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2)

2013/12/3 15:02:58 点击数: 【字体:

从这短短数语之中,也可以看到何景明忧国爱民的拳拳之心。他在《与藩司论灾荒书》中,描述淮西灾民“损室庐去田亩诀兄弟叛父母,而出者闻皆卖其妻子。身为奴婢,甚至弃尸道路,百不存一。其未徙者,又皆复斧,阖室坐以待毙。有决于速死,自经树枝者。”他慨然叹道:“先死者未收,生者未哺,往事以鉴,而来势方迫。”他针对当时社会情状,指出:“今为民计,大率利一而其害有三:征求之扰;工役之勤;寇盗之忧,此为之害。……捕诘之役似为便宜,然捕官乘机生奸,平日无赖子弟为爪牙……三害未去,而欲兴一利以救民之凶,何以异此也。”此中更可以听到何景明为民呼救之声切,看到其爱民忧国之心重。虽然这是发生在明朝中叶的灾荒,但经何氏描述,其惨状如在目前。

    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词句,在《大复集》何氏的奏疏及词赋之中是不乏其例的。除此,他还写了不少同情民众,忧国怜民的诗歌。现仅录《官仓行》一首,聊作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长棘国袤三丈垣,
 
    高门铁锁缄两关。

    黄须碧衫下廒吏,

    白板朱书十行字。

    帐前喧呼朝不休,

    翦旌分队听唱筹。

    富家得栗堆如丘,

    大车槛槛服两牛。

    乡间饿夫立墙下,

    稍欲近前遭吏骂!

    你听这是多么哀切的控诉啊!吟这样的诗篇,使人不禁痛恨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痛恨张口骂人的“黄须碧衫”的下廒吏,怜惜那抖抖索索立于墙下的乡间饿夫。看来,何景明不仅在艺术上宗法“盛唐”,而且在创作思想上也与杜少陵一脉相承,读《官仓行》这样的诗容易让人联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宦官为患最甚的一个朝代。为了维护封建皇朝的统治,朱元璋的子孙利用宦官当政,搞东西厂锦衣卫特务组织,横征暴敛,谗害忠良,鱼肉百姓。眼看宦官刘瑾一伙威权日盛,恶贯满盈,而明王朝的政治每况愈下,广大人民敢怒不敢言,何景明写下了一首竹枝词──《黄头郎》。
  
    黄头郎,尔毋侮,

    殿上天子怜,

    府中丞相怒;

    尔虽有铜山,

    运去铜如土。

    黄头郎,尔毋侮。

    这是讨伐宦官群小的一篇檄文,正告这群小人,与人民、与正义为敌势必遭到可耻而又可悲的下场。

    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何景明正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胸怀正义的文学家。

    三、何景明热爱故乡

    翻开《大复集》和信阳的《州志》、《县志》,便可以看到何景明许多歌咏家乡风物的诗作。他以饱醮激情的笔触,展开了一幅幅风光绮丽的画卷。大别山区的山光水色,尽收笔底。

    信阳,地处楚头豫尾,古申要冲。这里北据淮河津要,南凭三关之险,早在殷周时期,已成为周王朝抵抗荆楚入侵中原的天然屏障,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大别山、桐柏山首尾相衔之处,北边一马平川,南方山峦重叠,淮河、浉河、明河等河流或在境内发源,或从此地流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唐宋之间的不少诗人曾对这里赞叹不已。韦应物、刘长卿、戴叙伦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诗篇,苏东坡曾以浉水瀹茗,评为天下第四十六泉。并大发一番赞叹道:“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有灵了也!”

    何景明也是十分热爱他的故乡的。凡是信阳的名山好水,古迹宝刹,关隘要冲,龙潭瀑布,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印,写上了他的诗篇。

    辽邈吾州地,名从申伯来。

    通淮一水下,入楚万峰开。

    旧园无遗庙,寒城有废台。

    秋郊独临眺,怀古意悲哀。

    这首诗,何氏命为《吾申》。讲的是申城由来,山川形胜。周宣王曾封申侯为方伯,“寒城有废台”指的就是申伯台。申伯台,据笔者访问老人,就在今天的市看守所的土岗上,当年有一石碑,上书“古申伯国”。旧时每逢春日,向为信阳淑女秀士踏青之地。淮河,源出桐柏山上太白顶。此山又名胎簪山、大复山。桐柏古属信阳,何景明自号大复山人,不难看出他对故乡的恋情。

    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

    何年戍马地,空有昔人踪。

    积水深秋堞,长烟带古峰。
 
    乾坤当失据,饕餮任群凶。

    诗中的“三关”,指的是九里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古称大隧,在今罗山南部;武胜关古称直辕,在鸡公山下京广道上;平靖关即古之冥厄,在今谭家河乡南部。秦朝始置义阳乡,故称“义阳三关”。古代许多有名的征伐战事,就在这一带发生,即何氏所谓“戍马地”。这首诗的后两句,虽是见景生怀,但忧国忧民之心显见,对饕餮群凶的责斥之声可闻。

    系马长松下,风烟几日留。

    天高还薄暮,地回更逢秋。

    孤嶂开僧舍,千峰绕佛楼。

    自能来白杜,不用远公求。

    这是何景明游贤山贤隐寺,与一位姓马的朋友分韵写的诗。贤山,又称贤首山、贤隐山,在信阳城南五里许的浉河南岸。山上林壑深幽,峰峦秀美,蜿蜒十余里。据传端木赐子贡曾在这里为宰,汉周磐曾隐于此处,时萧衍曾在这里屯兵。“贤岭松风”就是信阳八景之一。山上的贤隐寺建筑宏伟,自周磐凿洞起草■;道家建道场;到南北朝拉锯争战时的佛家高僧于此化道入佛;至今1500年间,代有高僧声擂海内外。”这座寺院历代为迁客骚士来信阳必游必咏之地,素称与登封少林寺,中岳庙,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齐名。笔者检阅有关书籍发现,何景明曾多次与友人在贤山登临,歌咏遣怀,仅写下的诗及游记就不下十篇。

    何景明曾在《闲居兴怀》中一连写了八首歌咏信阳风物的绝句。有描写“南山西岭至天来,翠壁丹崖映日开”的钓鱼台;有“仙人昔返上清家,留下仙坛号紫霞”的紫霞关;有“青春下与沦溟会,白日常闻霹雳飞”的震雷山;有“山头僧住何年砦,山下人耕古战场”的鸡公山;有“川流一曲抱,峭壁万年开”的龙潭瀑布;有“行人欲问阳春曲,此地犹传白雪楼”的古谢城。除此而外,何氏还写了许多反映家乡风物人情的词赋,游记和《贤山古松歌》、《鸡公山竹枝词》等等。总之,故乡的山水熏陶着诗人,诗人也放开自己的歌喉不知疲倦地歌唱着可爱的故乡。

    “海内今知有信阳,伟人杰出邦之光。”这是刘檝所写《读何大复集》中的诗句。是的,信阳出了何景明,应该说是为乡梓增了光,添了彩,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这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为了继承、光大传统,激励后来者做出比前人更加光荣的业绩来。作者:祝凯【原标题: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浉河区档案信息网 2012-9-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