈翔华先生在《诸葛亮形象史》中指出:“可以说,终刘备之世,诸葛亮在参加这个集团的头十五年内,是以一个政治家从事政务活动和领导后方根据地的建设,而主要不是充当行兵布阵的军事家。”陈寿“公正地指出他战争指挥能力有所不足”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过去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突出优点,但近年来,当代历史学家根据史料,对诸葛亮的用人情况作了客观分析,总的看法是“曹操用人唯才,诸葛亮用人唯德,两相形成鲜明对比。用人唯德充其量只能用二流人才,这是诸葛亮的悲剧之一”。对他用人的具体错误提出许多批评,尤其是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 ⑩ 。而在民间传说中,陈翔华先生指出,诸葛亮“具有不同于史实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他有战胜强敌的杰出军事才能,二是带有奇谲和怪异的色彩”。并举出例证如袁希之《汉表传》关于诸葛亮“神算”张郃死于树下,甚至能预知隋朝史万岁南征、宋将曹彬以及明末张献忠等事 。《三国志平话》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玄机,神鬼难度之志;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从诸葛亮形象演变史看,“神”的色彩加强,“史”的色彩淡化。
       
    史官叙事者本着“实录”的精神,“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不掩恶,不虚美” (刘知几《史通•惑经》) ,对魏延充分肯定他的勇敢和战功,也批评他的骄傲和为争权而不顾大局的错误;在热情歌颂诸葛亮的同时,对他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在人才问题上的错误,特别是对待魏延的不公正态度,都采取了“秉笔直书”的严肃态度。而民间说书人的叙事者,则神化诸葛亮,他能算命,能未卜先知,变成了神机妙算的军师。他早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预知他会作乱,“遗计斩魏延”。而魏延不但头上有“反骨”,而且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预示“头上用刀”,必然死于刀下;他又扑灭了代表诸葛亮生命的主灯,更是罪该万死了。这些神怪荒诞的描写,掩盖了诸葛亮对魏延的错误。
       
    罗贯中在创作时,在“拥刘反曹”的指导思想下,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把诸葛亮放在全书形象体系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吸收了史官叙事话语,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民间叙事话语,造成了《三国志演义》文本的内在矛盾。“李卓吾评本”对诸葛亮的评语把这种矛盾尖锐地揭示了出来。在《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对待魏延不是一般性的缺点错误,而是在魏延没有丝毫“反迹”且屡立战功的情况下,耍阴谋诡计,要把他和司马懿父子一起烧死;阴谋败露之后,又嫁祸杨仪,激化两人的矛盾,种下了内乱的祸根。这与“奸雄”曹操有何区别?这从根本上损害了诸葛亮的形象,造成了诸葛亮的人格分裂,这与歌颂刘备集团“仁义”,谴责曹操集团“霸道”的全书主旨相背离。在版本的演变中,这种文本的内在矛盾,逐渐得到解决,特别是到了毛评本。如魏延在《三国志演义》中最后是以“反叛”的罪名而被杀的,可是在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本以及其他几个版本里,魏延两处出场都写他与关羽形貌相似,后来有的出版者觉得不妥,在朱鼎臣本、黄正甫本中这两处都没有魏延外貌的描写,到了毛宗岗评本不写魏延的外貌与关羽相似。不仅如此,毛评本还把孙权对魏延、杨仪的评论中批评杨仪的话删去,明显是为了袒护杨仪,着重批判魏延;在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里,毛评本把魏延仰天长叹、魏延后来对诸葛亮的质问、诸葛亮当众惩罚马岱而私下又安抚马岱、嫁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 齐裕焜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