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见识高远的“真论”,却未必一定有收获。荀悦生活的东汉桓、灵帝时代,就是例证之一。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言与刘备“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意即这两朝太黑暗、太腐败了,最后直奔亡国。
不过,这是不能责备荀悦的。读过历史,人们会明白,在通往真话、真实、真相、真知、真理的路途中,横亘着一座座大山。这条路上,误入歧途的、南辕北辙的、张冠李戴的、以假乱真的、人妖颠倒的,比比皆是。王嫱是汉元帝后宫中的第一美女,然而传到皇帝刘奭耳朵里,关于她的信息却是丑得够呛。阻挡住元帝无法“核其真”的原因,就是宫中画师毛延寿的贪婪。越王勾践复国后,深知文种是个人才,然而,他却把文种杀了。阻挡住勾践知其能而杀之的原因,是他身上的专制毒素大爆发。明代的大太监刘瑾,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大坏蛋,唯独武宗说他是个好人。阻挡住武宗无法认知刘瑾的,是太监给他提供的利益太多了……就荀悦所言的“德”、“能”、“功”、“罪”、“行”、“言”、“物”、“事”论,每道“子项”面前,都摆着一条条“反真”方向的“多歧路”。立场、利益、权力、理念、圈子、私心、性格、信息、智商等等,都可能导致需要“核其真”者不明其真。
怎样才能真正“核其真”?我想到了邓小平所指出的: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符不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区分真与非真的有效标准。这个标准一立,很多“见仁见智”的东西便不攻自破了。【原标题:人民日报金台随感:东汉著名政论家荀悦"核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