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暗箭门”典出颍考叔之死(2)

2013/12/27 16:23:37 点击数: 【字体:

  “流放”母亲,不合周礼,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将母亲安置“异国”许国,郑庄公怎么可能把人丢到“国际社会”,让天下人,特别是许国耻笑自己呢?

  郑庄公气头上“流放”母亲,而后寝食不安,有天伦情,更慑于周礼!

  许国不向天子纳贡,郑国就能纠集“国际社会”制造舆论,出兵讨伐;郑庄公把母亲“流放”到许,授人以柄,自然害怕“国际社会”舆论乃至“联合国军”的讨伐。

  显而易见,《史记正义》“疑(‘城颍’)许州临颍县是也”,乃至钱穆先生“城颍”乃“临颍故城,今临颍县西北”的说法,该当存疑。

  颍考叔是“颍谷封人”——那么“城颍”在“颍谷”,郑庄公把母亲安置在自家地盘,自然而可信——家丑不可外扬矣!

  鲁隐公元年,郑庄公正在着手解决与弟弟段,乃至母亲的“家国大事”。此时的郑国尽管走在上升的阶梯上,但管辖范围也只是到了颍水上游,准确地说,也仅限于“颍源”,也就是“颍谷”,不达今日临颍——临颍在许国故都许昌之南,当下归于漯河。

  既然鲁隐公元年郑国疆域不达临颍,那么安置母亲的“城颍”,岂能在今日临颍?

  “城颍”在“颍谷”矣!

  “城颍”与“颍谷”同在登封市西南的颍水之源,都在“颍谷封人”颍考叔的管辖区域,当没有什么问题。

  清乾隆版《登封县志•冢墓记》“周颍考叔墓”云:“旧县志:在县西南。按(河南)府志亦同。唯李濂《河南通志》(明嘉靖版)为颍考叔墓在(许昌)襄城县东北,而登封志以为在县西翟峪沟。夫翟峪古颍谷也。考叔尝为颍谷封人,墓不必定在颍谷,疑当以襄城为是。”

  登封旧志乃至《河南府志》,都说颍考叔墓在古颍谷;明嘉靖《河南通志》独说颍考叔墓在襄城县东北。

  但是,李濂这么一说,连乾隆版《登封县志》也不敢再继续坚守自家旧志所载所言了。

  颍考叔是“颍谷封人”,其封墓“不必定在颍谷”,不存在逻辑问题。

  问题是,“不必定在颍谷”,就“当以襄城为是”吗?

  不见得。

  其道理,与“城颍”不在临颍县相类——襄城与临颍相邻,都在许昌之南;只是现在一个属于许昌,一个属于漯河。

  颍考叔是死在攻打许国国都的战场上。许国新败,齐、鲁等大国需要商议许国善后事宜。结果,郑国托管。但这结果,不会是很快就有。

  作为攻打许国的主将,颍考叔被副将子都“暗箭”射死。既是“暗箭”,自不会立马大白。

  “郑伯使卒(军队编民单位)出(猪),行(军队编民单位)出犬鸡,以诅(诅咒)射颍考叔者”——以此看来,郑庄公也在装糊涂,不想追究子都的罪行。

  对此,《左传》云:“君子说:

  ‘郑庄公处理此事,有失政与刑。政用来治理百姓,刑用来纠正邪恶。缺乏清明政治,没有威严刑法,生出邪恶。已经发生邪恶,只是加以诅咒,这何益之有?’”

  庄公糊里糊涂处理“暗箭门”,但不会糊里糊涂把郑国主将颍考叔安葬在许——倘若不将颍考叔裹尸还郑,他就是视许如己;迫于“国际舆论”,他不可能将颍考叔安葬在许。

  再说,英雄灵魂归还故里,安葬颍考叔在“颍谷”,也是平息“暗箭门”的最好选择。

  在登封市君召乡蔺沟村(即翟峪沟),而今尚存颍考叔墓。该墓高约5米,面积约50平方米,圆形,冢上杂草丛生,无标无示。

  襄城县颍桥镇自称颍考叔故里,有颍考叔祠与墓冢。颍考叔祠及其墓葬,2001年列入许昌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成为市级文保单位,但依然未设保护标示。不久前,有媒体爆出“墓室和甬道里到处是大便,恶臭熏人。这个8年前就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颍考叔墓葬,现在更像是村民的‘公厕’”;“害死颍考叔的美男子子都也埋葬在附近,被称为子都坟。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颍司沟(原文乃颍),就在该镇北不足1公里处”。

  出现这种情况,在于“颍阳县”废设无常:秦置颍阳县,故治在今许昌西南,也就是今日襄城县颍阳镇、颍桥镇等;北魏改纶氏县为颍阳县,北周废,唐复置颍阳县,金废为颍阳镇,并入登封县,故城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

  今日襄城县有颍阳镇,登封市有颍阳镇。

  但“黄泉见母”当发生在“城颍”——今日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故城”——不在襄城颍阳镇,也不在登封颍阳镇。

  理由简单:庄公不可能“出国”,跑到当时许国,也就是襄城颍桥镇或颍阳镇“黄泉见母”;也不可能到现在的登封市颍阳镇“黄泉见母”,只因登封市颍阳镇不在颍水之畔,而在狂水流域。君召乡与颍阳镇之间,有个高埂,是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城颍”恰在二水分水区域。

  狂水流入伊洛河、汇入黄河,登封颍阳不可能在春秋时代名曰“颍谷”。

  “黄城西南角,有黄泉路、阴司沟。年代久了,地道塌了,地道冲成一条河沟。”当地专家赵如一先生说,“西南是坤、是地,黄泉见母,是要在城的西南挖地道的。”

  在黄城故城西南角,一条深约10米、宽约10米、长约80米的深沟,自东而西横亘在古城遗址,与城西河沟相接。

  这儿是郑庄公与母亲“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所在。

  《左传》“阙地及泉”,是“阙(门)”不是“厥(掘)”。“阙”与当地民谣倒可相互印证:“大窟窿,小窟窿(地道两端入口,即门),咚咚到黄城。”

  其实,倘若“城颍”不在“颍谷”区域,继而“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不在“城颍”——也就是说,“隧而相见”前前后后都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左传》岂能不给个交代?

  《左传》不交代,后人乱注释,这也许正落入佛家所说的“一说就错”……

  黄城故城西南角的这条冲沟,当是2000多年前郑庄公“黄泉见母”的“大隧”水冲而成。(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原标题:“暗箭门”典出颍考叔之死“颍阳旧事•家在颍谷”系列之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9-05-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