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苑”之名,其来有自,即西汉梁孝王的梁苑,又称梁园、东苑、菟园,司马迁《史记》说:“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梁孝王把这里建得花木竹林繁盛,水榭亭台精美,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当时,文人雅士邹阳、羊胜、枚乘、司马相如都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客,其间,枚乘作《梁王菟园赋》、邹阳作《酒赋》、羊胜作《屏风赋》,风雅之名遍闻天下。“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之典即出于此时此地。南朝宋著名文学家谢惠连游此地时,正值寒冬大雪纷飞,遂作《雪赋》一首,因而又有“雪苑”之称。
据王树林教授考证,1611年,经归德知府郑三俊倡言,归德城就成立有雪台社,侯恂、侯恪兄弟即其成员;1627年,经当地官员万元吉倡言,雪苑社正式成立,侯方域年仅十岁,但文采初露,亦参与其中,与前辈们诗文唱和,历练文笔,得益匪浅。研究者臧守刚先生认为,这个时期,雪苑社成员胸怀天下,大胆指斥时弊,洋溢着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在艺术上崇尚新奇绮丽的文风,侯方域深受影响。
后来侯方域随父进京,“才名播誉公卿”,大约与雪苑社的这段创作实践大有关系。1640年,侯方域南京落第,于桃叶渡辞别李香君,回到归德城,因他的归来,雪苑社再度兴旺。此时,侯方域的名声和才情已今非昔比,他成为主盟者。因时代和地域的关系,社中诸人表现出许多的共性,此时天下大乱,怀才不遇、愤世忧时,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激昂成为拨动心弦的节奏。
雪苑社诸子谈论创作之道,共同切磋琢磨,如侯方域所说,“余与贾开宗尤晨夕与诸子赋诗”,“莫不以文采自著,而躬行相砥,甚盛事也”。在这个过程中,侯方域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在艺术上他总结和继承唐宋以来小说、戏剧中有关细节描写、角色体验与戏剧化的表现手法,用于散文创作,创作出诸多传记性佳作。
南明灭亡后,侯方域再次回到故乡,这时雪苑社成员多在战乱中死去,数年后,才汇聚新同仁,再树雪苑社之帜。历经丧乱,又值满清初立,这个时期的雪苑诸子流露出疏离社会现实的志趣,更注意表现其内心的人生体验和复杂的情感世界。艺术上他们文宗韩、欧,诗宗杜甫,而侯方域的创作实绩尤在散文创作上,“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一时”,成为清初大家。
后期雪苑社成员亦非泛泛之辈。宋荦虽说仕途得意,官职吏部尚书,但诗文创作也成绩卓然,尤其诗歌创作名气很大,曾与号称“清代第一诗人”的王士祯齐名。贾开宗则是雪苑社元老级人物,早年落拓不羁,是归德府“三狂士”之一,曾效仿阮籍大醉六十日。为诗学杜甫,后学陶渊明、韦应物,能自成一体。徐邻唐古文功力深厚,以塾师为业,对太极图说、皇极经世、先儒语录皆深究其奥,笃志躬行,因耽于学问,“尽落华藻,形若木鸡,一见就知是有道之人”。这些雪苑人物,与侯方域一起重现往昔梁苑风雅,也构成侯方域卓越文学成就的重要背景。
家学渊源诗宗杜甫
侯方域的另一文学背景,则是家学渊源。他的叔父侯恪文学才华出众,考取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为编修,后成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天启、崇祯年间,侯恪的诗名很盛,他为诗推崇杜甫,与洛阳王铎、归德同乡彭尧瑜相互推举,反对当时盛行的公安派、竞陵派深幽孤峭的诗风。“溯源风雅,深恶新体(指竞陵体),见时流所作,辄呼卢笑,谓人不观江海,而羡涔蹄;不览华岱,而夸卷石;不爱秦松汉柏,而取蟠曲盆盎中物,失之远矣。”
受叔父影响,侯方域幼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很早即以“诗与制艺名海内”,二十岁左右,他的《晋斋诗集》流传开来,受到时人称许。当时文坛大家钱谦益一见其诗,便大加称誉,认为“其诗俊快雄浑,有声有色,非犹夫苍蝇之鸣,侧出于蚓窍者也”。
此时,侯方域论诗,主张应以风雅为宗旨,以盛唐杜诗为典范,对杜甫尤其推崇,因为“昔杜少陵生李唐肃、代间,间关氛,曾无虚日,而避蜀逃秦,能以忠义自持。一饭一吟,不忘君父。故其诗多忧悄之思,雄郁之气,亘古弥今,卓然不朽”。“夫少陵一集,而古今天下治乱、兴亡、离合、存没,莫不毕具。”
不过,从侯方域的创作看,这个时期,作为豪门公子,又正当年少,他的诗作多为友朋间的酬唱赋咏,流连光景之作。虽然受侯恪影响,他把《诗经》与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诗歌创作的榜样,但并没有学到杜诗的精髓。
从南京应试之后,侯方域步入社会,投入复社与阉党阮大铖等人之间的残酷斗争,特别是亲历明王朝的覆亡,以及清政府威逼他应试之事,昔日的狂放少年终于体会到人生的艰辛,这才深刻领悟《诗经》的风雅之道和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顺治九年,他再次前往江南,故友们的生死离散,引发他强烈的“江山之恨,禾黍之悲”。其间,他与诗友相挽,“当吟而辍,当醉而醒”,决不能再写一些诗酒唱和、流连光景的作品了。
据王树林教授所述,侯方域于清顺治九年编纂《四忆堂诗集》时,将《晋斋诗集》作品删去大部分,仅存六十二首作为新诗集的第一卷;其他五卷诗的编定和创作,都是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作。所以,今天读到的《四忆堂诗集》六卷,展现了明末清初广阔的历史画卷,和这一历史过程中作者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受,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
王树林教授说,因文名太盛,侯方域的诗名为文名所掩,“特别是乾隆以后,其《四忆堂诗集》被清廷列入禁毁书,世人遂鲜有推许其诗者。其实,他‘诗追少陵’,并为当世所重;其诗歌理论,在明清之际的诗坛上,也是较为典型并有广泛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