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鸿:“你这已经十几年没亲手来编了,有时候手会不会特别痒痒特别想要编。”
万正和:“有时候确实是这样。”
陈伟鸿:“你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编这个?”
万正和:“我从九岁时候。”
陈伟鸿:“九岁就开始了。”
万正和:“九岁就编这个篮子。”
原来是童子功,难怪。
编着编着,一件工具被扔到了过来,是一把剪刀,噢,原来是万正和的叔叔想帮他一把,但万正和却连说不用,坚持徒手,连破开柳条都是用手指头。
看这么娴熟的编法,你能想到这个柳编大王已经十几年不怎么编筐了吗?
陈伟鸿:“就像我们今天这样在田间地头,可能也一样有这样的想不到,根本不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来自大别山区的普通农民,虽然他有着很精湛的编筐的手艺,但是有一天他会把自己的企业做到美国去,让我们也觉得非常的惊喜。”
1988年,万正和办起了三河尖第一家柳编厂,开始自己当老板,2000年他又把公司直接开到了美国,十几年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大别山跑到了亚特兰大,从编筐高手变成了市场高手,人人都觉得玄乎的事儿,在万正和自己看来却是顺理成章。
万正和:“93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就去看到篮子,我们一个篮子比我这个篮子单个的小一点,我们卖出口价一块六美金,那么在洛杉矶就卖16美金,当初惊呆了,我说我们天天辛辛苦苦的,这个篮子在这儿居然卖这么高,我们才拿了一点点,所以这个回来以后,脑子中闪出来我怎么去挣这个钱,95年的上半年,就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就是决心要把公司开到美国去,咱们要去挣美国的钱。”
陈伟鸿:“像今天咱们编这个筐要拿到美国市场上去,你估计能卖多少钱?”
万正和:“这个篮子要在美国编就贵了,在这边出口到那边去最终价格就他的零售价也要卖个十几个美金。”
柳编大王果然名不虚传,万正和不用任何模子、任何刀具、甚至连个板凳都没有,短短半个多小时,现拔的一堆柳条就在他手里变成一个翠绿的柳筐。
陈伟鸿:“大功告成,我们刚才看了老万编筐的整个过程,手艺还是没有荒废,跟原来九岁的时候,边放牛边编的筐相比。”
万正和:“比那个有长进。”
陈伟鸿:“真的是比那个有长进,所以这么有长进的一个筐,我一定要把我刚学的一个词送给你很俏巴(漂亮)。”
编完了筐,万正和又把我们拉回他的工厂,要让我们看看他更多的宝贝。
陈伟鸿:“到了,真是凉快,刚才在田间地头一身汗,现在进来这空调真舒服,你们家很特别,真是柳编之乡的家,什么东西都是柳编的。”
万正和:“是屏风,椅子,花瓶,我喜欢这个花瓶。”
陈伟鸿:“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花瓶呢?”
万正和:“古色古香,它叫什么它叫精编,有一道柳,有一道绳子在里面。”
不看不知道,原来陈伟鸿学的编筐只是最基本的柳编产品,现在的柳编早就不止是编筐了,传统的工艺加上草、木、藤、铁,什么都能编,编出的东西,从家具到精美的工艺品,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可以说是没有编不出,只有想不到。
陈伟鸿:“我觉得有这样的手艺真是幸福啊,因为如果在家里家里缺个沙发我们就编个沙发,缺个花瓶我们就编个花瓶,缺个茶几就编个茶几。”
万正和:“可以做到。”
陈伟鸿:“所以我猜你家肯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万正和:“可以。”
陈伟鸿:“在哪儿呢,在楼上是吗?真像你说的啊,这楼上真是宝贝多多,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每一件家具好象都是柳编或者木编的,那如果说你现在坐的这个沙发,这么大的一个沙发,如果在国内能卖多少钱,在美国能卖多少钱。”
万正和:“这个在北京卖的话,也得一万五千块钱。”
陈伟鸿:“一万五千块钱。”
万正和:“对。”
陈伟鸿:“那如果到了美国去?”
万正和:“那在美国的话这一套要卖3000块钱。”
没有想到山里的手艺到了国外会这么值钱,万正和称,他公司生产的柳编有一万多种,而且他就是主要的设计师,真的这么神吗?我们临时决定再给这个柳编大王出个难题。
陈伟鸿:“我看到你这里家具特别多,但是缺一样东西,有没有可能把它编成像一个台灯,好编吗?”
万正和:“台灯,好编。”
陈伟鸿:“我想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个现场的模拟,假设刚才我们这个台灯是希望让万先生公司帮我们制作和生产的,那现在我们就现场来看一看他们的设计能力能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来看一下。”
说干就干,只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万正和就完成了设计图。
陈伟鸿:“临时要一个货,马上要出设计图纸,马上要出样品。”
万正和:“对。”
陈伟鸿:“你觉得他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万正和:“我不敢讲。”
陈伟鸿:“但是我们今天试一试。”